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你是怎樣的人孩子自然會模仿 這句話?

時間 2021-06-02 19:40:23

1樓:朱顏辭鏡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乙個靈魂喚醒另乙個靈魂。

說到底教育就是潛移默化影響所以父母真的是孩子的起跑線

2樓:家庭教育規劃翟亞輝

高中政治課中有講內外因的辯證關係: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家長與孩子的教育關係而言,很顯然,孩子是其成長的內因,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外因!

以榜樣論,孩子的自我認知及要求高了後,才會向更好的榜樣看齊。否則,你做的再好,孩子沒這樣的自我要求,也不會向你學習。所以,孩子內因基礎決定了他會向誰學習,及學些什麼!

退一步說,只要孩子的內因基礎好,自我要求高,願意向榜樣學時,人類發展史上比家長更值得做榜樣的人多了去了!

但是榜樣還是要做的,因為你未必清楚這個內因基礎是什麼,及該怎麼奠定,所以只能提供乙個更好的環境,以規避孩子去學到不好的東西!

再說起跑線,孩子的起跑線還是以孩子為主,家長只是對孩子影響最直接、影響最多最大的乙個外因因素,怎麼可能會代替內因而成為孩子的起跑線!?

孩子一生的良好發展所需要的是客觀性的條件或基礎,而教育的本質意義也當是對這個基礎的輔助奠定。這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這個基礎既有孩子先天帶來的東西,也有需要後天教育等彌補的東西。

而家庭教育只是若干後天教育中,對孩子影響最直接最多最大的乙個。家庭教育也是若干後天教育中,家長唯一能夠自己掌控的。

教育的方向也當是,一方面對孩子先天帶來的東西的保護及進一步激發,這方面是孩子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彌補一些東西,比如知識技能等,這方面是對孩子未來發展的輔助性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3樓:學信君

一般來說,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要遠遠超過老師和同學,而且父母下意識的一些舉動也會影響到身邊的孩子。言傳身教是最好的老師。

人在幼年時期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很多東西最初都是通過模仿別人而習得的。哪怕只是簡單的動作或語言,對於善於模仿的孩子來說也有很大影響,時間可能會持久一生。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很有可能讓孩子學到不好的習慣。

小孩子出生後的狀態大都相似,重要的是後天對孩子的培養。所以家庭與學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他人的模仿內容逐漸增多,小到動作行為生活習慣,大到思想三觀處事方法。

如果父母不能做出良好的榜樣,那麼就會使孩子形成不夠完整或過於偏激的觀念,不僅會輸在起跑線上,更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反之,如果家長高素質高學歷,品行良好,擁有正確的觀念,就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養成善於學習、知書達理的品格。所以說,父母是怎樣的人,孩子就會怎樣去學,想要給孩子創造乙個優秀的環境,應當先從自身做起,努力將自己變成足夠優秀的人,不致在孩子的成長期留下遺憾。

4樓:不酷但愛笑

孩子是有靈性的 ,父母怎麼樣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久而久之,孩子慢慢的模仿,好的壞的習慣都學去了!

最後希望大家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嘻嘻(˙︶˙)

5樓:嘉陵江中游

孩子從一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周圍環境與人會影響他的身心發展。

例如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所提出的著名的環境決定論的觀點,原話是「給我一打健康兒童,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為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型別的人」,他認為兒童是被動的個體,只會被外界環境所影響,完全否決了遺傳決定論。

但是無論是遺傳決定論還是環境決定論都是片面的,對於人的影響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所造成的。

以現在的社會發展水平來看,父母的物質條件倒是會侷限孩子的某些發展。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的物品是最好的,但是自身條件是他們難以逾越的困難。這也正是當下所言的「起跑線」

6樓:五道槓

我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本性都是好的,只不過太容易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家庭環境,這是孩子人世界觀的形成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社會環境會孕育出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始終是根本。

7樓:牟子坤家庭教育

心理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

但這裡所說的父母是什麼人指的是「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格」,而非父母的人品、能力、社會地位等,當然人格會大大影響乙個人的人品、能力和社會地位。換句話說,如果父母的人格是健康的,那麼父母怎麼對待孩子都沒問題,如果父母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即便父母照著教科書養孩子,孩子也會出問題。

所以,我們應該從父母人格層面來理解「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這句話。

為什麼父母的人格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這麼大呢?

