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贈汪倫》不是李白寫的,而是乙個不知名的書生寫的,還能這麼出名嗎?

時間 2021-05-07 02:14:37

1樓:蒙童子

@文藝肥柴

要明確一點:雖然李白有能力創新,但他首先是一位復古主義者。於是,前代的作品都能成為他的學習的正規化。

李白受前代作品的影響,知道某種體裁,自有某種對應的內容風格。

李白的絕句,取法的是民歌,而且盡得民歌之長,曉暢流利。它不需要太多的資訊量,一兩個切換對比的畫面就足夠了;它不需要拽文用典,想拽文的話李白會寫樂府和五言古風。

李白不會用寫五言古風的方法去寫絕句,也不會用寫絕句的方法去寫五言古風——如果那樣做就亂套了。

所以說,你只看到了《贈汪倫》的平易,卻沒看到這正是李白的絕句追求的風格。這一點是無需舉例的,李白的絕句遍布中小學課本,有哪一篇不是如此?

2樓:琅然清圓

我給你提供乙個觀點:第乙個創造(或發明,或寫出,等等)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是人才,第三個再去模仿就變成了蠢材。

李白這首詩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種通過對時間、空間等尺度進行誇張(桃花潭水深千尺)來表現友情的詩歌技巧,在歷史上是頭一回,所以被譽為佳作。而你之所以覺得這首詩不怎麼樣,是因為後來用這種手法的人多了去了,「至今已覺不新鮮」,正是此理。

3樓:哐哐

會不會有一些作品本身藝術成就沒有特別高,但因為是名家之作便受到了各種追捧讚揚呢?亦或者一些作品藝術成就很高,但因為是普通人寫的,所以沒有什麼人覺得寫得很好呢?

私以為題主搞錯了乙個因果關係。

不是【因為】名家自己成就高,【所以】作品無條件受追捧。

而是【因為】作品好,【所以】名家才能成為名家。

著名人士的作品之所以廣為流傳,更多是因為作者名聲在外,還是因為作品本身非常好呢?

是【因為】作品好得能夠廣為流傳,【所以】作者才會名聲在外。

同理,不是【因為】李白歷史地位高,【所以】他的詩藝術價值高。

而是【因為】李白的詩藝術價值高,【所以】李白才是唐詩的巨星。

以及,像題主提問裡說的第二種情況,作品藝術成就很高,那這個作者必然不可能是普通人。當時或者後世,歷史必會給人以應得的名譽。

4樓:游擊

《贈汪倫》這首詩顯然是因為李白寫的而出名。這首詩在李白七絕中大概只算中流。如果是某個不知名詩人寫的, 這首詩不可能入選現在的小學教科書。

教科書只所以選了這首詩,大概是要向初接觸古典詩詞的小學生介紹著名詩人,於是選取了他們比較淺顯又啷啷上口的作品。選白居易的《暮江吟》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好吧,我覺得《贈汪倫》在現代這麼出名完全是因為入選了教科書的原因,而它能獲得高評價完全是因為老師不能在課棠上講課本文章的壞話。

在古代,這首詩在李白作品中並不特別受到讚揚。有理由相信從古至今它所得到的最高讚譽來自於現在的語文老師。

人以文名,文以人名。一些作品會因為作者的身份而格外受稱頌。這種情況其實也不太多,而且作者往往並非文人。

比如岳飛的《滿江紅》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如果作者的身份不是民族英雄,這兩篇作品大概只能說是中上而已。而由於作者的特殊身份,這兩首詩擁有了更加激盪人心的力量和情感張力。

並非出色之作,但因為作者的地位、名氣而受到吹捧的現象在乙個短時期內很正常。在乾隆的詞臣的筆下,乾隆那是當仁不讓的大詩人。但文藝鑑賞在乙個長的時間維度上來說是相對公平的。

那些千百年來,經過不同朝代不同品味不同審美眼光篩選而被公認的名作,是因為它們真的好。陶淵明在他生活的時代地位並不高,作品的評價也不高。但在他死後,他的詩得到的評價越來越高。

今天會有很多人認為陶淵明是僅次於李杜的大詩人。

有沒有因為作者聲名不彰而被長期埋沒的作品?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其實我覺得《春江花月夜》在歷史上也談不上被埋沒,它在現代的地位倒是被過份拔高了。

5樓:

就以我目前的鑑賞水平來看,《贈汪倫》並非李白詩作的上乘作品,也並不是唐詩中的上乘作品。其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其簡單易懂,適合作為啟蒙詩作,而恰恰又是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所以被選入教材,由是凡學子無不知之。如果是無名氏所作,很難有機會傳頌千古。

6樓:微暖

嚴陵不從萬乘遊,歸臥空山釣碧流。 自是客星辭帝座,元非太白醉揚州

這個詩如何?是不是平平無奇。

還真就平平無奇,是誰寫的?李白。還不是不不出名嗎?

你以為贈汪倫不是名作?靠的是李白的名氣?李白一輩子寫了多少詩?

