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在家裡喜歡做傷人的事情?

時間 2021-06-28 21:36:17

1樓:葉子老師說感統

三歲多,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喜歡跟你反著來,你越是要他「不要」,他也是「要」,尤其是對他信任依賴的人。

下回可以試試換個說法,比如潑水,不是叫他不要潑,而是給他設定乙個空間,給他乙個盆,給他乙個時間,讓他自由的潑。

如果擔心他不聽規則,那你可以跟他一起潑,在規定時間規定區域內使用規定的方法潑,也是對孩子規則意識的一種鍛鍊。

在比如時撕書,你可以給他換撕不爛的書,或者給他沒用的書讓他撕。但是要先搞清楚,他撕書是為了故意惹你生氣,還是他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所需。(但一般到三歲多了已經過了撕書的階段,所以要考慮是否是他故意要惹你生氣、討你關注之類的)

但是在外面就不是這樣,別人打他也沒什麼反應從不還手,公共場所也把東西讓給別的小朋友,就像兩個人一樣。這是什麼心理,即使說媽媽會受傷媽媽痛的,他依然要繼續,除非我生氣走開。但是孩子的確很愛我,做什麼都要跟我黏在一起,這是什麼問題,

在家和在外判若兩人,要考慮孩子是否存在觸覺敏感,因為在外面是陌生的環境,孩子對身邊的食物不熟悉,沒有掌控感,就容易變得膽小。

尤其是孩子從小由單一人員撫養的話,也容易變得膽小敏感,粘人愛哭,要考慮是否存在感統失調。

可以到當地兒童醫院或者北京兒童醫院個評估,再進行專業的感統訓練。

2樓:秋月

你好,孩子三歲多有些特點,其中一點就是逆反的第乙個階段。

孩子這個階段會對一些詞彙,比如尿啊,屎啊,壞之類的,也就是我們平時認為不好的詞彙感興趣。對父母平時要求不要做的事情也格外感興趣,越不讓做什麼就越幹什麼,這是這個階段的乙個特點!因每個孩子不同,表現程度也不一樣。

父母可以做的是,孩子使用不好的語言可以忽視,就是不去理睬!有傷人的行為告誡,注意用肯定句,把不要換成肯定句,比如不要踩媽媽,換成下來,坐下,還是什麼,就是父母期待他做的!如果還不行就用嚴厲的方式告誡,媽媽現在很生氣!

可以不理。對孩子來講,讓他知道這樣做,會有不好的後果,甚至懲罰!

另外從你描述中推測,孩子性格可能是外向性格,精力旺盛,喜歡交際,有和小朋友相處有自己的方式。

至於睡覺,孩子可能真的是精力旺盛,還有白天的玩耍是不是不夠釋放他的精力!多戶外活動,讓爸爸多帶一帶。可能媽媽的一些方式會壓著孩子本性中的活力,也有可能!

祝福你!

3樓:曾經也是追夢少年

三歲之前的孩子,還是本我佔主導的時期,行為多少受本能衝動驅使,在他們眼裡,他以為世界是以他為中心的,由於還沒有形成基本是非觀,同理心,還意識不到他的行為會帶來的不良後果,加之神經系統還沒發育完全,意識控制力薄弱,內心慾望未受到意識層面的遏抑,對自我行為缺乏約束力。

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和道德去判斷乙個不滿三歲孩子的行為。

需要給孩子時間,耐心等待他身體和智力上的發育,等他慢慢建立起自我意識。耐心並不是縱容,放任自流,切莫走入另乙個極端,導致過度溺愛。對孩子的不良叛逆行為,需要約束,也要耐心引導,可以試著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溝通,用適度的懲戒獎賞方式引導孩子,規範孩子行為,幫助孩子慢慢建立是非觀,同理心,加強對自我的控制力。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過分苛責,更不能通過打罵方式強迫孩子順從,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隨著孩子身體的發育,認知能力的提高,孩子會慢慢建立自我意識,是非觀,同理心,從而會慢慢改掉這些不良行為。

4樓:心理解釋fengyue

三歲多的確該管教了,而且我覺得管教的很好。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其實在家無所謂,重要的是在外面。

如果在外面不懂事,那才是很嚴重的問題,才是沒教育好。所以孩子是有正確觀念的。

擔心的是你管的太多,壓制了孩子的心性。為什麼在家你說什麼也不管用,因為孩子看的不是你說什麼,而是孩子和你跟親近,因為親近所以覺得什麼都可以做,這很容易理解。而且你說這不可以那不可以,可是孩子感受不到你的生氣,覺得問題不大,依舊可以很輕鬆,而且孩子和你反著來還可以得到你的關注。

所以孩子得到的不是你的這不可以那不可以,反而是正向的鼓勵。當你真正生氣,孩子才會知道自己錯了。

孩子這麼愛鬧,可是在外為什麼這麼克制,因為你說的話孩子都記得,孩子可能知道外邊亂來你的確會很在意。可是孩子愛鬧沒有錯的,如果你管的太多,就是壓制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在外面是克制自己的,這好麼,這不好,克制自己就是對真實自己的否定。

