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張愛玲的名言 「成名要趁早」?

時間 2021-05-30 22:27:47

1樓:鄭小思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應該有任務,有些事情(例如:錢、愛情、權)這個階段沒做,那麼過了就是過了,就算下個階段補回來也沒有上個階段應有感覺。所以啊,人不瘋狂(風流)枉少年,及時行樂(重點在於及時,不在行樂),做好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才是把握自己青春主動權的應有之義。

從長遠來看,的確有些東西年輕的時候沒得到,那麼往後一輩子也很難得到了。

2樓:故事檔案局

王勃身為唐代最早知名的一位神童,六歲稚齡便能寫出一手不錯的文章,二十歲不到便考中進士,成名之時可謂是相當早了。

成名太早,雖然人人艷羨,卻也未嘗就是好事。畢竟少年得志,未經磨鍊,總難免心高氣傲,甚至心浮氣躁,不經意間便會恃才傲物起來,將自己看得更高,將旁人與世界一起看得更低,每乙份為打點前途的努力總在不知不覺之間由鋪路變成了築牆。

王勃為「成名早」付出的代價是:一輩子也不曾真正長大過。

1. 王勃,絳州龍門人,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孫輩,前文傳主王績正是他的叔祖。

唐代多出神童,王勃正是唐代最早知名的一位神童,六歲稚齡便能寫出一手不錯的文章。書香世家,神童出世,這實為一件值得矚目的新聞。世人最喜錦上添花,更何況王通當年桃李滿天下,王勃若想沾些餘蔭總還不算什麼難事。

及至唐高宗麟德年間,王勃年方弱冠,便有名臣劉祥道為他舉薦,而王勃倒也爭氣,以優等成績考中進士。

唐代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諺語,形容明經科易考,三十歲考中已屬老成;進士科難考,五十歲及第堪稱新進。王勃二十歲不到便考中進士,這簡直就是乙個奇蹟。

成名太早,雖然人人艷羨,卻也未嘗就是好事。畢竟少年得志,未經磨鍊,總難免心高氣傲,甚至心浮氣躁,不經意間便會恃才傲物起來,將自己看得更高,將旁人與世界一起看得更低,每乙份為打點前途的努力總在不知不覺之間由鋪路變成了築牆。

王勃雖然夠聰明,也夠博學,然而世事練達的智慧型是必須靠歲月來打磨的。而多年的歷練,只是使王勃從乙個心浮氣躁、恃才傲物的少年成長為乙個心浮氣躁、恃才傲物的青年。換言之,他真的不曾長大過。

更為不幸的是,乙個浮躁的人掉進了乙個浮躁的圈子。

當時的長安城是乙個紙醉金迷的地方,是所有紈絝子弟的天堂。

玩樂的花樣是如此之多,足以令異鄉的遊子千金散盡。最流行的娛樂莫過於鬥雞,就連諸位皇子也樂此不疲。王府宴會,每每以鬥雞為戲,而鬥雞若要鬥得有皇家風範,鬥得不同於市井流氓,便自然少不得文人的幫襯。

王勃不幸成為幫閒文人之一,用他那名滿天下的文采為沛王府的雄雞撰寫了一篇討伐英王府雄雞的檄文,極盡諧謔之能事。以今日眼光觀之,這無非是年輕人再正常不過的遊戲精神,然而聽聞此事的唐高宗不禁勃然大怒,一是怒兒子們玩物喪志,荒唐到這般地步;二是怒王勃文人無行,畢竟文章乃聖人之道,檄文乃軍國要事,怎可以用於遊戲的笑料!為鬥雞撰寫檄文,真不知多無聊的人才會做這樣的事情!

