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對閱讀古文有影響嗎?

時間 2021-05-07 04:58:44

1樓:貝貝豬

我本科讀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

其中有兩門主課,一是古代文學作品選,一是古代漢語。前者通篇簡化字,無乙個繁體字;後者通篇繁體字,無乙個簡化字。

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對古代詩詞散文之類的文學作品而言,文字的意義簡言之就是一種載體。看一本古人詩集,若繁簡各有版本。那你擇繁則繁之,擇簡則簡之,一樣的讀和看。對古人的表情達意又有多少損抑呢?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字有繁簡,但對張籍所營造出的這般雋永清遠的意境可有絲毫破壞嗎?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字有繁簡,但對杜甫壯遊泰山的這種意趣情懷會有所貶損嗎?

也許有人會從上例中拎出「鐘」、「鐘」、「鐘」三個字來說叨。

不錯,這是當初文字簡化時的一種歸併現象。像「幾」、「幾」歸「幾」,是一類歸併;「鐘」、「鐘」歸「鐘」,是又一類歸併。這也是擁繁斥簡者們最常指摘的所在。

理由是引起岐義,常用來抱怨的就是「下面」和「下面」兩個詞,但要我說這分明是矯情,再不濟上下文看一眼不就清晰明了了嘛!

再回到上面兩個例子。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造化鐘神秀」。

前一句裡「鐘」字會有人不知道是寺廟梵鐘之鐘嗎?

後一句裡「鐘」字會有人不知道是鍾意鍾情之鐘嗎?

如果真有乙個喜好古詩文的人說因繁簡問題而區分不清上述字義,那可真是在裝蒜了。

所以閱讀古代詩歌文章不在於字型繁簡,而在於文言文你是否看得懂。

至於古代漢語就不展開說了。使用繁體字自然是因為它研究物件本身的要求。

2樓:tsmi

換個角度看,學英語對閱讀古文有影響嗎?

你門既然能背幾千上萬的英語單詞,查詞源,背詞根。

卻搞不定幾個簡化不是很恰當的漢字?

3樓:

簡體字的個別字,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後,給搞成了乙個字,一些通假字給搞的看不出,比如鄉村的鄉和方向的向,古人經常通假,簡體字明顯兩樣不相關的寫法。

4樓:

偶爾有影響,總體上影響不大。

影響主要是簡化字合併了一些字,造成歧義;然而標準繁體字也同樣合併了一些字,同樣會造成歧義。例如指投石機,指火炮;指糧食歉收,指個人挨餓。

5樓:louzhiguo0000

如果僅僅涉及現代漢語普通話白話文的話,簡化字的表達缺陷幾乎可以忽略。

如果一旦出了這個範圍的話,就會有問題。凡是涉及古代漢語文的場合,繁體字表達能力肯定要比簡化字好。

6樓:白一

我們說支援繁體字,很大一部分原因跟閱讀感受並無關係,而是單純的因為繁體字更能表現出這個字的意思。最經典的是「國」、「愛」、「親」等字,一看繁體字,就能明白這個字的真實含義。但是簡化字更有利於記憶與書寫,利於傳播文化。

7樓:

12年的時候去香港買了本東野圭吾的《盛夏的方程式》,那邊的書都是豎排繁體字,看完之後深刻感覺,繁體字真的保留了漢字的精華,的確是對閱讀有一定的影響,至少情感上是的

8樓:Snorri

你要真的是讀古籍,那麼問「簡體」、「繁體」的問題就顯得有些無知了。古籍字型只有各版刊印時的區別,沒有什麼簡體繁體的區別。無論你把原版的字型換成現在的標準繁體還是標準簡體,都是換字型,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9樓:任天涯

大家答的極好,我就是來請教的

請教第一名 @陳染同學

你說先後有七子

先後有七子

你感受一下我最近學大學,小時候讀書少,別笑,不過書好,書是解放前的版本

看第一頁就有這個,瞬間我就糊塗了,你感受一下。。。

這個幾句話是不是得解釋成知道最善的境界了皇后才能堅定意志,堅定意志了皇后就能靜心,靜心了皇后就能安穩,安穩了皇后就開始思考問題,皇后一思考了就得了。。。

這麼說,大學是本講宮鬥的秘籍嗎?

10樓:趙瑾昀

我是過來附議 @陳染兄的。

網路上的各種電子版詞典、百科如是說

事實上應該是這樣的

(書影摘自《詩經注析·程俊英·中華書局·1991》)所以我讀古代文獻,向來只看正規出版社(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書籍。不會圖方便看文本版。

11樓:Colour.Wolf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另外乙個問題:辛棄疾的《破陣子》中那句「可憐白發生」是理解成「白髮長出」還是「沒有發生過」更好?