而且在外這麼克制,定然會助長在家的更鬧騰,畢竟憋的會難受。而且終於可以有了媽媽在身邊,有了乙個可以表現出真實自己而且被接受的環境,自然會更鬧了。

你看,孩子的性情就這麼容易是會被帶偏了的,在外壓抑,在家就更鬧騰。而且如果媽媽在家也不讓孩子過於鬧騰,孩子可能就很難過,因為真實的自己好像在家也不被接受了。

該鬧就鬧,該生氣就生氣,就可以了。你生氣孩子自然知道錯,你沒生氣,為啥不讓孩子繼續鬧。在家可以鬧,在外為什麼不可以。

只要孩子沒錯,不要讓自己壓制的孩子的心性,自己的問題就修理自己,而不是讓孩子符合自己。說的可能有些過了,只是表達這個意思。

你看,乙個很小的偏差,就會帶來很多的問題,而且更多的是由於父母太過於緊張孩子的問題而產生的。孩子沒什麼錯,父母不如多放寬心讓孩子自由自在的去吧。

5樓:方小公尺

需要確定規則,提前和他一起商議定好獎懲措施,禁止的事不要太多,一點點增加。出現狀況對照提前定好的措施懲罰,一定不要有例外。

做錯事要立刻阻止並懲罰,批評就是批評,不能笑,否則他會以為你在開玩笑。事後和他一起把道理說清楚,盡可能採用引導的方式讓他自己說出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不可以的事,不論他怎麼哭鬧都不可以,不需要打罵但一定要堅定。

堅持長期會看到效果。

6樓:王傳君

孩子的情感需求被滿足了嗎?家裡有沒有相似言行的人?驕縱嗎?

昨天去列印相片,老闆娘的兒子一直對她哭訴一句話:掉了乙個,你再幫我買乙個好不好」,重複了十幾遍,她老媽無動於衷,沒說一句話。

7樓:Edwin

三歲前明事非,就是什麼樣行為是對的,什麼樣的行為是錯的,什麼是禮貌的,什麼是不禮貌的…

不良行為嚴厲提醒或警告…,累犯立即懲戒…

六歲之前習禮儀…

目前,孩子非常任性…

①缺乏原則性

任性是源於家庭教育缺乏原則…

原則,就是提前說好,共同遵守,原則是不可逾越的…,並有相應的獎懲…

孩子做得好時,及時予以肯定和讚許,孩子做得不好時,及時制止…

②缺乏教育的持續性

任性的孩子,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通常是鬆散的、懶散的…,一會管,一會不管,高興了管管,不高興了、忙了管都不管…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清晰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越來越「任性」…

③缺乏統一一致性

還有可能是「家庭教育不一致性」造成的,在乙個家庭裡,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家庭成員教育理念衝突大,相互駁斥、否定…

導致,教育威信喪失,教育失效…

家庭教育必需保持一致,哪怕錯了,也要乙個聲音…,這樣家庭教育才有力、有效…

④過分溺愛

父母都愛孩子,但愛是溫柔而堅定的,有陪伴、照顧、呵護,更要有要求和管束…

⑤負面榜樣

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情緒化,我行我素,十分任性,孩子必將會效仿…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無效的,教育是溫柔而豎定,充滿著包容,但不是放縱…

目前孩子所呈現的,本質上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大人的問題…

8樓:xsbmc

他試探你的底線,發現沒有到你的底線,所以一直做。

孩子是很聰明的,所以考慮一下是不是你內心的規矩並不堅定,覺得這樣做無可厚非,處理起來黏黏糊糊。

有的事情是不用講道理的,必須要執行到位,比如早睡,無法想象你怎麼會允許孩子到兩點才睡,難道真的是沒辦法嗎?還是自己太軟無力呢。

另外孩子總粘著你,是因為你給得不夠。雖然在一起,但是你帶著不耐煩不喜歡的情緒,所以孩子滿足不了。你真心地喜歡他,不用呆很長時間,他也會滿足。

還有他是真的沒事做,白天安排一些豐富的活動吧。

9樓:綠樹成蔭

孩子想要被關注、被愛,孩子以前有過這種通過傷害獲得關注的經歷,然後就會形成習慣。多通過其它方式關心孩子,比如孩子做了一件好事,要鼓勵獎勵,讓孩子有做好事獲得關注的感受。

10樓: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兩三歲,會有第乙個叛逆期,這個時候會說不來表達自己的意圖,並覺得有趣。

另外,他還不太清楚打人的後果是什麼。即便你說很疼,他對此的感受是不強烈的,可以適當用力在他小屁屁上打一下,讓他體驗一下痛感。

撕書,也可以用後果來對他懲罰,那就是今天不能給他讀故事書。

孩子的行為需要引導,三歲以上開始立規矩,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可以做,針對你家情況,進行規劃。

另外,你還可以體會一下平時孩子跟你互動中,你對孩子的回應是否及時以及你的回應是否讓孩子滿意。

為什麼在家裡來了同齡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通過傷害自己的孩子來討好別的孩子?

好吧,我就是這樣乙個媽媽,我也很痛苦,我在改,我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可時不時還會犯。結婚十年才有了現在的兒子,我是很在愛他的。一歲多,家裡來了小朋友,如果兩個人搶東西,我會說,敬軒,讓著別人點,小朋友來家陪你玩。如果兒子不讓,我就強行拿過去給別人小朋友。那在外面玩,我兒子也會無條件讓著別人孩子。我知...

如何反駁家長不喜歡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只讓孩子學習的言論?

濤子 作為家長其實就是孩子的重生版,當他有了孩子以後他會在心裡把他自己以往沒有得到的多多的給孩子覺得這就是愛孩子,因為他覺得在自己是孩子時得不到的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得到。還有就是,曾經在他還是孩子時,他叛逆所做的事當他成為父母時他知道那是乙個遺憾會讓自己後悔的事,他說什麼也要阻止自己的孩子去做,這就...

為什麼父母不喜歡孩子總待在家裡呢?有沒有人知道?

隨波不逐流 他們是過來人,知道社會需要社交能力才能更好的立足和發展。對你又不了解,因為你不告訴他們,其實也許你在網上很活躍。溝通一下,也許讓他們知道你不缺交往能力就可以噢 還有也許你在家長眼裡太井底之蛙了,他們覺得你需要走出去了解廣闊的真實的世界,將來才能適者生存。 小蜜蜂 那肯定是一樣孩子出去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