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總喜歡說「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時間 2021-05-30 07:18:06

1樓:

有句話說得好,叫知行合一。

成功的人不可複製,你從他們身上得到的都是結果,他們說的真的沒錯,因為他們真的這麼一路走來的;但是錯把別人的結論當成成功的秘訣,這就有問題了,因為除了結果之外,其他的啥都不知道,啥都沒有,就成了所謂的雞湯。。

2樓:闖爺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他已經不是道理上出現問題那麼簡單,而是情志或者身體機能出現問題了,用道理解決問題的是教授,用情志解決問題的是藝術家,用藥物或體能等層面解決問題的是醫生或者教練。

3樓:白白的羊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我也想問的,我也想找到答案。看了這麼多的回答感覺都不是我想要的,如果真的從我自己的角度出發,我如果去做某一件事情我會規劃好很多,各種可能發生的意外,但是到了去實施的時候我又退縮了,我變得不願意,對自己說:

唉,算了吧,這有什麼的?

又或者對自己說:唉,等等再去,我要等等再去,然後過了時間對自己說算了不夠時間了。

我不太確定這是種什麼心理,我懶?是的,但是這不是全部決定的因素,另外一種不願意的感覺主導了這種情緒,如果由習慣性去改變這種主導性,對於做不到這種情況會有很大改善,畢竟做不到最主要是因為不去做。

4樓:加菲貓

額我站在另乙個角度理解一下這個問題。我是個大學生是街舞社團的每年有新人加入學跳舞第一節課教他們一些東西第二節會複習每一節教的東西不是很多上了一段時間有人說學長你能不能教我點新東西啊我說之前教你的不少了你會了麼他說會啊不就是那麼那麼動 ps說誰不會啊。 我說好啊你做乙個我看看他做了要多難看有多難看我做乙個他很尷尬我說你所謂的懂只不過是你知道了有這麼個東西存在和它應該是什麼樣的在你把它練會之前不叫懂你回去自己是不是不怎麼練他說是同理當我們和別人說道理時別人聽到的其實是一段話語言是資訊的載體我們從嘴裡說出來的時候道理就成了話但是道理本身不是話聽的人把這句話記住了誤以為他懂了所以所有的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實道理你並沒有懂所以你理所當然的做不到嘍。

5樓:

因為有些道理是「見效慢」的;有些道理是「方向正確,需要成本,但難於獲得收益或者不保證能獲得收益」的。

總之,常常不是立竿見影的。

人們有時,還是需要落袋為安的——這種選擇未必是錯的。

6樓:貝加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心理諮詢中,也經常碰到這樣的對話,來訪者覺得諮詢師說得甚是,但是最後卻來一句「老師,道理我都懂,我就是做不到」。我身邊也不乏一些朋友,TA急忙忙尋求你的幫助,結果你說了一籮筐,TA來這麼一句「道理我都懂,我就是做不到」。

後來,我就一直思考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存在這樣的狀況。想來想去,還真的想出來一些道道。

這要先從人性說起。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當趨利避害的行為確實獲得了一定的利益,則指導這次行為的價值判斷或者利害認知將得到強化,並逐步溶入個人的價值觀念中,成為其價值觀的一部分,並做為以後行動的依據。

所謂的利益,就是當事人切實地感受到自己這麼做的好處。

人之所以知易行難,原因之一便是:利害體驗不足

乙個人之所以對某件事一直秉持「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恰恰是這件事對於他而言,還沒有讓他感受到「做到之後的好處」以及「做不到的壞處」。當然,不是說一點感受都沒有,而是感受並不深刻,他沒有真正從踐行中獲益。

也就是說,兩種情形會導致人們「知易行難」。一,對努力後的利益感知不足;二,對不努力的害處感受不深。這兩種同時起作用,就會讓人一直停留在「不去做也不太壞,做了也不見得有多好」的情境中,以致於他從來沒有機會去體驗做到之後的好處。

就比如,多數人都知道控制好情緒的重要,但是多數人也沒有因為情緒問題而受過太大的傷害或者體驗到調整好情緒帶給自己切實的好處。平時在家裡隨意發脾氣,家人之間最多是矛盾多一些,也沒讓自己傷筋動骨;偶爾哪天自己做的好了,也沒有及時收到家人的反饋和讚揚。所以,也就隨意為之了。

然而,當真正危害到利益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就如同夫妻吵架,多少夫妻因為不控制情緒而惡語相向,讓其改變的時候,其理由也是自己做不到。等到面臨離婚,平時做不到的也開始去做了,因為「趨利避害」。