在此引用下@東東槍 的回答:

是「可憐白髪生」。不是「可憐白發生」。

12樓:綠苔綴玉

我個人比較喜歡看港版和台版書,主要乙個原因就是繁體字看起來很舒服,很有文化底蘊。

我不知道你指的古代文學古到什麼程度,反正,看得懂的,版本都沒區別,如果看不懂繁體字,那當然就有影響了。

13樓:Fermat

讀古文時會遇到各種稀奇的字,稀奇的意思。認幾個繁體字,實在不是個大問題。

簡體字一般是配合現代白話文使用,以雙字詞為主,既便某些字意有歸併,一般也不會造成歧義。但在古代文言文,以單字詞為主,採用簡體,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典型如「隔籬呼取盡餘杯」和「可憐白發生」。

錢鍾書的《管錐編》《談藝錄》就是不讓用簡體字出版的,但《圍城》可以有。

14樓:李讓眉

個人體會,完全取決於你的閱讀習慣。如果你從小就習慣繁簡體轉換,不存在任何非母語偏重的話,那麼顯然在閱讀古詩文的時候,繁體要比簡體更好。先天語言精確度和字型形態的優勢,令它在古漢語語境下能夠更加完美地傳達原文的意味和氣韻。

但我要強調的是,,,如果跟現在大多數人一樣,從小生長於簡體字環境,而繁體字應用更多是個後天技能的話,那麼為了能保持完全客觀的視角,最好還是用你習慣的簡體版來閱讀。

每個人都會存在異語敬畏心態,這個無法避免——就是說我們會對非母語而又能看懂的語言萌生天然的好感和更大的包容。舉個例子,我在德國的時候買過一本可愛的北極熊攝影書叫Du bist einfach unentbrlich,標題把原本的untbehrlich(不可或缺的)中的behr變成了熊的詞根,呼應了這本書的主體。我當時覺得這個構思簡直太可愛了,但後來轉過頭想想,這不就是很簡單的文字遊戲嗎?

轉化成我們漢語的例子,其實就好像郭德綱出了本書諧音叫《過得剛好》——是有構思,但完全說不上多可愛多精巧吧。

當然繁體字對於我們並不完全算外語。但就這一點點跟我們日常應用的差異,就會導致我們在判斷上出現偏差,一定程度上消磨掉我們的客觀批判能力,擴大我們的審美包容度。繁體豎排讀詩,可能會讓我們對一首平庸的詩產生莫名的敬畏,讀古文同理。

——這也是現在很多人喜歡用繁體寫個文章,用英語裝個酷的原因,這會麻醉他們,令其慢慢相信他們寫的說的都是那麼美好有內涵。

所以說想踏踏實實做點研究功夫,無論是讀是寫,我比較推崇先用簡體作為試金石。至於如果簡體的你讀著順眼了,再入一套繁體盡情欣賞那自然是完全不妨的了。

15樓:

簡體字有些時候會造成歧義

比如先後的「後」和皇后的「後」

發財的「發」和頭髮的「發」

做古代漢語題目的時候就知道繁體字的好處了= =不過就閱讀而言,其實沒啥差別,漢字簡化挺好的

16樓:

影響肯定有的,而且專業課的話都要求我們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繁體書籍,也有考研試題要求轉化簡繁體。有些字的意義,繁體表達的更為明了。比如醫的繁體,上殹下巫,

17樓:困於坤輿

影響當然是有的,我覺著大約有一下幾個方面吧

一、表現的最為明顯和突出的便是字義的差異。比如說「錢鍾書」的「鐘」字,在簡體字裡既表示鍾愛也表示鐘錶,但是在繁體字系統裡。「鐘」與「鐘」是兩個不同的字,「鐘」只有「鍾愛」義。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很多地方見到的錢老的名字都特意寫成「錢鍾書」。類似的例子很多。如「後」與「後」。

「面」與「面」等,不再贅述。

二、具體到陳寅恪和他的研究領域來說,他是搞古典文學和l歷史學研究的。文字本源便是繁體字,在出版著述中,用繁體字表述更為清晰明了,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樣,用簡體字代替繁體字很容易引起歧義。遠不如繁體字來的方便。

同理,中國古代文文字大都是豎排,出版相關著作,如果不用豎排,在表述上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涉及到徵引文獻啊、注釋詮解啊問題就更大了。

三、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老先生習慣了舊有的繁體豎排的書寫方式,讓他們改變書寫習慣也很難。從今人的學術著作來看,豎排繁體已經不是主流了,我們更習慣於現代的書寫習慣,但也並非沒有類似的,比如我最近在讀一本今人的《佛教與唐代文學》便是繁體本。

雖然爭論不斷,但是就繁體和簡體而言,沒有哪一種必然勝過哪一種的道理。古代歷史和古代文學對於繁體的要求也許更多,但這只能就專業領域而言。

繁體字還會再回來嗎? 簡化字推行為何如此迅速?

key 繁體字一直都沒走啊。香港台灣海外練書法的手機輸入法選項 知乎上也很多人用繁體字,我們也沒誰感覺看不懂吧。現在主要都是打字交流,這就更降低了繁體的門檻。憂鬱的台灣烏龜,寫著慢,一切換繁體輸入,一樣打得飛快是不是啊?所以我覺得有人喜歡用它就走不了,短期內繁簡並行是肯定的。簡體推行得快是因為我們學...

拔牙對臉型有影響嗎?

xxhh 我是下頜兩顆水平阻生齒,一般而言拔了對我臉型是沒什麼影響的,但是我拔完之後,幾乎認識我的人都說我下頜變窄了,臉變小了,但還是鵝蛋臉 牙齒小課堂 不會有太大影響的 臉型是由上 下頜骨的形態決定,特別是頜骨的外側輪廓,決定面部的外形。頜骨發育完全後,臉型就不會有太大變化。牙齒長在頜骨內,所以,...

早戀對學習有影響嗎?

雨打浮萍 我作為一名有十多年教齡的高中老師,來談談這個問題,早戀對學習不僅有影響,而且有很大的影響。更嚴重的事情是早戀不僅影響學習,還可能會影響你的一生。曾經有一屆高二女生,本來成績很好,有希望考上本科,可因為在QQ上聊了乙個,就偏要退學和結婚,家長和班主任怎麼勸說都沒有用,最後退了學。不知道婚後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