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博物館的燈要設定成那麼暗?

時間 2021-06-02 21:12:52

1樓:天傑

不請自來。

博物館的燈光普遍偏暗其實有著多方面的因素,總體來說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乙個是博物館本來在設計上對於燈光的主觀考量,另乙個是現階段中國博物館展覽用光的技術水平。

第乙個層次來說,博物館的燈光設定其實是基於很多因素的綜合考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博物館展品當中存在著一部分有機質文物,如果長時間受到有害光照射的話,久而久之會對文物本身產生損壞。

這個問題回到博物館用光的層面上,為什麼博物館普遍禁止用閃光燈拍攝呢,原因也在於對於文物的保護上。第乙個是因為光線中的有害光對一部分有機質文物具有破壞性,比如古書古畫也會受到有害光的影響。當然這個影響的效果並非是立竿見影的,但是通過長期的日積月累,這種影響的效果是顯著的、不可逆轉的,所以說出於文物保護的這個角度,博物館展覽一般禁止強光直射。

第二個是因為以前很多都是熱光源,長時間直射的話可能會導致溫度公升高,這種情況下一些書畫類、絲織品類的文物就容易發乾,因此在那種情況下所形成的博物館展覽燈光設計其中一點就是不能直射。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改善很多,從全國大多數博物館來看,用的都是冷光源,像LED之類的,就避免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第二,博物館展覽為了營造出良好的觀展氛圍,通過明暗對比突出文物本身,在光線的設計上會有強弱之分。

就現階段來說,我們國家大多數博物館在用光設計上給觀眾的直觀感受就是特別的暗。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還是出自於對於觀展者觀展感受的乙個考量,還有乙個是為了突出主題,其中可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光線明暗的對比,讓觀眾能夠更加直觀、更加清晰得看到文物。然後再通過一些散射光、聚光燈等對重點文物進行突出展示,這是現階段來說中國博物館展覽普遍來說對於用光明暗的乙個非常重要的目的。

除此之外,有時也會考量到文物本身的創作背景,比如在古代是沒有電燈的,因此古人無論是在寫詞作賦,還是吟詩下棋的時候都是在自然光或者火光照明的情境下進行的,這種情境下的光線本身也不會特別明亮。因此在博物館策展的過程中,如果需要營造出屬於某乙個朝代的情景,讓參展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特定的氛圍,在燈光的設定上也會有諸多的考量。

第二個層次來說,就現階段中國博物館展覽用光的技術水平而言,我個人覺得中國可能大多數博物館對展覽中的用光都不是特別的重視,光線設計大多是作為乙個展覽中最後完成的乙個附屬品。但從我接觸到一些國外的博物館,他們對光的使用特別的精細,包括他們對於自然光的運用,在乙個展廳中,對於每個光的使用都是精益求精的。

我也希望中國的博物館展覽能夠越做越好,不僅是在光線呈現這樣的小層次上,也是從博物館所承擔的文化傳播的使命上,能夠擁有更好的條件,發揮更大的價值。

2樓:卡卡

博物館燈光簡單來說是分為普通照明和重點照明兩種,你說的情況呢是第二種狀態下。目前來說國家也有專門的文物燈光照度都有相應要求如果感興趣可察悅規範的。這裡說下為什麼會那麼暗,最重要的其實是為了文物保護,尤其紙絹類文物對照度要求嚴格,千百年前的紙絹保留至今其實內部纖維已經是非常規的了,展開次數都是有限度的,多展一次它的壽命就少一點,這個大家也都能理解,其次是為了控制光汙染,一般貴重點的展品都是需要展櫃的,那麼很簡單的道理玻璃對光是有反射的,雖然現在都在說低反射玻璃,但是技術上貌似現在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對燈光的反射折射會使整個玻璃面都是光源點,而且暗環境對一件展品來說可以更好的展現其魅力,黑色是乙個向後隱退的顏色,這樣你的關注點會更多的留在展品上,而不像乙個白色底的環境,有可能底色會搶你的視覺焦點,還有一種其實是對施工單位來說了,暗環境有些地方可以藏拙,而白空間對工藝做法要求就非常苛刻了。

3樓:死生契闊

簡單來講,文物儲存環境對照度有規定,而一般我們常見的文物,尤其是書畫絲織品等看起來就很金貴的文物,對光線的要求是很高的,光照會對文物造成損傷,所以館內的光線相對較暗確實有這方面的考慮。

不過從展覽的角度來考慮的話,其實有另乙個問題,就是展板的不便於閱讀。這個事情在全國都有,其實是一方面我們的電子導覽還沒有廣泛推行,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的人真的太多了,有時候考慮到參觀,需要把展覽廳過道設定的比較寬,而使得展板較小,與文物貼的比較近,不方便打光,這也是一點。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很多時候其實需要大家參觀的時候腳步放慢一些,慢慢看,才是緩解疲勞比較好的方法hhh