2. 私德也是一種以成敗論英雄的事情。李世民弒兄弟逼父親,私德有虧,成就了帝王偉業;王勃遊戲檄文,私德不檢,被罷免公職,逐出長安。

而接下來,王勃又犯了一件不知道是否也屬於私德的事情。

或許是出於年輕人特有的對仗義豪俠的嚮往,王勃藏匿了一名犯有死罪的官奴。但王勃畢竟不是真正的豪俠,一旦發熱的頭腦冷靜下來,對這件事越想越覺得後怕。請神容易送神難,若將逃奴送交官府,一來怕逃奴鋌而走險,二來會洩露自己的窩藏之罪。

王勃並不是乙個心思縝密的人,決斷力和執行力卻強到令人咋舌,於是他……

3樓:小舞老師

在與眾不同的背後,往往是一些不足與外人道的辛苦。他們簡單地長跑,簡單地做一件事情。他們做事,只為意義本身。

所謂的成功,只是乙個結果,它也許水到渠成,也許永無來日。與眾不同的東西,往往在製造的過程中是枯燥的、重複的和需要耐心的。 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麼是血,要麼是汗,要麼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時光。

4樓:

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出自張愛玲《傳奇》再版的序中。

許多人認為這句話顯示出張愛玲浮躁的態度和誤導世人的人生觀。

下面說說我的看法,我想談談:張愛玲說這句話時到底在說什麼?

如果只按字面意思理解確如上文所示,但要了解這句話需要看到更多的背景材料。

張愛玲從小成長的環境使她異常敏感,對人對事都有著異於常人的反應,導致她對世界的看法比較特殊,在《私語》中她就曽説過:「我要比林語堂還要出風頭」。而《傳奇》問世恰處於上海淪陷時期,特殊的歷史時刻給了她無與倫比的舞台,但她知道這個時刻不會太久停留,因為「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之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

」她說這句話的言下之意在於,終於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成名,而時代不會給她更多的時間,也許只有短短的幾年,這濃縮為一生的一剎那即使異常短暫卻也足以讓她滿足,她無法長久停留在文學的巔峰舞台之上,惘惘的威脅時刻在她周圍,她沒有可以什麼可以始終相信依靠,可以抓住的東西,唯有現在,年輕短暫擁有,對她而言已經足夠了。

這句話是她獲得最快意的幸福之感受,而這幸福之下是恆古的蒼涼。

5樓:沈寧

出處有答主說了。關於理解,她有另外一句話,我沒有吃過錢的苦,因此只懂得錢的好處,不懂得錢的壞處。而早早成名於她大抵也是這樣。

沒有早早成名,她或許很難再做從前那個驕傲的自己。

沒有早早成名,她就會嘗盡沒有錢的苦處。

沒有早早成名,她不會能活得恣意。

6樓:Frances

張愛玲一直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成名要趁早也是相似的意思,到底是什麼來不及了?時代要變,眼前的繁華到頭來都是虛空,越想要趕在這之前成名,越想要努力抓住眼下點點滴滴精緻華麗的物件,越顯得悲涼。成名不只是成名,而是一切繁盛的時刻,美好的年華,精緻的物件,所以許子東說張愛玲最慣用的手法是物化蒼涼,黃子平說張愛玲在四十年代就先驗性地感知到一種世紀末的情緒。

因為繁華迅逝,人生也不過曇花一現,而況時代不等人,所以成名要趁早,而這滿世界的人都奮力趕早去成名,豈不是對明天沒有信心,豈不是印證這時代的絕望,這眾生相豈不是更顯蒼涼?

7樓:墨塵

張愛玲說過,成名要趁早,過去的我不這樣認為,過去的我認為年輕人就應該沉澱下去沉澱下去,沉出一股好酒,自然有人想品,但後來我卻發現,網際網路的出現表面上每個人都能發言,都能被發現,更公平,但其實發言的人多了,每個人只想證明自己,無形中構建出比過去傳播更加深的巷子,酒香不一定有人能聞到。就像知乎一樣,表面上每個人的答案都是公平的,但有些好的答案依然有被埋沒的可能,先到者優勢的大v,每個回答都只帶幾百的贊,加之抖機靈,乙個好的認真的答案就淹沒在答案的海洋中了。當然知乎也在權重方面做了很多機制,在網路這個浪潮中,知乎也算做的最好的了。

