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小時候很聰明的人,長大了就泯然眾人了?

時間 2021-05-11 13:26:35

1樓:mongiu

小時候讀書一點即通,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那麼辛苦努力的反覆複習做作業,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對讀書沒了興趣就早早步入社會,發現遲遲沒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而且也不像讀書時那樣喜歡動腦子了。

2樓:Rubaiyat

事實上,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得分高的人比成就需要得分低的人在事業上的發展比低得分的孩子更容易超過其父親。

這些發現是否表明了成就需要高的人總是願意更努力地工作呢?情況並非如此。當面臨一項讓高成就需要者感到非常棘手的任務時,他們很快就會放棄。

實際上代表高成就需要的似乎是效率的需要,也就是一種用較少努力得到相同結果的需要。如果他們比同齡人掙的多,可能是他們重視對他們努力的具體回報。

而從人格角度來看,有一類人他們有成功的需要,換句話說他們害怕失敗,於是他們會避免會讓他們失敗的事情,更傾向於去做效果來得更快,成績顯示的更明顯的工作。給人造成了一種他們非常聰明非常優秀非常上進的感覺,但是實際上他們比起一些用長時間去克服巨大困難的人來說,取得的成就實際上是泯然眾人的。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這類成績導向的國家非常普遍,高校的老師可以通過識別成績最高的學生或忽略差生來強調成績目標,加強學生來自成績高低的自尊感。但實際上這樣的孩子在考試前會十分焦慮,容易迴避考試。

最好的方式是改變孩子的動機,從成績導向型,轉變成掌控目標型。被掌控目標激勵的學生關注的是掌控新的技能:「成功是由自我改善來評價的,並且學生從任務的內在性質——比如它的重要性和挑戰——中得到滿足」。

3樓:

其實這個問題,主要是將大腦發育的早和智商上限混淆。

小時候聰明,說明大腦比一般小孩子發育的更早。但是大腦發育的早,並不代表大腦最終的智商的上限就一定會比一般人高。

就好比,你一開始走的比別人快,但在走的過程中,別人的速度逐漸提公升,最終大家走的距離一樣遠。

其實,除了智商之外,積累也很重要,任何乙個領域要取得成就都需要長期的積累

成就=智力X時間X效率

4樓:筱筱筱墨

這是乙個比較傳統的觀念,我們普通人都認為孩子小時候聰明長大自然成就非凡。一歲看大三歲看老嘛。智商開發早是好事。科學上也說得通。

但有一件事是我們怎麼定義成功的過程這件事的,我們承認聰明但是我們漠視毅力和一些其他珍貴的內在力量,這才是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我聰明我可以不怎麼努力就達到別人十倍努力地地步,我便不在努力,笨孩子想追上你就要付出一百倍的努力,他知道自己笨,第一點自知。這點自知很重要,只有承認自己弱小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看看劉備就知道,他何曾放棄?看看古往今來的大師,聰明和笨的佔比就知道了。一些持之以恆的笨造就了一些聰明人永遠無法理解的奇蹟。

這就是第二點,堅持,我因為不成功所以才堅持。

其他的不贅述了。聰明人都聰明,不聰明的人各有各的不聰明,只有不聰明才有更大的空間和進境去嘗試不同的領域。才能發掘自己的潛在能量。

智慧型智慧型,智是智商,慧是悟性,智商與生俱來,慧是修習獲得,靜極生慧。所以道家非常喜歡笨人當傳人,笨人愛鑽研愛深究愛沉思。所以後天悟性更好,這是所謂的大智若愚。

為什麼有很多小時候不懂的事,長大了自己就明白了?

元氣少女 桃子 小的時候呢。什麼都不懂!大家都知道!一般的超市裡不都有買byt的嘛!但是我就一直不明白!這玩意為什麼要喝口香糖放在一塊?當時什麼都挺好奇的。什麼口香糖都買過就是沒買過那個。我就特別好奇特別想買來看看!但又不好意思讓大人給我買。因為小的時候總覺得大人賺錢特別辛苦!後來我長大了。終於知道...

為什麼覺得小時候特別聰明,長大了做什麼都覺得變笨了?

今天特別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來了,從小學到初三,我一直都是那種有點小聰明的人,高一高二還可,高三腦子就垮了,每天頭痛欲裂,漸漸的腦子也不好使了,我真的很難過啊,以前的注意力和反應速度通通沒有了,我覺得我已經不是我了,害,就當吐槽了吧。 因為小時候那些不夠聰明的人初中畢業就工作了,和你沒有交集。能...

為什麼小時候很乖長大了卻很苦?

一青 一 社會變了,社會發展得太快了,競爭太激烈了,上一輩的一些觀念和生活方式不適應這個社會。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考公務員,因為是鐵飯碗,可見他們的策略總是風險規避的。可是中國發展很快,敢於冒險的人得到了很多機會。二 網際網路的傳播讓大眾看到了有錢人的生活。可能看不到會開心很多。回頭看2001年台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