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裡 對著鏡頭說話 有什麼特殊意義?

時間 2021-05-29 23:32:12

1樓:影中之影

看了幾位大佬的答案,多是就題主所舉的例子來講的,但題目中「對著鏡頭說話」並不一定都是為了產生間離效果的。

有一部表現伊斯蘭先知穆罕穆德傳教生平的史詩電影《上帝的使者》(又譯《使命》)就經常出現演員對著鏡頭說話的情況。但那不是為了和觀眾交流或為了製造間離效果,而是演員在和全程沒有露面的先知說話。

為什麼呢?因為根據伊斯蘭教義,電影中不能刻畫先知的容貌,甚至是出現他的聲音,否則就是給先知「造像」,是對聖人的褻瀆。為此電影的主角雖然是穆罕穆德,但他從未露面,發聲。

這個「對著鏡頭說話」原本的意義就在這:出於一種對信仰的虔誠,但它對觀眾的影響不止於此。通過演員直面鏡頭的這番憤懣激烈的言辭和表演,觀眾對先知穆罕穆德身上所揹負的責任和壓力感同身受。

這部電影在籌畫時就困難重重,它的誕生也是一部傳奇,電影在西方世界廣受讚譽,但在部分非常傳統的伊斯蘭國家卻遭到抵制。導演穆斯塔法·阿卡德夫婦最終在2023年死於基地組織的暗殺。對這部電影製作過程感興趣的可以移步這位豆瓣網友寫的短文 未完成的使命。

2樓:comedian

高三傳媒小生一枚

打破了影片與觀眾的第四堵牆

拉進了影片和觀眾的距離

那麼什麼是第四堵牆呢?

原來觀眾在劇院裡看話劇

左右和後方都是牆

而電影的話螢幕又算是一堵

有錯的話請大神指出

3樓:喜劇雜貨鋪

題主舉的例子,很多都是跟喜劇有關的。

所以,我想從喜劇的角度,

來解答一下:「對著鏡頭說話」對於搞笑的意義。

以《武林外傳》、《唐伯虎點秋香》為例。

首先,之前有答主提到了:這兩個鏡頭都是在戲仿電視廣告,達到了諷刺的效果。

為什麼戲仿,可以實現搞笑,同時達到了諷刺?

因為戲仿是把本來正式的、一本正經的東西,給它民間化、扭曲化、調侃化。

好比乙個人很得意地站在高處,另乙個人一下把他拉下去。

所以,一定有這種從高到低的差勢,才能讓人發笑。比如同樣是模仿,乙個是模仿歌星唱歌,乙個是模仿領導人講話。

很明顯,後者比前者搞笑。

模仿歌星唱歌,你唱的越像,別人越為你鼓掌。因為,你是想跟他站到一處,而不是把他拉下來。

模仿領導人講話,你模仿地越像,別人越覺得搞笑。因為,你把他拉低了。

如果這個領導人口碑不太好,說話有個奇怪的特點,就形成了諷刺效果。

「抓賊,就這麼簡單」、「居家旅行、殺人滅口、必備良藥」

這些台詞,很明顯是對廣告詞的民間化、粗俗化、調侃化,相當於把它從高處拉了下來。

所以觀眾覺得搞笑,而且有諷刺效果。

說了這麼多,其實跟對著鏡頭說話還沒有關係。

那麼,如果不是以上台詞,對著鏡頭說話,有沒有搞笑效果。有!

其實,演員突然對著鏡頭說話,本身就是乙個很癲狂的狀態,屬於無厘頭行為。

因為電影中的人物,都處在乙個情境當中,他的情緒狀態是受情境制約的。

如果演員剛才還在情境中,突然對著鏡頭說話,觀眾會產生「演砸了」的感覺。

比如:電影裡的情節是,有人要殺A,但A突然對鏡頭說:我要死了!是不是感覺很「假」。

明明已經「演砸了」,為什麼觀眾會覺得搞笑呢?

這就是無厘頭風格的效果。

演員「演砸了」,自己竟然沒有覺察到,還在一本正經地往下演,

這個演員是不是有點走火入魔了,整個劇組都有點不正常吧。

當觀眾把電影中的人,視為不正常的人看待,各種荒誕離奇的行為,就有了搞笑的效果。

戲仿廣告、對著鏡頭說話,都能產生搞笑效果。

但在上面我們提到的兩個橋段裡,卻實現了1+1大於2的效果。

因為,電視廣告通常都是對著鏡頭說話,

戲仿廣告+對著鏡頭說話,實現了完美的融合,加重了爆笑的程度。

4樓:

或是將觀眾帶入電影,或是將攝影者帶入電影(死亡錄影)。

另外也有用來打破規則的(筋疲力盡),用來描述人物內心的(呼喊與細語),用來引出故事的(洞)

5樓:墨小靈

我通俗一點回答吧

無論哪個鏡頭,都是導演刻意而為之,因為每種鏡頭都有自己的鏡頭語言。當演員對著鏡頭講話時,最主要是下面兩種作用:

1.表現演員的心理活動,這種只限於演員在劇中沒有和別人對話。參考伍迪艾倫的《安妮霍爾》和伯格曼的《呼喊與細語》,如果覺得枯燥,可以看《天使艾美麗》,裡面也有這種鏡頭

