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蘇軾「到得還來別無事」這句詩?

時間 2021-06-03 20:36:47

1樓:小話詩詞

蘇軾的「到得還來別無事」,是流傳千年的人生感悟之眼,流露出的是他晚年對人生的認知,也可以說是他對一生的完美總結,這句詩出自於他的名詩《觀潮》。

要想真正理解蘇軾的這句話,還得從結合他早年與晚年對廬山煙雨和錢塘江大潮的不同認知上。

如果要理解得更透徹的話,就必要結合蘇軾生平的足跡,以及將審視的角度投射在他對廬山煙雨和錢塘江大潮的觀感上,這也就是解讀中很重要的「知人論世」與「知人論詩」。

在蘇軾文集中,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尤其是蘇軾初次登上廬山時,他一連寫下五首描寫廬山風景的詩篇。

原來宋神宗元豐七年 (1084) 三月,蘇軾在黃州接到朝廷新的任命書,到汝州任團練副使。四月,他告別黃州赴任,經過江西九江的時候,他遊覽了了廬山,一來是寄情山水,二來是借山水消除因工作為他帶來的疲勞。

(北宋畫家李公麟畫作·金山寺蘇軾畫像)

蘇軾此次遊覽廬山,還寫下了一篇極具風采的遊記《記遊廬山》,這篇遊記文以詩貫,詩以文綴,詩文珠聯璧合,這篇遊記既有散文行雲流水的韻致,也有詩歌的韻味,吟詠誦讀中,起伏抑揚,宛轉別緻。

蘇軾的《記遊廬山》,在自如瀟灑的散文行筆中,和之以透徹妙悟的靈趣詩章,行止之優柔,躍然紙上,曲盡妙傳廬山之美。這篇遊記從此和廬山一樣,優美靈秀,成為賞心悅目、引人入勝的美文,文與景共美而名揚四海。

(趙孟頫畫作·蘇軾繪像)

將這篇遊記文翻譯成白話文,大致的文意是這樣的:

蘇軾剛到廬山時,呈現在眼前的景象是山谷奇異而秀麗,這樣奇異的景色是他平生從未看到過的,接踵而至的山形和景色讓他的兩眼幾乎是應接不暇,於是就產生了不想要作詩的念頭。

沿著山路緩緩而行,他不久看到了山中的僧人,他們都說「蘇子瞻來了」。於是蘇軾便不自覺做了首絕句:「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但他又暗笑前面說的荒謬,又再做了兩首絕句,第一首寫道:「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第二首寫道:「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當天,有人把陳令舉的《廬山記》拿給我看,我便邊走邊讀,看到其中說到唐代詩人徐凝、李白的詩,不覺好笑。

(注:李白寫的關於廬山的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望廬山瀑布》,原詩寫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徐凝的詩是《廬山瀑布》,也是一首關於廬山的,原詩寫道:「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一會兒到了開先寺,寺中的主持向蘇軾要詩,於是他又作了一首絕句:「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誠然,蘇軾以才華橫溢出名,對於前人徐凝描繪廬山瀑布的詩作,蘇軾自然是看不在眼裡的,這當然與才情高下有關。不過話說回來,徐凝描繪廬山瀑布的這首詩其實也是不錯的。

蘇軾在廬山山南遊歷有十多天,他被廬山景秀奇異的風光所吸引,認為廬山景色很優美,不能用語言描述完。若從中要挑選最好的,那就不得不說漱玉亭、三峽橋,所以做了這兩首詩。

(廬山風光)

最後他又和朋友一起遊玩了廬山腳下的西林寺,在西林寺的牆壁上他又題寫了一首絕句《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認為他寫廬山的詩,以及對廬山的認知都匯聚在這首《題西林壁》的詩中了。用蘇軾的原話說就是:「餘廬山詩盡於此矣。」

尤其是詩中最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它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恐怕毫不誇張。

(蘇軾《題西林壁》·詩意圖)

後來,蘇軾到杭州做官時,曾親眼目睹了被譽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於是寫下了一首描繪錢塘江潮水壯觀氣象的詩篇《催試官考較戲作》,原詩如下: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

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景此行那兩得。

願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

元符三年四月(2023年),蘇軾從海南遇赦北歸,北歸途中,經過江西廬山與浙江杭州,已是人生暮年的蘇軾又寫了一首詩,將江西的廬山和杭州的錢塘江兩處著名的景點融進了一首詩中,此詩就是《觀潮》。

