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貧困地區的人民不能像梭羅瓦爾登湖裡所描述的那樣過物質簡樸,精神豐盈的生活?

時間 2021-06-03 16:02:21

1樓:阿麥

你應該看看梭羅的履歷。

十六歲上哈佛。20多歲繼承家裡的鉛筆廠賺錢,開發了取木的新技術。三十多歲跟愛默生惠特曼等大佬談笑風生。唯一不幸的就是生命裡多次喪親。

貧困地區的人體會過這些?不符合馬斯洛理論的好吧。物質簡樸精神豐盈?不存在的。

2樓:

本問題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相關性

一、

題主由梭羅的《瓦爾登湖》想到這個問題,那麼問題也可以由此而解。

梭羅是主動去過這種生活的。他的其中乙個目的,就是去探索在物資最少的境況下精神能否富足。

事實證明是可以的。梭羅是可以的。

然而梭羅可以,不等於所有人都可以,更不等於真正赤貧的人們可以。

梭羅能夠做到,首要的條件是他本來就有很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其次則是因為,當他不想再經歷這一切時可以隨時轉身離開,去過物質相對富足的生活。

也就是說,他本就有那個條件。他有得選擇、沒有那麼多的思想負擔。

貧窮會對人的身心造成多大的影響? - 生活 - 知乎

上面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很多答案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並不絕對,卻是絕大概率上的。

當然存在赤貧卻秉持人性尊嚴、巨富卻頭腦匱乏的人,但也都是他們所在階層中的少數。

二、

然而更有意思的一點在於,並不是搬出這句古語就可宣告回答完結。

這不再是那個未開化的時代了。

題主這個問題的特殊價值就是——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係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是不是會永遠那麼「顯著地正相關」?有沒有什麼新的可能、新的局面?

當然是有的。

假如,我或題主是某城市裡最底層民工的一員,經濟條件在赤貧線上下;我們每天搬完磚,自己吃飽全家不餓。在工棚的微弱燈光下,拿出那本被別人翻爛了的《瓦爾登湖》。雖然長久以來來苦惱於屌絲的身份、微薄的工錢和看不通透的明天,卻在讀完這本書後有些豁然開朗,思想掙脫了平日的軌跡、破天荒地開始琢磨:

什麼是自己最想做的事、什麼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民工和《瓦爾登湖》,這種近乎極端情況的組合顯得有點可笑,卻並非不可能。更何況,這個社會上芸芸眾生的精神生活其實居於這之下無窮無盡的中間狀態。

特別在這個資訊科技如此先進、資訊如此發達的社會,不同階層和精神層次的人,接受著不同水平的「雞湯」,指導他們的精神生活提公升乙個甚至多個層次。

然而此處的雞湯並非常見的貶義,只是簡單地指代——人們的精神食糧

當然了,也有類似咪蒙那種可惡的「毒雞湯」存在。卻無需多久便被人們再三解構、扒皮(甚至惹惱官媒),生存土壤也迅速壓縮。

這便是網際網路社會的一大功效:使得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變得輕鬆,使得真相大白變得容易,使得善惡報償的週期縮短(比如最近的羅爾騙捐事件)……

撇開《瓦爾登湖》不談,真相本身才是提高人們精神生活更有力的素材和養分

3樓:東坡讚美玲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過一句話:One must own his living by his loveing.這句話就能解釋你的疑惑。

為什麼來自貧困地區(國家)的人,講話普遍很大聲?

啊坤啊 我認為,這應該和生活環境有關,貧困地方的人,也就意味著不太會經營是經濟發達,也意味著,不會勾心鬥角,不精於算計,人們普遍都比較坦誠,不需要小聲說話來來掩飾什麼,長期也就形成了大聲說話的習慣,還有就是貧困是有一部分交通不發達的原因,需要大聲說話,來節省消耗在路途中的時間,比如 喊山 諾月 那我...

為什麼很多貧困地區的女人會拋棄自己的孩子?

清風曉月 應該還是觀念意識問題吧,就像你文中提到的,有的年齡很小就結婚了,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加上婚後得不到愛人的照顧,懷胎十月還要辛苦的幹活,精神上,身體上都備受摧殘,哪還有心情享受懷孕的喜悅。 Smart教育 生理的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食物 水分 空氣 睡眠 性的需要等。它...

為什麼要在貧困地區修建高速公路而不是提公升現有的道路服務能力呢?

從道路功能上來講就是通達功能。先不說貧困地區修建高速的效益問題。目前的現狀是很多貧困地區它對外通達功能沒有實現,那何來的經濟發展?是我們應該著眼於低等級道路的通行能力,這是應該做的! 修路孫 1,高速公路作為區域路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是巨大的 2,低等級通達公路雖然單個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