2.拉近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在電影裡,我們有時叫這種鏡頭做交流鏡頭,讓觀眾置身其中。這個例子就太多了。

像周星馳這種的,是別具一格的,他和以上兩種不一樣,他只是為了增加劇情的表現形式,把這種舞台和廣告的形式加進電影中,增加搞笑的效果。這種手法後來在很多電影中也經常出現。

6樓:苦怒牙路

諸位已經在戲劇理論方面說了很多,鑑於題主對此類表現手法似乎並不讚賞,因此我不談藝術,僅從觀眾心理角度試聊一下。

強行打破兩個原本互不相干的平行世界之間的藩籬,首當其衝造成的是一種「失序感」,而失序是會帶來不安的。乙個最典型的例子:當螢幕裡的山村貞子從井裡爬出時,你至多感到悚然,有點害怕,但當貞子真的「爬出」螢幕,你的驚懼和恐慌會到達頂點,因為固有的世界觀崩塌了——這就是失序的效果——令人不安,或至少不悅——比荒誕更有效。

所以在恐怖片中,這招用得相當頻繁——猛怪及異類常常在片尾或轉場時猛地撲向並籠罩鏡頭,試圖瞬間喚起觀眾對失序的恐慌——這幾乎已是玩濫的把戲。

由於不安感的存在,(在影視中)這是一種具有先天風險的手段,運用時機,長度等都極為重要,務求克制,只為點睛。如觀眾感到不喜,那並非您的錯,也許只是導演沒玩好,沒玩對,不必介懷太多。

而要打消這種不安感也很容易——就是使其成為常態,這一點,看過很多兒童節目的朋友一定能馬上體會。

7樓:麥可喬丹的表妹

個人觀點說一下,非嚴謹學術報告

並不是說對著鏡頭說話,就是打破敘事系統,提醒觀眾攝影機的存在,打破「第四堵牆」了,就能叫「間離效果」了

間離如果沒有打斷敘事的節奏,引起觀眾思考,質疑所見影像的真實性,電影的敘事系統的真實性,只是簡單地理解為「角色內心獨白」,那似乎不算什麼真正的間離,有時充其量只是觀眾對角色的另一種窺視而已,這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間離」

雖說戲劇存在已經超過千年,但電影也有屬於電影的語言,用戲劇的語法去簡單分析電影是不對的,容我說一下,這是我和一些其他答案的不同看法

8樓:

這個問題稍複雜。

1,對鏡頭說話屬於間離效果,布萊希特在三十年代提出的理論。

打破舞台或鏡頭幻覺。

2,複雜在於,一百年來,電影界對攝影機的功能和它在敘事中的作用有過各種探索。

對鏡頭說話只是最淺顯一種。間離效果也不只是如此。

侯孝賢電影裡也有間離。

這涉及到不同的鏡頭敘事系統。

一般來說,好萊塢的封閉敘事中,攝影機是透明的,不存在的。

在一旦攝影機角色化,有了主體的意志和態度,敘事就變得開放起來,多種敘事方式會出現。

。。。。總之,紙牌屋裡你就理解成偶一為之就好,它有莎劇傳統。經典莎劇演出也經常跳出的,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經常獨白的方式與觀眾對話。

近代才出現幻覺主義戲劇,布萊希特重新發現並創新了傳統而已。

9樓:李噠達

現在在教學時一般稱之為「間離效果」。簡而言之就是說要推倒舞台上或者鏡頭的「第四堵牆」,突出戲劇的假定性,讓觀眾有理性思考的餘地。

影視劇裡的慢鏡頭掉幀是什麼原因?

鄒小陽 30幀的素材速率降到90 以下就會感覺到明顯掉幀。所以1 前期不拍公升格後期強行做。2 後期做過了還沒做幀混合。3 調整不大但是做了幀混合。4 建序列或輸出序列錯誤。以上狀況 王梟 首先,這裡不太適合用 lofi 描述,它好像是搖滾唱片方面說低保真的,差的有點遠。而且應該沒有30幀什麼事 全...

影視劇裡有哪些動人的初見?

風陵 鐵達尼號 Jack和Rose甲板上初見 還珠格格 簫劍和晴兒在小燕子和紫薇的婚禮上,晴兒一步三回頭。神鵰俠侶 郭襄在風陵渡口第一次見楊過誤了終身。仙劍奇俠傳三 紫萱與徐長卿的第一世顧留芳在廟會上初見。 郭靖和黃蓉,張家口傳奇般的相遇 兩人都是彼此的初戀,初戀即是相伴一生的靈魂伴侶,在金庸系列中...

影視劇裡有哪些很溫柔的角色

月島雯 我發現很多電視劇集裡的 姐姐 角色都很溫柔!1.戰長沙 裡的大姐胡湘君,真的溫柔美麗,但是劇情太悲了,雖然有個超愛她的無敵姐夫!2.古靈精探 裡的姐姐於子晴,不僅溫柔還很可愛,看她說話就覺得很舒服!雖然劇裡有點歲月的印記,但曾華倩真的好漂亮!姐姐和正義的感情線也特別萌!好可愛 害羞!青春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