這首詩能夠脫穎而出自然有他的魅力,你可能不喜歡,但是不妨礙大眾對於它的喜愛。

7樓:張繼英

詩仙的水平豈是爾等妄加輕視?越是這種返璞歸真,淺顯易懂的詩句,才顯真功力,不用花裡胡哨,直接懟你心窩子。李白的詩可以華美到耀眼,也可以質樸如兒歌,謫仙人

8樓:

實話實說,這詩一般般。

流傳的乙個畢卡索軼事:某收藏家拿一幅畫問畢卡索,他說是假貨;隔天又拿一幅畫去問,畢卡索仍然說是假貨。收藏家急了,說,這可是我那天親眼看你畫的!畢卡索一笑,「我自己有時也畫假的」

贈汪倫不算劣詩,因為對人對景,不失體面。但其文字平平,詩意勉強,算不得上品。當然,逐句看去,還是有動態鏡頭、聲色交替 ---- 此乃李白的慣常手法,一如《望廬山瀑布》和《早發白帝城》兩首妙作。

但是吧,如同繪畫大師漫不經心塗了兩筆,雖帶有多年的習慣筆觸,卻完全是敷衍之作。

李白好詩太多,偏選這首入語文課本,無語。玩笑說,開當今老幹體之先河,帶歪無數人。

比下面這首老幹名作,略強一點吧: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效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9樓:信邪

春江花月夜

這詩被稱孤篇壓全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大部分人都聽過吧(),但,你問問作者是誰啊張若虛是不是沒什麼印象啊,因為就傳下來兩首詩,就一首出名的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誰能說不出名?

當然,能傳下來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10樓:葉添

歷史長河中,多少詩歌沒有留下來。

如果這首不是李白寫的

留不下來是大概率的。

很多詩歌留下來,

一靠詩人的名氣,因為有名氣,所以有編撰印書的收錄,因此留下來。

二靠詩真的驚豔絕倫,而且機緣好,一下子流傳開來,最後被編撰者看中,收錄起來,從而留下來。

所以這首詞,如果不是名家寫的,那留下來的概率本來就小。

11樓:賴子

我覺得應該可以吧。

滿城風雨近重陽

仗義多半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

雖然作者沒有那麼大名氣,但依然流傳下來,或許差別就是入不入學校教材,按教委的要求去理解中心思想……

12樓:我愛狸花貓

所以,明鋪直敘就是簡單就是soso麼?呵呵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你知道李白寫過多少詩嗎?

你知道那些無人知曉的詩,寫得有多好嗎?

那為什麼看似簡單的桃花潭反而知道的人多?

你以為那是因為作者是李白,還是不是李白的問題嗎?

那是讀者的問題好麼?是人民群眾自己選出來的

13樓:juanita

孩子現在讀的詩沒有百首也有七八十首,贈汪倫是她最喜歡的一首詩,並且是三歲開始讀就能理解意思的詩。

詩的名氣我不知道怎麼衡量,但是我覺得流傳度來說,哪怕不是李白名氣加持,也肯定不會差。

14樓:鹽選文學甄選

李白的絕句有很大的特點,他一層一層地向前推進,很少像杜甫的絕句那樣,是用平行的結構。

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是杜甫的絕句,通常四句在結構上都是對稱的。

而李白的絕句,往往後一句或後一聯,是前一句或前一聯的推進或引申,把你的想象帶向遠方。

他很多絕句都是這樣。

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烟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就是層層推進的乙個例子。

再比如《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有一天夜晚,我讀這首詩,突然感覺特別好,特別羨慕汪倫。我們奮鬥一輩子,也不能永垂不朽,那個汪倫——乙個普通人,因為一首詩居然就永垂不朽了。

這首詩是說,李白到桃花潭去玩,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就給他送酒喝。宋人說「村人汪倫」,他可能是村里乙個私塾先生,也可能就是乙個農民,大概比較會釀酒,又是李白的粉絲,就不斷地釀酒給李白喝。在李白玩的兩三天裡,每天都送新酒給他喝。

唐朝人喜歡喝新酒,不喜歡喝陳酒。所以喝了酒以後,李白就想對汪倫表示一下感謝,於是就寫了這首詩。

在宋朝時,汪倫的後人還儲存了這首詩的原集、原稿,但後來原集、原稿就不見了,估計那時候的儲存技術也有問題。

這是一首送別詩。李白的送別詩很多,這首詩的不同之處是,不是李白送別人,而是別人送李白。汪倫是送者,李白是行者。

他一起筆就寫得好,也只有他才敢這樣起筆,「李白乘舟將欲行」,一起筆,他就把自己的大名端出來了。我找了好多詩,很難找到像李白這樣寫詩的。

你看,如果我寫「戴建業乘舟將欲行」,那就不像詩吧!

