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 心理年齡 ?

時間 2021-05-31 02:54:20

1樓:王雙

這是乙個發展心理學中個體心理發展的問題。

個體心理發展的研究物件是人生全過程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這些年齡階段包含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時期。

心理年齡就是乙個人對自然的認知、對社會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等認知水平的綜合評價。

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的關係就是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具體說,類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匹配是最有利於個人發展的,心理年齡太超前或者落後都是不利因素。

2樓:豫讓

心理年齡是乙個很廣義的範圍型詞彙

1.情緒控制能力

2.情緒抒發能力

3.自我認知的能力

4.廣泛性社會閱歷

5.自我調和與調和他人關係以及情緒能力

6.面對困境的能力

7.自我定位

基本以上八大類的綜合體就是對心理年齡的完美概括了。

3樓:「已登出」

自然界沒有「心理年齡」這個概念,這是乙個社會化名詞。社會作為乙個團體有它的規則,要求人們的行為遵循這些規則。

但是人不是天然就是「社會人」,需要學習才能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社會秩序,游刃有餘的內外在。

這就需要一定時間。

因為需要學習修煉,這需要提供知識和引導的條件,這些條件不同的人擁有不同,再加上個體之間天然差距,就造成了社會化程度的不同。

社會集體按照大眾的平均意志以及領導力量的意願歸化出公認的社會化標準狀態。契合這種狀態的視為達標。

社會化是乙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通常大多數人擁有了多年歷練後才能達標,此時他們大多數人的年齡就被視為那個標準年齡。或者說以此為標桿。

那麼生理和心理有沒有一定的聯絡呢?

還是有的。但這個聯絡也和人的社會活動密不可分。

我們都知道「三十而立」這句話,這說的不是三十的人要成家立業等等,說的就是人的包括心理狀態在內的整個人格氣質。

意思是說,三十歲的時候,人可以開始構成了乙個相對完整的世界觀。四十歲時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又可以達到乙個境界,所謂「不惑」,五十歲可以達到「知命」的高度。

那麼為什麼一定是這個年齡左右達到乙個節點呢?

首先人到三十歲可以經歷了不少事情,擁有了一定的經驗和知識。而到了三十歲所有這一切有機會加入乙個催化劑從而昇華,這就是危機感。

三十歲的人突然意識到自己很快將不是二十幾歲不再年輕了。這種危機感會催發思考,這就是所謂「思勝恐」。內在境界的提公升必須依靠思考才能達成。

他所經歷的一起,喜樂和困惑,他曾經獲得的知識,認可的,排斥的,疑惑的,都通過思考成為自己世界觀的一部分,幫助他正確認識世界和人生。以此類推,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那麼這是自然力嗎?有一點聯絡,因為按照人體節律以上這些年紀的確會出現體質下滑的節點。但更重要的還是社會對人的劃分,大眾認為三十為中年的開端,也許這個人依然覺得旺盛,但這種評判一定會影響他的自我評判。

依此,社會對成熟產生了乙個模糊的年齡概念。當乙個孩子處事老練就會被說少年老成,乙個老人精力充沛喜好玩樂就會說是「老頑童」。而乙個人人到中年依然沒有學會社會秩序,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等待他的評價就是不成熟。

這都是參照了這個標準。

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個標準,否則也不會有那樣的評價。所謂「三十而立」指的不是每個三十歲的人都能「立」,而是指人可以達到。具體能不能就要看個人的造化了。

綜上所述,心理年齡是人為根據主觀客觀諸多條件形成的模糊定義。還有乙個因素就是人群本身。

社會人群的組成是多樣的,之前提到過,和所有價值觀一樣,心理年齡是領導階層和普羅大眾共同締造。如果兩者認定的差距過大就會出現多重標準。所謂領導階層包括所有的被人矚目的亮眼人物,他們能否統一價值更至關重要。

心理年齡涉及到社會認同,人們越容易貼近這個秩序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4樓:石蕤

這在穿越文裡有很好的體現。

已經活了幾十歲的油膩大叔,眨眼間回到青澀稚嫩的身體裡。

於是各種興風作浪,被眾人追捧。

為啥?少年老成。

在當前的年齡段,表現出了遠超同齡人的見識、眼界、情商、知識儲備。

反之,稱為幼稚。

但世上並無人穿越,那成熟和幼稚的人怎麼形成的呢。

實際接觸後就會發現,所謂成熟的人,只是在情商上表現優異,為人處世圓滑世故,以及相貌上看起來比同齡人蒼老。

實際工作專業素養、知識儲備、判斷力、執行力,並不比同齡人有明顯的優異之處。

甚至因其平時側重交際,在其他方面比同齡人還有所不如。

而所謂的幼稚,同樣也是側重點不同,可能他遊戲打的賊溜,或者擅長滑板,街舞,跑酷,明星八卦,烘焙……

但因其在人際關係上處理不擅,就被評為幼稚。

這種用單一緯度的標準去給人貼標籤的所謂名詞,就很不專業。

每天從世俗庸碌的不堪中拔出腳來,甩甩鞋子上的血和汙穢,哄睡孩子,給父母掖掖被角,躲進書房,泡一杯香茗,開啟文件,輕撫鍵盤,譜寫一段嚮往的生活。

刀光劍影,移山填海,星際遨遊,執子之手。

你說我心理年齡是多大?

5樓:大貓

年齡不過是一種量化標準而已,通常年齡越大,越成熟,也就是熟捻社會規則。但是這樣的成熟需要的是通過社會閱歷來大量的吃下社會經驗。而生理年齡只需要經歷時間就可以無障礙獲得,但所謂心理年齡只能通過自己主動獲取來增加,所以心理年齡是不能看生理年齡的,所謂巨嬰,少年老成皆是如此緣故。

6樓:冰笛

通常應該是生理年齡遠大於心理年齡吧,稱之為巨嬰現象。

心理早熟一般都是有針對性的,僅個別方面懂得要多些,僅此而已。

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是存在對照關係,通常是並駕齊驅,個別有失衡現象。公共認知是「到什麼年齡辦什麼事。」過早過晚都不是啥好事。

在心理學上如何解釋 犯賤 ?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要一網戀我就戀愛腦,老想著找別人聊天,而且如果他不理我,我會感覺很痛苦,但是一般人聊天的需求不會有我這麼重,其實我平時話沒有怎麼多的,所以導致我網聊的時候一般會和幾個一起聊天,這樣乙個不能回應我,還有備選,而且我有點舔狗心態,區別是我喜歡同時舔幾個, 為什麼我們都很喜歡 犯賤 ...

心理學如何解釋人的惰性?

花寫手 惰性的解釋很寬泛,如果只是人生理的普遍惰性那麼沒有什麼好解釋的,煩了累了厭倦了受挫了追求享樂等等。但是如果把 惰性 解釋為一種企圖心的脆弱,那麼可以有一種解釋來自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即 一種防禦性的結構用於掩蓋自體的源發缺陷 這種缺陷導致不良的心理功能 這種結構不僅掩蓋了缺陷還代償了這種缺陷...

心理學如何解釋欺軟怕硬的行為?

山竹有乙隻貓 欺軟怕硬,恰恰是內心無力的表現。舉個例子吧,這是我在 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上看到的。乙個人在咖啡館,服務生不小心碰到了他,把咖啡灑到了他的衣服上,這個人非常生氣,大聲地訓斥著這個服務生。你認為這個人生氣他是正常的嗎?這件事情有很多種解決方案 心平氣和地說沒關係,是一種 就事論事,要求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