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有經典的文學和藝術能夠垂青?

時間 2021-05-31 08:02:45

1樓:化風為刃

不是,時間才是檢驗一部作品最好的篩子。

隨著時間,閱讀的人越來越多,意味著關於該作品的不同思想的產生。當這些思想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是,該作品也就成了經典。

2樓:鍊金術士

我的回答是:是的。

但是!什麼叫經典,這個是很複雜的。莎士比亞當然是經典,而且是西方正典,這些作品確實是經過了歷史的挑選的。

但是像題主說的「達達主義」這樣的藝術流派以後也不一定不會成為經典。要知道在莎士比亞的時代,他也並不是乙個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作家。莎士比亞沒有接受過什麼正統的教育,拉丁文希臘文都不是很懂,但和同時代的精英劇作家相比,他的作品更加受到後人敬重,原因正是在於其獨特性。

有乙個回答已經提到,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是對中世紀教條的反抗,但在藝術上來說,它反抗的不僅是中世紀教條。古希臘時代的戲劇總是在強調命運,比如著名的《俄狄浦斯》,主人翁對自己的人生是沒有主動權的。但到了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悲劇卻是由自己的性格造成的。

也就說,莎士比亞的藝術不再是重複前人,而是凝練了時代的精神。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學史,我們會發現所有被後人銘記的經典作家都是獨一無二的,絕對不會有人與他雷同。再看十七世紀的Milton、Dryden,十八世紀的Pope、Johnson,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如Coleridge、Wordsworth、Keats、Shelly、Byron,每一位的風格、主題、寫作方法都既不重複前人的思想,又和同時代的作家或詩人完全不同,所以,所謂確立經典,其實就是尋找既獨一無二又代表了時代精神的作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的老師指責達達主義「叛逆」其實正好證明了它能夠成為經典的可能性。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叛逆都是有價值的。我對題主說的達達主義不了解,但我可以舉乙個其他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海明威的風格其實借鑑了Gertrude Stein的詩作,這是一種嶄新的文風,兩位作家都通過極簡和重複來表達自我,但為什麼後者的作品沒能成為經典呢?這個就仁者見仁了。

還有一點,很多人以為一些作品成為經典,是因為它的讀者多,或者說喜歡它的讀者多。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一部作品之所以能一直不被遺忘,其實必須要歸功於學院派的努力。一部作品只有在學院之中始終受人關注,被人研究,它才有可能在普通讀者中得到推廣,因為說穿了,其實人類社會在文化和藝術方面的話語權一直都是被所謂的wits掌握的。

當然,這一點在當代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但因為文學研究必須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完成,所以普通讀者想要掌握這種話語權其實也很困難。所以,如果題主認為有什麼東西值得被大家記住,最好還是自己投身到對它的研究之中,並且通過這樣的努力,向普通的讀者大眾傳遞對它的解讀,讓大家認識到它的價值。

3樓:琥珀川.龍之芥

私以為,文學能不能流傳下去,主要看寫的是不是人性。文學即人學,那些好的作品,最能展現人性,歷經千年,正是這些人性打動著我們得以流傳下去。

4樓:quakefather

什麼是「經典」?還不由人來定義的。

隋唐之前,陶淵明的詩只是二流,算不上經典。

白居易和韓愈之前,杜甫的「苦大仇深」的詩幾乎無人賞識,算不上經典。

沒有胡應麟,籍籍無名的張若虛和他《春江花月夜》,差點就淹沒在故紙堆裡。

然而這些現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經典的定義會變。只要有站在行業頂尖的專家給作品背書,不是經典也會變成經典。

反之,鍾嶸把陶詩定位中品,而他的《詩品》中那些所謂的」上品詩「,還能被人記住多少?

是不是只有悲劇才能創造偉大的文學家?

安和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句話說的就是痛苦對於作者的養料作用。人在蒙受巨大挫折或災難時,受現實的擠壓,內心極度痛苦而無法宣洩,只能通過創作的方式釋放出來。這種痛苦就像是一枚炸彈,巨大的破壞力之後使作家對於現實的把握清楚又模糊。之所以說它模糊,這種痛苦本身就是不可名狀的難以通過其他方式排...

只喜歡文學藝術是不是思維有缺陷?

朝不慮曦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思維缺陷但人有特長,這個社會的成功靠的是你的特長,不是你的毫無特點,平庸於世。喜歡文學藝術也代表著你的一技之長。 葵陽 科學技術的思維方式是追因,是追求縱向發展的思維模式,需要分析和邏輯能力。文學藝術的思維方式是移情和審美,是追求橫向發展的思維模式,需要綜合和模擬能力...

苦難是不是文學的搖籃?

小黑總 苦難使人反思,反思使人深刻,深刻才能出好作品。但首先反思的人本身得有思想。這些條件缺一不可。要不然底層大眾哪乙個受到的苦難少,不見得人人都能成為大家。就像從來不在知乎回答問題的我,最近情緒低落才會翻看問題,開始思考。要是有更有趣的事,我能在這 楊錚 苦難並不一定是文學的搖籃,但是歷經苦難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