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什麼會為知己者死呢?這是種怎樣的情懷?

時間 2021-05-30 23:24:07

1樓:螃蟹愛讀書

我來說乙個不是士為知己者死,但是比 「士為知己者死 」更高尚的知己之情。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這是來自清代顧貞觀的兩首《金縷曲》。

每次讀到「季子平安否?」總是想落淚,特別的感動——為這段知己情,為這兩個人。

我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吳兆騫何其幸運,有這樣一位肝膽相照、不計生死的至交好友。

順治十五年(2023年)江南才子吳兆騫因為受到仇家誣陷,陷入了一件科舉舞弊案件中。雖然後來經過多次嚴查,證明了吳兆騫沒有舞弊的行為,但他依舊遭到了治罪,沒收家產,全家流放到寧古塔。

顧貞觀在送友人離去時,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怨痛,立下了「必歸季子」的誓言。

話劇《知己》顧貞觀

寧古塔生活環境和氣候都非常惡劣,常年處於冰封的狀態。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

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吳兆騫流放之後,曾給顧貞觀寫過一封書信,說明他的生活處境:「塞外苦寒,四時冰雪,鳴鏑呼風,哀笳帶血,一身飄寄,雙鬢漸星。

此後的十多年,顧貞觀一直為營救好友而奔波,只是世態炎涼、人情淡薄,無人願意出力幫助他。

而轉眼到了康熙年間,案件依舊沒有什麼變化。由於這樁案件是順治皇帝所親定,康熙皇帝並無昭雪之意。

這十年多,顧貞觀一直過的不順,個人前途和生活都比較慘淡。

在2023年,顧貞觀離居北京千佛寺,看到外面的冰天雪地,感念良友的慘苦無奈,悲憤之下寫出了這兩首《金縷曲》,寄往寧古塔,算是對好友的乙份交代、乙份安慰。

第一首詞向我們訴說了對好友的想念,對好友在寧古塔生活的擔憂。

開篇的「季子平安否?」讓我們看到了顧貞觀對好友的思念,一如我們寫信的樣子「親愛的好友,你還好嗎?」

便是回來了又怎麼樣了,這段經歷對人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何況現在還沒回來啊。充軍的還不只是好友一人,還有體弱的老人和孩子,他們又該如何生活。想想我們從前的快樂生活,不要說現在沒有了,連回憶模糊了。

你曾遭受到小人的陷害,我深深的為你不平,塞外苦難,你一定要多多保重,堅持自己的信念,我一定會信守諾言,救你回來。

上闕訴說好友的痛苦生活,下闕則為多方安慰好友。

第二首寫了自己的人生際遇。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我也漂泊了很久,一直碌碌無為,這十年來,雖然努力,但一直無法將你營救出來,愧對你啊。知己遠別,人生淒涼,有時候想想不如死了算了。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你生在辛未年(2023年),我生在丁丑年(2023年),到現在我們都快四十了,身體也早已被摧殘而早衰了。你一定要好好的保重身體啊。

你是那麼有名的才子,你的詩文一定會傳唱大家,流傳千古的。

「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這些詩句裡,我們都能夠看到顧貞觀的決心。

康熙十五年(2023年),納蘭明珠因仰慕顧貞觀的才華,聘其為子納蘭性德授課。納蘭性德讀過這兩首詞,淚下數行,說:「河粱生別之詩,山陽死友之傳,得此而三!

」同樣寫下一首《金縷曲》。當即擔保援救吳兆騫。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通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

話劇《知己》劇照

納蘭明珠是康熙年間的重臣。納蘭性德也是有名的貴公子,深受康熙的喜愛。他將這段傳奇友情告訴了自己的父親,請求父親一起幫助營救吳兆騫。

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2023年,把吳兆騫從寧古塔接了回來。

二十年,人生有多少個二十年。縱觀千古,又有幾人能夠為了朋友執著二十年的光陰。

清詞將這兩首詞比作「贖命詞」,作為清詞的壓卷之作。然而,這兩首詞更是換命詞,用他顧貞觀的人生換來了吳兆騫的歸來。這樣的詞怎能不流傳千古!

