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研領域英年早逝的現象越來越多?

時間 2021-05-11 15:39:24

1樓:大亨

1、因為我們之前落下了幾個世紀的功課,要用幾十年來追趕,能不累麼。

2、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科學家們在探索科學真理時是犧牲過很多人的,人家幾個世紀的持續努力,你東亞想幾十年就想趕超麼,日本明治維新100年才開始收穫諾貝爾。到目前的4次科技革命,東亞全是照抄歐美。即將來臨的人工智慧革命也不是根本性的創新,仍然是資訊科技革命的延伸,所需晶元,演算法仍然是歐美日主導。

3、中國的這批犧牲精神很傳人佩服,但從整個大背景看仍然是在學習追隨,知識易學,科學精神難培養,需要多代科學家精神的傳承積累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科學世界,現在90%,不,99%的基礎科學內容是歐美來的。

2樓:卷阿

因為高校擴充套件的紅利期過去了。不是十幾二十年前了,博士畢業大把大把的教職空著,還都是帶編制的,不想奮鬥也可以講師混一輩子。現在是研究生不斷產出,空缺教職非常少,招人的都是博后崗,所謂「做的好能留下來」,好不容易弄到教職,還很可能是「非公升即走」。

壓力大了,工作時間和強度自然上去了,各種意外都多了。

不過,新世紀以來的高速發展期正在過去,各行各業的競爭都在加劇,英年早逝現象很可能都越來越多。沒看到資料前,我是不大相信科研領域特別多的。至於社會反響相對較大,知識分子畢竟還是有話語權的。

3樓:AI伽月

應該說是:年輕人猝死或早逝越來越多,現在加班較重的IT、科研等領域猝死率日漸攀公升。專案上線趕進度,不加班都得以為公司出問題了,一線城市的碼農朋友一早出門,另一天的日上三竿下班不稀奇吧,身邊有的同事低血糖暈倒啥的見怪不怪了,圈子內猝死的也常有耳聞。

鍾南山說過:「疲勞過度的人在追逐死亡」。想說,哪個想疲勞過度,哪個不想錢多事少壓力小?

都知道健康是條單行線,只能進不能退,但科研壓力、生活壓力、裁員壓力面前年輕人的健康能換來房子還是奶粉尿不濕?

提醒自己不要一不小心寫成程式設計師的賣慘文。繼續正題。

據相關調研顯示,中國高階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是58歲,遠低於中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69歲。這與生活節奏緊張、精神壓力過大、無規律的生活方式有關。趁年輕,拼搏進取、追逐名利,以為自己身體好,身體出現輕微異常的時候通常都不太重視,問題嚴重的時候才去醫院。

每年體檢,總有那麼幾個人想趕完專案進度,休養幾天再去,再說去體檢的那些,太多人不是硬體突出就是軟體壓抑,沒幾個能拿到健康年輕人應有的體檢報告。哎,當下年輕人身體大多不抵大爺大媽的

客觀原因可能如:

1.飲食上,可能飢一餐飽一餐

忙於工作,加班很晚吃上飯或加班吃夜宵,次日起得晚趕不上吃早餐或壓根沒胃口,導致飽一餐飢一餐。「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七八分飽最健康」,對於忙得顧不上吃飯,講究時間最高效利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不太容易做得到。

2.熬夜,應酬,過勞死

領導叫去應酬的話,但凡有進取心的人都不會拒絕的,白天忙一天,晚上替領導擋酒,沒吃到菜酒已灌吐。

3.中國傳統的養生理念說,養生先養心,心態好,就長壽,心態不好,就生病。職場上一天有多少次「心態崩了」,我有時都數不過來的好嗎?

再是高知,也不見得你能把控得好心態,內斂的科研人員憋出內傷的概率更高吧?身在江湖難免會有心不由己呀。

不說了調整心態繼續搬磚吧,畢竟社會地位決定了你是英年早逝還是猝死。

我叫伽月,一名簡單純粹的猿,AI資料囤積症晚期,需要Python、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資料,別猶豫,私我取。

4樓:胖博士

不抬槓。

科研人員壓力大是事實,但是有沒有統計資料表明科研領域英年早逝的現象越來越多?

以前的科研人員英年早逝也挺多的。

麥克斯韋,48歲去世

圖靈,42歲去世

黎曼,40歲去世

赫茲,36歲去世

5樓:習得健康

我把範圍縮小一點,為什麼醫生也會猝死?

似乎聽上去,醫藥專業人員應該是會呵護自己健康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原因大概如下: 1.工作負荷大,過勞;

2. 醫生沒能力讓自己變健康。身體素質本來差的人不堪重負呀。

因此,醫生的工作與確保健康是兩碼事。

醫療領域尚且如此,其它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更是沒能力保證自己的健康了。

6樓:「已登出」

個人以為不只是科研領域英年早逝現象增多。你去醫院腫瘤科觀察幾天就會發現,癌症人群愈發年輕化,二三十歲就確診為癌症的人屢見不鮮,這裡面的包含的人群涉及各行各業,並不侷限於科研領域。

7樓:jiaxiang

我以前讀書的中科院某研究所有位百人計畫研究員就是50歲的樣子與世長辭,聽到這個訊息無不惋惜。他生前是全所公認和敬佩的科研奇才,既聰明又刻苦,可能也是由於喜歡半夜時思考課題問題導致作息顛倒,累壞了身體。每每想起他高高瘦瘦卻學者氣十足的樣子,就痛惜不已。

8樓:文聖

有點感觸,說說身邊的見聞。

00年左右的時候進入中科院某所,當時看到內部網路上統計的中科院工作人員平均壽命是55歲,對這個資料印象非常深刻,對比同年中中國人均壽命約72歲。從那時候其比較關注本單位廣告欄所貼出的訃告,暗搓搓的和這個資料比較一下。

嗯,說點開心的,幾個月前單位工會出資把原來的健身房公升級了一下,我也可以享受一下便利的訓練條件了,但學生們來來去去,卻沒幾個職工有健身的習慣,難道真的是自古文體不能兩開花?