人的行動不是由「知道」驅動的,而是由慾望驅動。別人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這只是道理,而道理是限於理性層面,只有自己真正領會道理背後可能帶來的情緒體驗或者切實利益,對此產生了慾望,才是「你想做的」。而很多人就是處於「別人說這麼做有好處」的狀態中,他自己並沒有真正「想這麼做」。

所以,在聽完乙個道理完全沒有去踐行的時候,就給自己乙個結論說「臣妾做不到」。

簡單地說,其實就是「利害體驗不足」。

但是,話說回來,踐行的人一定是懂得利害嗎?其實也不盡然。那麼,這些人為什麼就可以快速踐行道理?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大抵意思就是說: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並且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實踐它。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說:悟性不高的人聽說「道」後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半信半疑,既不否定又心懷疑問而彷徨。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意思是說: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當然了,「道」論高深,如果人人都能輕易理解的話,也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

所以「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用上士、中士、下士來區分不同的人,生活中常用「悟性」來區分。什麼是悟性?一些解釋是人的感知力、思考力。我的理解是「乙個人理性和感性的通達」。

知易行難的原因之二,缺乏理性和感性的通達。

比如,看到一段話,感性和理性通達的人,就會從道理中引發感受的變化,從而由感受進一步引發及時的情緒體驗促使行動,情緒繼而促使感受的不斷確立,促使道理執行下去;同理,也能從感性體驗中總結昇華出理性的道理。缺乏理性和感性通達的人,看到一段話就是一段話,這段話很難引起他情緒上的共鳴,就不容易真正接納,就會缺乏真正的「正面的」行為動機。

所以,即便是不了解到底有多好或者多壞,這些人也可以感受到積極的訊息並且快速踐行,而另外一些人看完徘徊許久等待時機,當然也不乏看完後評價乙個「沒意思」就結束了。

那麼,肯定又有人會說「即便是感受不深,而道理上又是對的,做了有好處,依然應該去行動啊,為什麼就是不行動呢?」

三個解釋:1 缺乏目標感;2 缺乏立竿見影的回饋;3 不安全感下的守舊

1 所謂目標感,就是是否存在乙個「真心真意,努力為之,願意為之盡力」的目標。

比如你控制好情緒必然會有好處,但是也需要付出努力和面對未知的困難。當乙個人沒有強大的目標支撐他的努力,這個就很難執行下去。為什麼男人在追女孩的時候就可以控制情緒?

因為那個階段男人的目標感很強。

看過琅琊榜的人可以知道,為什麼梅長蘇可以寵辱不驚、平靜待之?因為他有強大的平反目標,也可以說清晰的利益;為什麼譽王明知道梅長蘇對自己不待見,他依然可以和顏悅色地、三番五次地探望?因為他明白梅長蘇有助於自己成就帝業。

作為普通人,我沒有高遠的具體目標,但是我很珍惜人生每一分鐘的美好體驗,珍視幸福。所以避免糟糕的情緒體驗就是我的目標。僅此一點,能用道歉解決的,我絕不用吵架;能用金錢解決的,我絕不用情緒。

當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為之服務的事情就更容易去踐行。

2 缺乏立竿見影的回饋

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努力,是因為他們需要時刻的回饋。比如,乙個妻子在聽了諮詢師的話之後,努力調整情緒,理解丈夫,並且嘗試和丈夫溝通,然後丈夫依然我行我素,這位妻子就很容易回來告訴諮詢師「我做了,沒用,他還是那樣」。這樣,她就很容易放棄努力。

還有很多人說,我控制情緒好好說話了,對方還是不依不撓怎麼辦。大家都是期待付出就有回報,所以見不到回報的事情就很容易放棄去做,這也是「道理我懂,就是做不到」的根本原因之一。不是做不到,是缺乏回饋的情況下,不願意深入付出,很容易蜻蜓點水,點到為止。

3 人都是守舊的。守舊的根本原因在於不安全感的存在。不安全感的存在使得人們更願意選擇保守現有的東西,因為改變代表著未知,未知總是人們盡量避免的。

比如,乙個女子,一邊是談了多年卻又甚是不滿意的男友,一邊是新認識的意中人。除非有大的波動,否則,多數情況下,女孩依然會選擇繼續跟著不太滿意的舊男友。為什麼?