後吳兆騫被釋歸來,到明珠府上拜謝,在一間屋內白壁上,見到題字:「顧梁汾為松陵才子吳漢槎屈膝處」,方知顧貞觀為他的生還竭盡了心力。

世人常說:士為知己者死。彷彿為知己而死是友情的最高境界,我卻覺得「士為知己者生」才是知己之情的最高境界。

世間的友情,多種多樣,有人賣友求榮,有人妒忌使壞,有人重諾一生。朋友不一定都是知己。唯有相知相生,才可稱得上知己。

2樓:叔的口袋只剩下洞

理解了這背後的價值觀的話,就不難理解了。知己可以引申為三觀有共鳴,靈魂相通,當將精神看的比物質重要,甚至此生死重要的時候,為知己者死就很正常。

而且這半句話和其後半句一起才夠完整,同時又能對比出金星人的膚淺(動物性),後半句說出來政治不正確,這裡就不展開了。

3樓:自分案外青菜

所謂的「士」就是為了理想而可以拋棄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的人。

而「知己」則是共同貫徹理想的同志。

所以「士為知己者死」不是很明顯的結論嗎?

4樓:梁知道

1.日本的武士道其實也是模仿我們古代的一些時候的,那時社會風氣是這樣,覺得被人了解、賞識,是寧願死也無所謂的。

2.那是生活備件差,死是常事,對死的觀念更平淡,如果周圍的人都40歲就死了,你還會擔心自己能不能活過60歲麼?40歲就很夠了,那讓你在30來歲時,為乙個賞識自己的人死,留下感恩與美名,很值得。

5樓:左77

什麼是知己?

簡單說來就是「知道自己」的別人,而這個人出現和存在的前提是我們已經「知道自己」。這樣才能判斷出那個人是真正的了解真實的自己。

有些人,花了大量的時間,通過大量的思考,理解自己的內心,塑造自己的三觀,設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這些人心裡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都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在這個時候,如果偶然碰到那麼乙個幾乎完全理解自己,並且真心誠意支援自己的人,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的心境啊。

如果能碰到這樣的人,我也願意為了Ta去死啊。

可惜大多數的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都難以做到「知道自己」。

6樓:靈均

請不要忽略乙個重要的事實:士是有權利接受教育的。

這種權利賦予了他們治國安邦、合縱連橫的能力,卻沒有給他們任何機會去做他們能力範圍內的事。

他們當中的很多人胸中都積攢著「難難難,英雄有志,怎奈時務不堪」的怨憤。

剩下的電腦上補

7樓:範愛琴

無非是乙個亂世過度壓抑所製。在乙個階層流動機制幾乎沒有的年代,貧寒之士想一展所能只能希冀於當權者的個人認同,而這種認同在那個年代又是那樣難能可貴,再加上中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仁義觀念,所以願為知己者死。不過究其根源用現代話講不過是一種屌絲心態作怪罷了(歷史是殘酷的所謂的知己者全是當權者,所謂的士全是下層屌絲)。

本質上不過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一種高大上說法罷了!

8樓:Steven Yu

一開始我很想答。但我看到情懷二字,知道自己不可能答。我不相信自己能懂古代某些人群的心情。

我猜不中。我一開始想答的的其實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條件。那些死全家救其他人的士,按生物學是該預期能救人救到其他人基因加總能差不多組成自身因基的程度才行的。

憑何一士會認為知士者能救千萬人?我猜測是因為當權者集中了宗族社會的權力。多數情況下,人依附家族,小家族依附大家族。死一人利在宗族千萬人,有時是一筆不虧的買賣。

9樓:良益

我的理解是:士都是很孤獨的,通常都是有夢想(信仰)的人,生活在市井被人所看不起(心理上得不到認可) 這個知己者了解賞識自己(肯定),並給與能實現抱負的機會。這樣的人你可以辜負嗎?

士的回答是即使是死也不能辜負。 士的核心就是有原則有信仰,你以為那種關鍵時刻背叛夥伴苟且偷生的人也能叫作士?

人什麼時候會死?