(海南儋州市東坡書院·蘇軾雕塑像)

或許隨著蘇軾人生閱歷、見聞的增加,以及經過了多年的仕途生涯的沉浮,他在詩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很特別,詩作充滿人生哲理和感慨,原詩如下: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全詩一共四句,第一句和第四句竟然沒有改動乙個字,也就是說第一句就是第四句。雖然詩句重疊,但是詩意卻又不盡相同。

這是一種大徹大悟以後的境界。廬山風景太美了,錢塘潮非常壯觀,這一輩子沒有去的話,死了都不甘心,非去不可。

詩人的言外之意就是他終於親眼看到廬山煙雨與錢塘江潮水的景致,卻發現過去的衝動妄念不過如此、並無驚奇,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廬山煙雨浙江潮」,原來世間的萬物竟然是這樣的道理。這使人聯想到《五燈會元》所載南宋黃龍派青原惟信禪師的段著名語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從蘇軾《觀潮》詩的詩意中,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已久,師承詩人魂牽夢縈的地方,這也難怪蘇軾早年曾流連於廬山煙雨和錢塘江的大潮,從而留下一首首動人的詩篇和優美的遊記。

如果蘇軾不能身歷廬山之境,一賞煙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岳之壯,真是辜負此生,千般遺憾,難以消解。

(影視作品中的蘇軾形象·陸毅飾演)

可是蘇軾後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的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的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的景物究竟是曠世稀有還是平淡無奇,也不過是自己主觀意識的驅動。煙雨的聚散飄忽,江潮的自來自去,似乎不再那麼激烈澎湃,不過是風幡不動心妄動。

蘇軾的這首詩確實是非常有禪意的,廬山煙雨與錢塘江大潮在蘇軾早年的人生認知和晚年的人生認知中,其實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人生的感悟和境界也不一樣了:最初的山水是純自然的山水,而大開悟時的山水已經是禪悟的山水,禪與自然合而為一了。

蘇軾借《觀潮》為題,以禪理入詩,他在經歷過宦海沉浮,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坎坷之後,產生「及至到來無一事」的禪語,也是煩惱即菩提的真實價值。

全詩抒寫了一種經歷妄念躁動,轉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蘇軾在詩中說的「及至到來無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後,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沒有親臨廬山和錢塘江時的各種期待、各種遺憾相比較的話,就又顯得不是那麼回事了。

2樓:ManInNet

《觀潮》 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起承轉合,"到得還來別無事" 這一句,很簡單的轉,沒什麼問題吧?試集句:

《長城》

長城日夕苦風霜,中有連年百戰場。

到得還來別無事,長城日夕苦風霜。

如何理解蘇軾的詩酒趁年華。?

關於我們 詩酒趁年華即出名要趁早,子瞻是說應惜取少年時啊。年華不再,佳人已逝,不思量,自難忘的傷感。塵滿面,鬢如霜,無處話淒涼的無奈。離家千里,別君去兮何時還的愁緒。 Ikaris 個人覺得是趁年輕及時享樂。而且我的詩詞賞析的各種書籍之類的也都持這類態度。這句話的頭兩句是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

如何理解 不懂政治,別學歷史 ?

歷史猶如一條蜿蜒複雜的曲線,人們很難找到一張拓紙將其完整的記錄下來。更誇張的是二維曲線中的一點,可能在三維空間中又是無數個點的集合,我們看到的曲線又是無數個上下蜿蜒的小曲線疊加的集合。如果把大曲線比做以人為視角的世界觀,我們就可以姑且把一根根小曲線稱為一段段人生。所以與其說歷史是傳承學,不如說歷史更...

如何理解 圈子不同別硬融 這句話?

微斯人 曾經聽到兩個女生聊天 武磊好帥啊 對啊對啊 然後滿臉的花痴 我當時心裡 這貨帥嗎?就因為他球踢的好嗎?還是我審美落伍了。很久之後才知道 說的是他 當年初中班花的QQ簽名就是這句話。班花就是我喜歡的蘿莉萌妹型別,身高158,長相非常可愛,聲音軟萌甜。可惜,當時她已經有小混混男朋友了,我加她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