舊人千不好萬不好,自己了解和熟悉,知曉底線;新認識的人千好萬好,有乙個不好,那就是「不熟悉,一切未知」。

所謂的「千好萬好」,都無法抵抗內心的不安全感。萬一付出後沒有結果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也是為何挖牆腳要有耐心的原因。

一樣的道理,控制情緒千好萬好,很多人未能體驗。對於他而言,這一切結果就是未知的。甚至他會擔心做了也沒用,依然無法改變對方的情緒,結果自己吃了虧。

對付出無回報的恐懼也會造成他們止步不前。這也是為何很多來訪者和諮詢師溝通完之後經常問這麼乙個問題的原因「我做了他還不改怎麼辦?」

低安全感的人傾向於「避害」,而高安全感的人更傾向於「趨利」,無論是避害還是趨利,都是一種作出調整和改變的動力。既不懂得趨利也不懂得避害的人,或者既想趨利又想避害的人,就容易陷入生活的混亂,更容易陷入「想改變又不改變」的一副「臣妾做不到」的架勢。

7樓:

首先,我覺得這個命題90%以上的情況下等價於另外乙個命題或者說說法:「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拿得起放不下」,下面我就通過自己的經歷來說說看這個問題:

曾經在高中的時候認識了乙個女生,純粹的單戀,當時我成績不是很理想,她比我小一屆卻是學霸級的人物。我決定要發奮,爭取能考到清華北大和她一起。記得當時還寫了勵志的打油詞:

「跨下辱,曾記否?苦膽味,在心頭。仰吞寰宇,我志在神州。

願化鯤鵬,搏擊萬里長空。往事已成風,悔又何用,不如把住好韶光,馳騁疆場,百步穿楊!」最後,限於我的能力,只進了普通的211。

1年以後,她以本市狀元的成績進了北大。當時,聽到這個訊息,我就很難過,頹廢了好一陣子,別人勸我「天涯何處無芳草」之類,可我總是做不到。——「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啊!

」後來,經過時間的洗禮,我慢慢認識到,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的初衷是就已經畸形的,人家對我根本就不感冒,我就是考上了北大,也只是在同乙個地方而已。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我還是我,她還是她。

她若是真的對我有感覺,這種感覺並不會因為我在北大而加強,亦不會因為我不在北大而疏遠。我這才想通了,不是我放不下,而是我從未真正的拿起。

後來,我非常幸運地認識了我的女朋友,也是我現在的妻子。我很坦誠地跟她相處,我們在一起很開心,很幸福。

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特地去北大轉了一圈,看看未名湖,博雅塔,當然還有我當年日思夜想的「同學」。我們去KTV唱了兩個小時歌,然後各自回各自的地方。我覺得,這算是彌補我心中的乙個遺憾吧。

我的這個情節到此就算完結了吧。(從北京回到家後,我第一時間向妻子說了這件事,妻子也很大度,因為清楚我的為人)

可是後來,我發現我有的時候早晨睡醒,發現昨晚竟然夢到了那個同學,再看看身邊熟睡的妻子,我感覺自己很罪惡。我怎麼能這樣?

再後來,我讀了弗洛伊德的書,發現潛意識是存在在人的本我之中,夢是本我的體現,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都會存在在人的潛意識當中,在夢中偶有出現,是正常的。因為,除了本我,還有自我,和超我。我們不能沉湎於過去無法自拔,不能用過去的錯誤來懲罰未來的自己。

活在當下,每天早晨起來照照鏡子,對自己說,過去的都過去了,今天的努力比什麼都重要。此時再回過頭來看,放不下做不到這些還真的那麼重要?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思考,有的人不喜歡?

微笑不可抗 答主這個問題有點寬泛啊,一開始我認為這個問題問的是人為什麼要思考?我說那簡單。直接就是乙個個公式帶進去。腦部神經元活動啊生理代謝激素啊什麼的。後來仔細一看,答主這個問題問的應該是人的性格。嗯嗯,從我個人方面的我覺得這是習慣問題。人的智慧型和智商,還有一般的行為能力,從一開始大多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有的人玩得菜還總喜歡噴人 ?

淺淺的雲 玩遊戲玩的不好就愛噴別人的是內心比較脆弱,或者說逆商不高的體現,把自己無法掌控解決的問題推給了別人,從而減輕自己的負面情緒。我認為遊戲可以體現乙個人的真實心理狀態,面對逆風局他承受壓力的能力,另一面如何把控迫切想要贏的執著心理。這是一款5v5的推塔遊戲,根據系統的匹配模式,正常情況下雙方的...

為什麼有的人總喜歡盯著你看,觀察你?

安格拉貝貝 我一同事,女的,我也女的,她說話 喝水 吃東西等等。我感覺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我看,而且盯著我的眼鏡,就是我一抬眼或者一看她,她準是在看我 百分之90 然後就四目相對,每次都是我輸。尷尬的迴避,直勾勾的看著我,有時候我就忍不住問她 怎麼了?你看我幹什麼?她 啊?怎麼了?沒怎麼啊?這件事困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