是停止呼吸的時候嗎? 不是

是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嗎?不是

是大腦不在思考的時候嗎? 不是

是被人遺忘的時候。

10樓:

活得特別慘的情懷——如果活得慘也算一種情懷的話。乙個正常社會,人才能夠自由發揮發展和流動,就不會產生這樣不健康的「情懷」。正是因為古代中中國人活得很慘,一旦失去了知(kao)己(shan),和死了也沒什麼區別,就會出現為知己者死

11樓:

人有五倫,即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長幼有序。古人人如果做不到五倫,那麼他就是連人也不會做了。所以有節氣,有正氣的中國人都非常忠實自己的國家和君主,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12樓:小輝

張小龍說人們都在追求所謂的存在感,被人認同就是存在感得到滿足的表現。

俞伯牙鍾子期那樣的就是把自己存在感的滿足完全寄託在乙個人身上,那個人沒了,自己也覺得自己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必要了。

門客死士那樣的,就是奴性表現而已。

13樓:金葦杭

因為士人懷有那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壯烈,每個士人都在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不管有沒有真的來。可能是三顧茅廬,可能是捫蝨問道,也有可能是扭曲自己一輩子就為了獻言一句「 此輩自詡清流,宜投諸黃河,永為濁流。」(PS.

這是我最喜歡的話之一,透著歷史報復時的殘忍與暢快)

昨夜三刀夢,臨明獨自愁。因風當舉日,名滿鳳凰樓。

14樓:枯禪

士,在這片土地上,往往會有著很苦的出身,而且是苦到讓人回想起來就想吐的那種苦,不一定非得是貧窮,常常還帶有各種在精神上的壓力。

你們能懂他在乙個人時,是靠什麼熬出頭的麼?

你們能懂他有些許成就時,要遭受到身邊多少的鄙夷與揶揄麼?

你們能懂他在深夜時,無意間回想到先前時那一瞬間的顫抖麼?

你們能懂他在痛苦時,仍要繼續前進,乃至於都來不及痛苦的憋屈麼?

絕大多數人不懂,甚至是鄙夷他走的路。

所以他必須堅強,不讓別人有可乘之機。

但是,他內心的那一處,始終脆弱如初。

可他抗住了,走過來了,也就成了士。想到乙個台灣老兵的一句話「未曾在深夜痛哭,何足以談人生」。

士的人生,是孤獨的,只能在深夜痛哭。這時何其冰冷?

如若有人能懂,那將是他莫大的溫暖。

人在經歷了無盡的寒冷後,一旦享受到溫暖,便不願再回到冰冷的世界中。

所以,士為知己者死。

那些中二病啥的,就別來鬧了。

為什麼春秋的時候豫讓,聶政可以士為知己者死,而戰國的蘇秦張儀卻二三其主?

五柳先生 聶政是戰國的,張儀一輩子都在幫秦國做事,蘇秦幫燕國復仇,在齊國臥底。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只能是在士能夠自由流動的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才可能出現。之前的士都依附自己同族的大夫,無所謂知不知己。 echo 周公制禮,這是周王朝自上而下統治的基礎!從西元前702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周王朝進入東周階段。...

為什麼總是會為孤獨而難過呢?

蔥蔥 1.人類是社會動物。2.人類可能會喜歡獨處,3.但不會有人類喜歡孤獨。4.人類都需要好的社會關係。5.所以,請閱讀心理學書籍,認識你對孤獨難過的點,和缺少能夠排解孤獨的社會關係的原因。 炙熱與滾燙 讓人難過的從來都不是孤獨,而是我們的期待。孤獨不好嗎?也許。但我們想要更好。就是這種更好,讓人難...

貓為什麼會在死之前離開呢?

Miss.z 2018.9.7它來到了我家 2020.7.13它走了,我週末才回家見到它,它周一就走了,我捨不得它,可是我也留不住它 希望它天堂安好 祝踏嵐 其實,人死之前也會感覺到的。就像很多90歲的老人自然死之前交代事情,結果沒過多久就沒了。也像我爺爺,他是經常出入醫院的人,但是,最後一次,進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