9樓:番茄燉魚

中國對於科研的投入遠沒有美國投入大,但是回報卻相近甚至是略有高低。這個不是我們的效率高,而是我們的成本低。

什麼成本呢?你們懂得。

10樓:

剛剛得知一傑青同行病逝,不到五十周歲。

默哀一分鐘。

下面答題:

1、知識面太窄。除了區域性領域的專業認知,缺少諸如保健、飲食、營養、娛樂、藝術、心理學、大自然、運動、溝通、協作、管理等常識,且多數時候不以為意。

3、期許過高,未能免俗。因為前面兩個原因,只能醉心於追求學術圈名利(遠不止熱心內卷),各種內外衝突、防人害人相伴,但心理生理準備明顯不足。

4、外部環境。這個大家談的比較多,但環境影響是通過上面三個個人原因和後面兩個家庭原因而起作用的。因為每個人的外部情況大體相似,且絕大多數為自願選擇加入,而早逝者畢竟很少很少很少。

何況科研圈的早逝比例並不比其他圈子高,而長壽比例更不比其他圈子低。把個別人的早逝歸結於外部環境(包括內卷)是對自身各種認知和心理缺陷的無視和放縱。

相對來說,外部環境的影響是最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打敗自己的永遠是自己,無論健康還是成就還是家庭幸福。大家各自珍重吧!

11樓:

仔細想一想,心理壓力過大輕生的,被黑導師坑害的,長期高壓無休的工作過勞去世的……大多數都可以歸納在生化環材這個領域,最近連續去世的三位學者,則全部是生(醫)方向……

12樓:

上個世紀,年輕科研人員待遇低,英年早逝的情況大量發生,到了本世紀,尤其是最近十年以來,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待遇總體來說好多了,英年早逝的情況肯定比以前少多了。

科研人員總體來說工作比較辛苦,一年到頭輪軸轉的情況很普遍。現在英年早逝的,我覺得是自己對自己的作息注意不夠,需要自己注意調整。

肯定有些人身體條件達不到普通水準的,有一定基礎比例的意外也很正常。

13樓:差不多得了先森

科研才俊/社會精英猝死叫英年早逝……

普通人猝死叫猝死……

事實上心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全世界奪走生命的頭號殺頭。

現在的年輕人,熬夜、壓力過大、不均衡不規律飲食已經幾乎成為乙個普遍現象了。加上貫穿整個社會的超勞,在「996」的加持下,上面的幾個問題又被放大。「英年早逝」的新聞層出不窮,惋惜之下,又會有多少人真正在意呢?

如何看待?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工業革命,隨後便開始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幾百年的博弈,直至20世紀40~60年代後,發達國家才慢慢的提公升福利以及落實休息制度。而隨著中國的崛起,一些傳統發達國家的優勢產業受到挑戰,他們的產業工業以往的寬鬆氛圍也受到了影響。

未來的中國成功崛起的話,中低端產業只是為了容納人口就業,高階產業產值高又不需要太多勞動力,過剩的生產力為了不毀滅自己只好提公升社會福利給予人們消費力。或許這天,情況會好的多。

但是矛盾又怎麼會憑空消失呢,也許中國已經不再需要壓榨勞動力了,但是其他一些後發國家呢?那些被中國打得失去挑戰力的國家呢?

順治為什麼從小就身體不好,繼而英年早逝?

伊薩卡 他小時候應該挺壯實的,身體沒見著有多不好。真正身體開始變糟糕是十四歲親政以後。因為沒有接受過漢文教育,所以熬夜苦學導致嘔血。還有就是喜歡吃水晶葡萄,吃太多把脾胃吃壞了 這是他親自說的 大約到順治十六年 十七年的時候,福臨的神經衰弱已經非常嚴重,睡覺的時候屋裡不能有別人。當時已經骨瘦如柴,他自...

郭嘉英年早逝,我在想郭嘉為什麼不效仿諸葛亮(雖然諸葛亮的計畫被魏延破壞了)?

夕陽影 郭嘉被譽為天縱英才,比起諸葛亮和司馬懿,他的才幹只可能高不可能低,假使郭嘉不死,司馬懿必不敢對曹魏政權有他心,而諸葛亮則增加了乙個無比強壯頭疼的對手這個兇猛不兇猛不是能夠直接比較的諸葛亮的兇猛,首要表現在政治方面,究竟其時蜀國的局勢十分奇妙,益州荊州還有劉備原本就帶著的 子弟兵 三股實力羈絆...

為什麼汽車領域會明顯存在「精神股東」的現象?

因為他們在買車的時候曾經對比分析過,汽車算是大件商品了,肯定都是比來比去最終才鎖定了現在買的這台車 什麼,你和我情況類似,卻不買我這台車?你是不是懷疑我當初的分析有問題!來來來,你說說你不買的理由,讓我來反駁你一下!你說我是XX吹,欸呦喂,我還真就不服了,我和你說,你現在選的那台車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