當我理解到以後,就知道為什麼像馬佳佳和余佳文這樣的90後創業者,他們本身也蠻優秀,但總要標新立異的做一些吸引眼球的驚人之舉,讓理智的人詫異,於是標籤化的說,90後的怎麼都這樣?大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標新立異,而是因為乙個好的想法好的創意甚至是好的模式,個人在沒有資源背景下的網際網路時代,表面上似乎有更多的渠道讓別人發現自己,其實是被淹沒的可能性更大了。

當你理解,你就會釋然,成名要趁早,並不是我們按耐不住我們不成熟的表現慾,而是為了讓我們的聲音能讓更多的人聽到。

8樓:

舒海萌 小姐說了這個的前因後果。

我來說說理解

1,涉及到稿費,落袋為安,先出版了在說

2,先出名的,可以先有智財權保護。以後人抄襲自己某段落,至少維權有望。

9樓:「已登出」

把這篇文章看全,然後想到什麼就理解什麼吧。。。

我覺得吧,對於乙個作者在某乙個時段某一種環境下寫在某一篇文章裡面某一句話,沒什麼好糾結於理解的。出名早方便啊,最虛榮的時候虛榮心滿足了,名利甚至愛情都會冒出來,出名當然是趁早好啊。但是大概老了之後回頭看看這句話又是另一番感慨吧。

比如沒出名的看看這句話心中湧起自嘲,再冷眼等著下一代重複自己貌似注定平淡的人生;而混出跡的人大概先矯情地設想下也許平淡的人生中也有微妙的幸福,後悔自己當初追名逐利錯過了多少看潮起潮落春暖花開的機會,矯情過後到底怎麼體悟這些,我也不知道了,我就打個比方。。。

其實我就是想說,作者自己寫下這句話,可能三天之後自己對於這句話的理解都變了,何況是讀者來理解?我就一直覺得所謂"如何理解""如何評價"這類問題,實在是沒法答啊。

回到這句話本身吧,這是《傳奇》再版序言裡的話,我猜張愛玲的意思,就是說出名要趁早。。。就是字面的意思啊。。。晚了就來不及了,個人來得及時代也來不及了。。。

我覺得不用想太多啊愛怎麼理解怎麼理解啊。。。

我提供了這麼乙個虛無的答案真是不好意思(つД`)ノ我就是覺得,讀書這件事,沒什麼彎彎繞,自己舒服合著心意就行,不用抱著應該怎樣理解這種想法去剖析噠。。。

當然可能其實是我太懶了,難怪年輕時作文寫得爛(Д),這答案太胡扯了摺疊窩吧。。。

有哪些半句成名,另半句卻鮮有人知的名言詩詞?

sleepingdog 聞王媽媽定做小祥功德作二首 唐家閧裡閒遊賞,媽媽家中請和尚。二百襯錢五味食,羊毛出在羊身上。媽媽好善結良緣,齋僧不論聖和凡。經資齋襯明舍施,少間暗裡送來還。釋道濟 天南 智者滿臉微笑,愚者冷若冰霜 智者記住別人的名字,愚者希望名字被記住 智者了解別人的心思,愚者表示自己的需要...

張愛玲母親黃素瓊對張愛玲有怎樣的影響?

最近在看 雷峰塔 和 易經 只能說對比 小團圓 多了很多細節和感受。在挨父親的打,何干回家,母親花掉自己的獎學金,這都是力透紙背的傷痛。光是看著已經感覺到了無比巨大的痛。與父親相比,母親對她的傷害更大。她父親後邊有點落魄時,母親對他冷嘲熱諷。但是張愛玲的內心獨白是 琵琶心裡震了震,最後的庇護所也沒有...

如何理解或看待張愛玲的「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忘了出處的一段話,很適合解讀張愛玲的這句,即乙個人不管做出多讓人無法理解,匪夷所思,或站在道德巨集觀層無法原諒的事,只要結合他的家庭環境,背景,他的經歷來綜合分析,這些事情,就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了。 我想從現代視角說幾句我對這句話的感悟。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知道我受過什麼磨難和痛苦,經歷過什麼滄海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