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這句話要表達的是什麼,當時是乙個什麼樣的情況,想請知乎大神幫忙解惑

時間 2021-06-06 22:32:58

1樓:

禘,是祭祀的大禮,在兩種情況下舉行,一是天子駕崩,要將其神位迎奉在太廟,這個時候要將始祖以來的所有祖先一併進行祭祀,稱為禘禮,為突發情況。二是常規祭祀,每一年按照四時舉行,春季叫祠禮,夏季叫灼禮,秋季叫嘗禮,冬季叫蒸禮。每五年在太廟舉行一次叫禘禮。

以上的祭祀只有天子才可以舉行,因為魯國的祖先周公旦對周朝有功勳,成王和康王為表示對周公的懷念和褒獎,特賜魯國可以舉行禘禮。【今譯】:孔子說:

「參加禘禮,酌鬱(yu)鬯灌時,君主將閔公與僖公的牌位排錯了位置,對於這樣的違禮行為,我真不想再看下去。」

灌,是禘禮的一種儀軌,在酒裡加入相應的鬱金汁,舉行天子駕崩禘禮時,將酒獻在屍體的前面,然後再灌於地上。若是正常的禘禮,要將酒獻於神位前,排列神位,請求祖先神降在此,稱為「既灌。」

孔子參加五年一次的禘禮,進入既灌的部分,在神位排列尊卑上下時,夫子看到閔公與僖公的神位明顯的擺放錯了。史料記載,閔公是莊公的庶子,僖公是莊公的嫡子,僖公比閔公的年齡大一些,閔公在莊公去世後繼承王位,閔逝世後,僖公繼位,閔公為君主時僖公是臣子。按禮來說,僖公的神位不應該擺在閔公的前面。

但由於僖公的兒子文公是君主,他聽信別人的諂媚之言,作出了這樣違禮的事情。所以孔子看到這裡,就感嘆說:「吾不欲觀之矣。

」孔子的「吾不欲觀之矣。」還是因為禮的問題。夫子在當時只有學養和德行,沒有實質性的權力,加之國君軟弱,喜歡聽信讒言。

即使夫子勸諫,恐怕也是無濟於事。在這樣的一種情況,只有感嘆了。這種感嘆是魯國的悲哀,更是當時時代的悲哀。

2樓:

易經觀卦說:「盥而不薦」,古代的褅或者郊祭有三個禮儀步驟,盥,灌,薦,盥是洗手,灌是澆酒在茅草上,請神享用,薦是進獻生的犧牲或者熟的犧牲。

孔子繼承了易經的觀點,認為祭神如神在,重要的是虔誠的心意,對於繁複的犧牲品不應過度強調。

盥和灌都很莊嚴肅穆,心意已經體現出來的話,後面的薦也可不必細看;如果一開始就粗心大意心不在焉,那麼更加不必看了。

孔子應該是對魯國也已經禮崩樂壞發出的感慨,所以發出了不欲觀之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