因為決定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人的關鍵因素是6歲之前與父母構建的關係,也就是精神分析所宣揚的早年決定論或者原生家庭論,孩子不是在父母的教導中成長起來的,而是在與父母構建的關係中成長起來的。

在孩子0-3歲的時候,如果媽媽很焦慮,或者媽媽的社交模式是迴避型的,就無法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回應和陪伴,從而也就無法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孩子也就構建不起人生大廈的地基——安全感。

在孩子3-6歲的時候,如果父母控制欲很強,那麼孩子就永獲得不了自我專注和自我負責的品質。

如果父母缺乏安全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會僅僅抓住孩子不放,意識層面希望孩子有能力,但潛意識層面卻總是向孩子投射「沒有我,你就活不下去」的資訊,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必然會向父母的投射認同,進而讓自己變得無能。父母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被孩子拋棄的痛苦,因為孩子逐漸長大,終將展翅高飛。有人說「所有的愛都是指向團聚,唯獨父母的愛卻是指向分離」,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指向分離的,那就是健康的愛、正確的愛,反之就是不健康的愛或者有傷害的愛。

人格健康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把孩子逐漸向外推,而人格不健康的父母,則會僅僅抓住孩子不放,這不僅讓孩子變得無能,也無法讓孩子獲得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的能力,而我們都知道,乙個人幸福與否,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是否能夠擁有良好的親密關係和社會關係。

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乙個人的人格有一部分來自父母,一是來自乙個人小的時候父母對他的映象反饋,這種反饋被孩子內化下來成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叫做「映象自我」;二是來自孩子對父母或者別的親近的成年人的理想化,叫做「理想化客體」。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正性反饋,比如認可、讚美、欣賞等,那麼孩子就會把這些內化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這就像推力一樣會推動著乙個人前進,這構成了乙個人動力系統的推力;如果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能夠把父母作為理想化的客體崇拜、模仿、追隨,那麼這就構成了乙個人動力系統的拉力。這麼一拉一推就形成了乙個人內在的張力,有這種張力的人,不但有動力,更有活力和攻擊性。

反之,缺乏這種張力的人,不但缺乏努力的動力而且也缺乏攻擊性。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就更容易理解科胡特所說的「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這句話了,也能夠正確地認識「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這個觀點。因此,想要把孩子養好,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成長,讓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健康,而不是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金錢都花在孩子的學習上。

8樓:

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最初都是天真無邪的,對世界充滿各種好奇。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偶像,可能會伴隨孩子這一生。

父母對孩子有養育的義務,也有教育和被撫養的權利。父母是怎樣的人,決定這孩子前半生的幸福。據我了解,不同階層的人對教育孩子的方式,對價值觀的灌輸與孩子相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上層階級的父母習慣於給孩子盡可能多的物質滿足,以培養對精神方面的追求,對穩健的投資觀念和與人為善的人際觀念。當然,這又是和上層階級的經濟基礎密不可分的。但當這些孩子成年後,又會被拋入另外一種環境,被隔絕掉父母的經濟支援,孩子們就會對社會有更強烈的感受。

父母給孩子樹立榜樣的基礎,其實就是建立在這些教育方式之上的。世界很複雜,父母的早期教育是給孩子做減法,減去負面的影響,留下正面的影響。

到底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是父母的教育還是學校?

暖heal 父母對孩子教育投入的競爭日漸激烈,然而巨大的教育資源寶庫 父母和看護人的語言,長時間以來被大眾忽視。本書將指導父母如何在與孩子日常對話中,用語言幫助兒童塑造強大的學習型大腦,讓他們不再 輸在起跑線 上。那孩子的起跑線是什麼呢?孩子的起跑線是在0 3歲父母的陪伴是父母每一次和孩子交流互動願...

你是怎麼看待你的職業的?

工作信貸員。薪資扣除五險一金每月1w左右 剛畢業的,沒什麼工作經驗,做這個感覺還行吧,每個月吃穿都夠,能存點錢。缺點經常加班,壓力大,很操心 君樂 瀉藥。江蘇人,2017年6月畢業,魔都工作,軟體測試。目前處於手動測試,也就是黑盒。部門七人,測試研發比,怎麼也算是1 2了,挺高。稅前4500,扣除五...

你怎麼看待你婆婆因為你孩子不聽話,而多次說出想打死她的話?甚至動手打她?

看平時誰帶了啊,誰帶誰說話。平時婆婆帶孩子,那就可以理解。因為我自己帶孩子,孩子真的鬧起來,我都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對著孩子說出來不合適,如果是和別人訴苦說,我覺得理解。這氣話就跟很多人的 離婚 一樣,日子接著過。如果孩子是媽媽帶,婆婆說你就說她 這才哪到哪啊,你自己帶帶才知道呢。 阿里斯兔 不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