李白的詩歌,是那種絕對天才的美,不可模仿,只能有一,不可有二。

他和汪倫是萍水相逢,談不上朋友,他根本沒有想到有人要來送他。乙個人到某地辦事或玩,當然希望有人來送他,比如我到某大學演講,晚上校長說:「戴教授,您白天講了一天,晚上好好休息,明天派車送您到機場。

」我當然要客氣一番:「校長,這幾天把你們忙壞了,明天我自己打車去機場,派車送太麻煩您了。」校長如果順口說:

「教授要是不要我們送,那恭敬不如從命,您就自己去機場吧。」真要這樣,我肯定氣死。誰都喜歡熱鬧,誰都在乎熱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像徐志摩這麼灑脫的人畢竟不多,更何況徐志摩是在寫詩。

第一句是欲揚先抑,第二句「忽聞岸上踏歌聲」,是寫意外的驚喜。由於根本沒有料到汪倫會來送他,所以才有了「忽聞」兩個字,突然聽到有人來送他,實屬喜出望外。「踏歌聲」略有二義:

一是古代的一種竹竿舞,兩人持竹竿的兩端,隨竹竿一上一下,舞者應節一起一落;二是指邊唱歌邊用腳打節拍。這裡的踏歌,就是邊唱邊走。

讀到這個地方,我發現汪倫這次送人,違反了人之常情,你們見過哪個人是唱著歌去送人的嗎?譬如,我一老同學與我多年不見,出差順道特地來看我,同窗相見格外溫暖,兩天之後一聽說他要走,我立馬唱著歌讓他滾蛋,同學情肯定就到此為止了。

他為什麼寫汪倫是「踏歌」來送他?

盧梭說,天然的東西樣樣都好,一經人的修飾都變糟了。

汪倫是個農民,他愛李白,他是李白的粉絲,李白來就高高興興地招待,走就高高興興地送他,沒有我們這些矯揉造作的依依惜別。

而且從這裡可以看到,汪倫和李白之間有某種共同的東西。這是兩個樂天派,所以才成了一對「忘形交」。這首詩寫出了汪倫感情的真率。

這首詩即使只有四句,仍然是一波三折。「李白乘舟將欲行」,是抑;「忽聞岸上踏歌聲」,是揚;然後又一轉,「桃花潭水深千尺」,在轉的過程中又有承接,這句在結構上是緊承第一句,他的船停在桃花潭,「不及汪倫送我情」,緊承第二句,讀到第四句,第二句才是完整的,我們才知道岸上誰在「踏歌」,為什麼要「踏歌」。

在結構上環環相扣,但又在不斷地轉。

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尺」,本來就夠深的了,要是一般的詩人就寫成,「恰似汪倫送我情」。但李白就是天才,他還要轉進一層,「不及汪倫送我情」。

要用「恰似汪倫送我情」,那就是凡語,雖然漂亮,但不是特別了不起。他突然用了兩個字「不及」,就又推進一層。層層向前推進,章法實在是太好。

這一點所有人都沒有看出來,清朝的沈德潛(1)看出來了。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這個評語太好了,只有天才才能識別天才。

李白的比喻層出不窮,這是想象力豐富奇特的標誌,有時候誇張至極,但又寫得全不用力,舉重若輕、信手拈來。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桃花潭水深千尺」,沒有哪個比喻、哪個想象,不是絕頂的漂亮,而且是不可重複、無法模仿的。

(1) 沈德潛(1673—1769),清代詩人、著名學者。

如果地球不是球體,而是乙個平面,站在地面上放眼望去會是什麼景象?

老王 地球若是平的,全球人民同時看日出就是了,沒時差了。但同時,也沒黎明和黃昏了,漸變過渡神馬的不存在的。唰的一下,天亮了 再過幾小時,唰的一下,天黑了。貴州的五百公尺口徑天眼正在使勁瞅脈衝星,唰的一下,該研究另一面星座了。至於大氣迴圈,大氣行星波,大氣與洋流,全都沒法解釋了。接受太陽輻射能的波動太...

如何以「李白的筆掉下了懸崖」為開頭寫乙個故事?

Danae 李白的筆掉下了懸崖。從此之後,李白再也沒能寫出之前大氣磅礴,家喻戶曉的詩句。李白的筆才是詩仙 這一謠言也這樣流傳開。只有李白自己知道,為何不再將滿腔熱血傾注到詩句創作中。那支筆,是極樂之宴上楊貴妃的贈禮。雲想衣裳花想容 的宮詞豔句一出,他覺得自己愧對於自己畢生所愛的文學。他曾發誓要讓自己...

「乙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沒錢,而是父母沒眼界」,你怎麼看?

鴻飛循路 你無法改變自己的出生,但是你能改變自己的未來。你沒有權利埋怨父母給不了你乙個高的出生,你只能盡你自己所能,改變自自己,提公升自己,努力拼搏,給自己搏出乙個未來。甚至讓自己未來的孩子不必要走你自己曾經的老路。父母的眼界在你出生甚至你長大以後,都已經定型了,這一切,只能靠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