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和生長環境 ,究竟什麼樣的三觀才算是所謂正確的?

時間 2021-06-03 04:10:53

1樓:心搭檔-助你自助

先問下你自己的三觀是怎樣的,你怎樣理解和認知的,所以三觀無論正確與否要看在那個地方,方面,運用結合自身的情況,實際等來完成這樣的三觀認定和標準

2樓:毫無氣質的土豆

三觀是群體準則,不是個人準則,三觀的形成也不是靠個人環境,而是群體環境,引申為時代環境。

三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傳統,其實類似於一種道德觀念,是戒條,也是一種從眾心理,跟個人見解沒多大關係,因為你必須要做和真心要做沒有必然聯絡。個人意志是自由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符合三觀的行為並不是最讓人舒適的。人內心深處都有讓自己處於最安逸狀態的趨勢,但為什麼不完全順應自己內心?

因為人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和群體角色的穩定。

所謂的三觀正確是被逼的,你看不到別人的內心活動,而三觀僅可從行為判斷,而行為又無法完全表現其心理。

正確的三觀其實就是大多數人認可的行為準則,形成也是靠大多數相似環境成長起來的人所鑄造的。所以如果有人三觀不正,可以推斷,他的環境跟群體環境相差太大,但是是負向的差別。如果有道德模範,三觀筆直,可以確定他的生長環境是優越於群體環境的,當然這裡的環境好壞不是單純指物質環境,要細說就多了。

3樓:努力奮鬥的雙魚座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存同而求異。三觀這種不太可具現化的事務,我們追尋的是大方向上的一致。

比如說,乙個窮小子畢業後就在農村老家啃老,那我們肯定覺得這是不對的。再比如說,乙個有錢人資助的大學生,索取無度,不停地向有錢人索要錢財,那我們肯定也會覺得這是不對的。

如果一位吃百家飯長大的人,有出息了,掙錢了,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帶領家鄉的人致富。那我們就會覺得這是對的。

三觀的正確與否,在於大方向上是否存在錯誤。

4樓:cc87

三觀只有說你我相符或者你我不相符,但凡不是理工科的東西,請不要用正確不正確,對和錯這類的詞,你也說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環境。

每個人不一樣的家境不一樣的經歷和後天不一樣的學習造就了不一樣的三觀,能夠指導他(她)本人進步,經過長期的累計,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一套思維方式方法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己的三觀也是在不斷增長的閱歷中不斷修正的。

至於非要論個對錯,正確不正確……

那就用唯物主義的辯證法結束,用簡單粗暴的物質決定意識。

只要結果是不被送進班房裡的,不在班房附近的道路上游走,你的三觀,最起碼不算是錯的、不正確的。

只要你的物質精神水平是在穩步提高的並可長期可持續的,這個三觀,就是符合你的三觀。

至於社會上的偏重於物質拜金啊、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什麼之類的東西,不在我的回答範圍。也不是面太狹隘,後天的經歷造就的他本身的認知、觀點。論不了對錯,只是看他的認知能不能引導他以後向好的方向發展。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識,每個人都是每個人,如果說意識就是意識,那麼為什麼我就是我,我為什麼不是你?

乙個學佛人 問的好根本沒有乙個我,我們認為有乙個我,這是為什麼?如果細細分析你在眾因緣合合的法中根本找不到乙個我。於是有個問題,我真的有嗎?答案是沒有的。人的主觀感覺。乙個人一套。每一套都差不多。人有乙個乙個的個體。記憶也是個人獨有的。每個人都有一套。總結所有我們得出結論。我就是我,他就是他。概括說...

雖然每個人經歷不同,但是你相信每個人的快樂和痛苦是守恆的嗎?

老百姓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了人生的滄桑才活明白。年輕人談痛苦和快樂。少年不知愁滋味,強言愁。如果你問經過大風大浪的過來人什麼是快樂和痛快。他們會告訴你,快樂和痛苦就是人生。 當然,禍福相倚,快樂與痛苦在某種程度上保持著一定的守恆。唯有心境的轉移,方能打破這種客觀上的平衡,當快樂的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

每個人都有爸爸,反過來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兒子呢?

設爸爸為A,兒子為B,女兒為C。則B存在的前提是A存在,即B是A的充分條件,也即,兒子存在則爸爸必然存在同每個人都有爸爸。另證,假設A存在的前提是必有B C。那麼若A存在,則可能存在B也可能存在C。即A不是B也不是C的充分條件,也即有爸爸不一定有兒子。綜上,A是B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即有兒子一定有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