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鴻鸞禧》想表達什麼?

時間 2021-05-30 11:52:41

1樓:森林有只窩窩兔

細品張愛玲的《鴻鸞禧》,我們能在這短暫的婚宴裡,目睹一幕幕叫人深感諷刺的眾生相:

這是一場為面子和賓客而設的婚宴;

這是一場新婚夫婦存在感幾乎為零的婚宴。

婚宴當日,彷彿也是一場選美、相看大會。

尤其對女子而言,哪怕自己只是乘興而來的賓客,也希望自己是全場最矚目的,所以她們只關心如何讓自己在婚宴上大放異彩,順便覓得良人。

我們姑且把它當作是「獵豔」和「自我」的表現,不過,隨之而生的,還有另乙份心思,就是嘴上不能說,但言行卻表露無疑的「意難平」。

其中,新郞的妹妹四美,就把「意難平」發揮得最淋漓盡致。

「她乙個人簡直硬得……簡直『擲地作金石聲!』」、「白倒挺白,就可惜是白骨。」

寥寥數語,張愛玲就把四美的陰暗以犀利的筆觸刻畫出來:乙個待嫁姑娘的刻薄尖酸和羨慕嫉妒躍於紙上,人物生動地讓讀者嫌棄、厭惡。

這不僅明示了四美的家教堪憂,體現出父親雖然曾是讀書人,但對女兒疏於管教引導,從而使她素養低下;

而且物極必反,家中是近年才富裕的,「窮與富」的強烈對比,必定造成心態上巨大的變化,而缺乏素養的四美就是「變化」過程裡瑕疵品。

「媽,鞋不用做了,玉清已經買了。」婁太太也聽出來,女兒很隨便的兩句話裡有一種愉快的報復性質。

暴發戶的粗鄙、自我和銅臭在四美身上相融,她雖出生「大家」卻不是「閨秀」——她對家族落魄的嫂子不友善,對生育自己的母親也一樣輕視。

四美的自我心理十分典型,她似乎對身邊的女性都充滿敵意和輕蔑,總愛挑剔別人;

她似乎不會對什麼心存羨慕,因為刻薄的態度主宰了她對一切事物的看法,目之所及,皆是不如她的人;

她看不起的嫂子居然能嫁大哥這「佳婿」,還分薄了她能從父母那裡享受的錢財;她輕視平庸的母親,對母親在家裡低下的地位而幸災樂禍。

然而她的自命不凡,全因她自己「得不到」,是她內心所有「意難平」的大融合。

讀《鴻鸞禧》最得趣的一點,就是這個婚宴上,新郞新娘的名字始終沒被提起過,一直只稱呼「新郎新娘」,彷彿這就是他倆的名字。

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把這場婚宴當場有利可圖的社交場所;

對於新人而言,本該是最有意義和幸福感的片刻,卻成了客人爭奇鬥艷、物色物件的場所。

玉清有五個表妹,都由他們母親率領來了……歲數大了,自己著急,勢不能安分。

又如操辦了這場婚宴的婁太太,眼見客人「不識相」地要早走,自覺勞苦功高的她有幾分不高興,畢竟能讓她「表現」的機會不多,所以她一心想通過這場婚宴,贏得大家的尊重和另眼相看。

還有致詞的證婚人李院長,從一開始的賣弄俏皮,到後來少有賓客發笑,他冗長又游離重點的演說令人尷尬,然而這都無損他成為大家「仰望、尊重、信賴」的人。

於是,在這些親友的襯托下,新人的存在感十分薄弱,他們猶如合照時的標準配備、工具人——必須微笑、得體,且來者不拒。

這場為別人和面子而辦的婚宴,誰都在算計自己的得失。

新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

所以這番熱鬧中有寂寞——新人的笑容彷彿被定格擺拍,而新娘的笑和心情尤其空洞蒼白,那一刻,新娘似乎真被四美的刻薄話套住了:

玉清是銀幕上最後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而她們則是精采的下期佳片預告。

四美為何覺得嫂子嫁給大哥是「賺」了?其實,文中提出了乙個很時代感的價值觀,那就是「女人以高嫁或低嫁,來確定她的個人價值」。

所以四美對嫂子刻薄的審視態度,婁太太在家中不被尊重的卑微,都暗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會的生存環境,或待價而沽,或隨波逐流。

