日本影視劇及動漫中為何會經常在主人公成長的重要節點中加入弒師或者弒父的情節?

時間 2021-05-31 11:40:54

1樓:納蘭德性

相同的道理也存在於美國超級英雄漫畫中,超煩小蜘蛛死爹媽死叔叔,妮妮從小缺愛,DC更是一大票死全家的大哥。這麼設定一是為了塑造人物(不死全家你怎麼去講大道理,怎麼有這麼高的思想覺悟什麼的),二是為了推動劇情,這點主要存在於動漫裡,畢竟各種閃回也是很(tuo)重(shi)要(lian)的情節。除此以外,深化主旨,充實內容這種作文裡的套話也可以用在這裡,畢竟都是真的。

以上都可以忽略。最後用尾田榮一郎的話瞎jb回答一下——"因為媽媽和冒險是反義詞啊"

2樓:Mirei301

先說下形成這種現象的社會背景:首先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漸漸進入了無父權(fatherless)社會,日本獨特的甘え(dependence)文化也闡述了日本青少年不願離開父母面向社會現實,這種現象在戰後尤其加劇。戰後以來成年人與未成年精神斷層較大,未成年人又因日本經濟萎靡受到過大社會期待,導致精神上拒絕成長而以心靈追求享樂逃避現實,70年代以來在日本社會形成了未成年主導的消費者文化,而otaku也是這種feckless youth的一種代表人物像。

70年代末開始流行的機甲(mecha)動畫中,主題幾乎都是少年駕駛機甲,往往是被動地坐上駕駛員位置。早期GUNDAM創造了這種父子之間矛盾的先例,到了EVA把主人公拒絕戰鬥(=拒絕父親)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之後RahXephon/翼神傳說也是一例。這種父子(親子)矛盾就是日本當代青少年思想中拒絕長大卻不得不面對現實的體現,而弒父弒師,則是此類矛盾的激化表現。

我個人認為,弒父弒師,就是少年(或者青年)主人公們成長過程中的里程碑——打敗了父權,從父子矛盾中解脫,於是少年告別糾葛親情的自己,告別掙扎著不願長大的過去,獨自變得更強大去面對社會與現實。

題外話:日本人確實是喜歡看成長的過程,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日本偶像也是同乙個道理,把不成熟卻在努力的過程表演給大眾看。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日本影視動漫中人物的「器」具體指什麼?

貓大濕 這個 器 字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乙個日語老師,乙個日本老太太,姓什麼忘了,名字叫 不器 第一堂課她興致衝衝顯擺自己的名字,問我們知道為什麼她的名字叫不器,我就隨口小聲說了一句 君子不器嘛結果那個老師愣了一下,冷場了。現在想想我當時那麼雞汁做甚。好了,開始回答問題。器 是指能一種能力或者一種責任的...

印象中的影視劇插曲?

昨日深澈 電視劇集 大丫鬟 的主題曲和片尾曲一度讓我很是迷戀,陳思誠 塵緣 何晟銘 如花 兩個都是男主角乙個片頭乙個片尾,最關鍵的是兩首歌曲的第一句歌詞都是 願意忘記過去才能留住時間 電視劇集是於媽早期作品,雖然也是濃濃的瑪麗蘇味兒,但也挺好看的,沒那麼雷人 陳曦 闖關東 你的微笑溫暖我凍裂的期盼,...

有哪些體現「男人的浪漫」影視劇(或動漫)?

歡了多 男人的浪漫,這個詞挺好的。和女人的浪漫不同,男人的浪漫 是健四郎的神拳無敵,俠肝義膽 北斗神拳 是李尋歡的例不虛發,重情重義 多情劍客無情劍 是緋村劍心的飛天御劍,坐地砍柴 浪客劍心 是崔斯特 杜堊登的瑰麗雙刀,深沉獨白 黑暗精靈系列 是獨孤求敗的 群雄束手,長劍空利 神鵰俠侶 是托德的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