4樓:小左

作為博物館的展品來說,確實是出於保護的目的讓展品不能接受過多的照度。但僅僅是這個原因嗎,不然吧。如果是這個原因,博物館為什麼不用節能燈呢,讓所有空間亮度一致,很明亮,展品本身也沒有接收太多光線。

還有乙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要突出展品,就需要展品與空間亮度有極高亮度對比度。 如果空間照度與展品照度一致的話,是不能突出展品的。

然後還有不得不說的原因是,當空間暗下來時候,我們的眼球瞳孔是處於放大狀態,這時候我們對弱光很敏感。即便是展品上面的一點點微光,都讓為我們覺得很清晰。

5樓:一葦渡江

就參觀過的國博和幾家省級博物館來說,新開館的湖南博物館的燈光是最暗的,幾個小時參觀下來,眼睛很不舒服。不過,這也是為了保護文物的考慮。

6樓:我愛吃青銅器

這是中國博物館用光的乙個特點,可以說是缺陷。

至少我們需要區分何種文物需要暗光、什麼文物不需要。而一刀切地全部使用暗光,顯然是不合理的。

7樓:

博物館的燈光亮度較低原因一般可以分為三種:

1、保護文物

有機質文物較敏感,需要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儲存。光線對文物會造成一定影響,而且長時間累積照明對文物保護十分不利。(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展廳)

2、照明理念的落後

博物館照明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緩慢,而且理論與實際有脫節。因此很多博物館一味考慮文物保護而輕展示效果,對一些光照影響並不十分顯著的文物也同等對待。導致展廳昏暗,欣賞起來也頗費力氣。

(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

3、燈具老化

很多博物館的固定陳列維修週期較長,而且翻修難度也比較大。有部分展館的燈具老化導致亮度不足,不過這種情況較為少見。

博物館照明中,除了亮度問題,由於打光而導致的文物偏色問題也需要被重視。

目前大陸內在照明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博物館有清華藝術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院。

針對這個問題,響應小夥伴做了乙個活動,同一件秘色瓷的不同狀態。

Sina Visitor System

嗯~ o(* ̄▽ ̄*)o

8樓:溏芯荷包

因為光線會對文物造成傷害呀,特別是絲織品,紙製品,會造成發黃變脆,一些瓷器陶器表面的花紋會褪色等等,光線暗一些能夠減少傷害吧。

9樓:咩戈拉gi

尤其是書畫類,器物表面有圖層類,這些色彩特別容易見光死。

很多文物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灰濛濛的,他們本來是有顏色的,他們受光線影響失去了原先的色彩。

舉乙個後期顏色改變對文化傳播很有影響的例子:

我們曾經的動畫片《九色鹿》是根據敦煌壁畫上的原圖,動態化而成。大家都覺得動畫片配色很美,尊重了藝術的原稿。

動畫片裡的人都黑乎乎的,也美嗎?說美的人,是秉持著尊老的心態說美的嗎?

其實最開始,壁畫上人的這部分顏色是白色的,大家再想象一下配色,是不是完全另一種感受呢。

很多國畫作品也是,本來底色是白色的,現在看到的都是深褐色的,背景比畫中的人物膚色還要深。想象一下把底色換成白色的,同樣的畫,是不是更能讓人接受呢。

這些作品本可以離我們的心更近的。

閃光燈對文物也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看到古物,為了保護他們,需要慎用燈光。

博物館為什麼光線這麼暗?

陸仁依 建議參考大學教材普通化學原理,化學反應速度和發生條件相關章節,以及有光參與的化學反應相關章節。高中化學教材中應該沒有類似內容。也可以把同一雙塑料手套乙隻手放室外不避風雨乙隻手暗處避光,乙個月之後看看情況 文物其實很脆弱的 具體的原理,這不是一兩句能說的完的。不過光的參與能讓很多本來不能發生的...

博物館為什麼都變成展出文物的地方。?

白梅大蝦 古物剝離開他們身上的文化 資訊 傳承 魅力 他們只剩下破銅爛鐵 石頭瓦塊 木頭紙片 這些終是不可能長久儲存的,山河尚不能長久,何況紙木 發掘 破解 傳承他們身上的資訊 文化 魅力讓這些資訊造福當下,造福未來 傳遞的更久遠,不要斷絕!此意大矣! 會飛 最初的博物館就是為了儲存文物而建,不過隨...

人為什麼要去博物館?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童童同佟 時間有形狀有力量 有人用它磨刀霍霍向豬羊 也有人金戈鐵馬披靡沙場 人類深知在時間面前,我們是如何渺小,如何微不足道但是人類也還是抱有對 超越時間 的期待和敬畏去博物館,滿足了這些小小的期待,激起我們對時間的敬畏 Always 我個人也非常非常喜歡。每到乙個城市,國內也好以後去國外也好,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