《鴻鸞禧》體現出舊時代女性備受壓抑的一面,如四美那種刻薄計較的女性,無論別人活得幸福與否,她都會為自己的「意難平」找發洩口,扭曲的心理早已被當時的主流價值觀支配。

然而時至現代,這樣人性和價值觀也依然存在。

婚宴的意義,除了包含對新人的祝福,更少不了彰顯人緣、面子、地位和資源的用心,關於這一點,在名流和明星的「世紀婚禮」中最為常見。

如今不少發展成熟的婚宴策劃公司,都能設計出美輪美奐的場景布置:精緻、奢華、浪漫、溫馨等風格,已是大眾化的基本配備。

對普通人來說,只要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多數人都願意把婚宴辦成乙個精美絕倫的模樣,然而那些精緻到模式化的布置,猶如奢侈品發布會或者是產品展示大堂,從初見時的驚豔,到如今只餘下金錢堆砌的味道,

美則美矣,毫無靈魂,有時看著台上充滿主角光環的新人,何嘗不似戲中人?

婁父用最科學的新派爸爸的口吻問道:「結了婚覺得怎麼樣?還喜歡麼?」

玉清略略躊躇一下,也放出極其大方的神氣,答道:「很好。」

婁父對這場婚宴是十分滿意的,於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他,以「俯視、慈愛」的姿態打趣兒媳婦。那麼玉清是真心覺得「很好」嗎?文中辛辣地形容婚宴時的她像「復活的,清晨裡還沒醒過來的屍首」,恐怕她也有不能說的「意難平」。

如此大排場的婚宴,能確保她收穫幸福嗎?

《鴻鸞禧》的結尾在張愛玲的神來一筆下,帶著不可言喻的譏諷,耐人尋味。

華麗的婚宴如入夢境,許多人都迷醉在幻想的幸福婚姻裡;

然而美夢卻在張愛玲的筆下破碎,我們在她的文字裡看到女性的刻薄、自私、悲涼和委屈。

就如《鴻鸞禧》中的婚宴,本來該是新人一生最期待的時刻,然而到最後,感觸最深的反而是婁太太,因為她明白「結婚並不是那麼回事」,就算是兒子結婚,那份喜悅也不過是「小片小片的」。

張愛玲揭露了婚宴背後的眾生相,尤其深挖了女性內心的「意難平」:

未婚的渴望擁有體面的物件來實現自我價值,

已婚的幸福並不能定格在完美又虛假的婚宴裡,

婚姻,是一天天柴公尺油鹽的日子,是冷暖自知的日子。

張愛玲的《愛》究竟表達了什麼?

嘎啦嘎啦 敘述乙個美麗淒涼的關於 愛 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樹的底下,著月白衫子的十五六歲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夢懷春的豆蔻年華,對愛可以說有無數的美好憧憬。正當此際,那個對門的他,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對她說了一聲 噢,你也在這裡嗎?然後,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

張楚的《螞蟻螞蟻》想表達什麼?

帝都的螞蚱 我在張楚這首歌裡看到的是天底下的農民,我就是那其中乙個螞蟻的後代。當然張楚有他自己的想法,你有你自己的看法,何必拘泥於此。 Yingbo Miao 小人物或者說一般人的形象描繪。也許特指農民,不過感覺一般都市市民 就不說小市民了,好像有點貶義 也這樣。善良 純樸,有點小幻想,工作挺辛苦,...

早春的樹究竟想表達什麼?

唐映楓說,老家磚牆外有株櫸樹,主幹挺拔,枝葉蔥蘢,打我記事起便在那。四五月起大風,隔窗見樹影如獝狂可怖,一到深秋枯葉便簌簌掉落一地。老樹在擴院時被伐,鄉里懂木活的說,軟木棄之可惜。一時間院內鋸聲刺耳,木屑飛揚。後來,它就剩得一截禿樁,半身嵌入牆體,像角落裡的一張矮板凳。所以有些人以為,他是在思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