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這一回答?

時間 2021-05-29 22:24:17

1樓:dai dai

明顯的詭辯,月只能和日相比,所以無物肯定是更亮的,換成和眼睛比,去思考他這個回答到底有什麼深意,一下子整個思路就被帶偏了,當然小孩能這樣也是極聰明的,但真的好嗎?

2樓:海涅心理

題主所言甚是,確實「答非所問」。

樓上回答亦精彩,絲絲入裡。

撇卻所有分析,乙個九歲孩童能夠如此敏捷的回答,的確是令人驚嘆的。

因為他用乙個比喻,輕鬆「證明」了前者的邏輯「不成立」。

而這個比喻讓人們把重點放在「形似」,從而一時無從辯駁。但是實際上,兩者截然不同。

除非那個人可以說「月不比人眼,月可放光,而人眼則吸光。」 否則不能在邏輯上擊敗他。就像那個典型的「子非魚」的辯論。

不過,這件事也令人憂慮。雖然回答巧妙,能夠擋住問題,但是畢竟走了偏鋒,或者說「歪路」。

這就像是中國古典文化,雖然也對諸多自然現象有解釋,但大多出於唯心之猜測。故,文辭即使燦爛,依然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設想,如果這個孩子的回答是「若吾可移其物,令其明甚,豈不快哉。」

至少這說明他有可能正面去看待這個問題,也可能開啟科學思考。

當然,如果作為乙個玩笑或者機智,自可以一笑而已。

但是,這畢竟是乙個孩子的回答,這可能說明了這個孩子無法進行嚴肅的思考。很可能長大後,依然如此「機智」,卻遺憾地止步於此。

而,如果後來人對此推崇,則其害尤甚。

為什麼我們中國古人沒有能夠走上科學道路?這個問題太沉重,需要人們有所反思。

3樓:竹下直人

真的不是在問作業嗎?

這是極其精彩的一次機鋒,典自《世說新語-言語》,包涵了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徐孺子用的是詭辯術的一招——「偷換概念」,即利用多義字來混淆不同的概念。

「明」就是乙個多義字,有「明亮」的意思,與「黑暗」相對,另外還有「能看見事物」的意思,如「明察秋毫」。

「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裡的「明」指「明亮」,而徐的反駁「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中的明指「能夠看見事物」。

這就相當於某人說「小孩子要聽父母的話,揹著父母做事是不對的。」徐孺子反駁:「誰說的,甘肅中學生李勇揹著癱瘓的父親上學,還被拍成主旋律電影了呢。」----典型的詭辯術。

而第二層意思,就有點意思了。

「明」既可以用來描述物體的客觀狀態(明亮),又可以描述內心的主觀感受(能看見事物)。用後者來否定前者,就是哲學上永恆的爭論之一——「唯物與唯心之爭。」

某人認為「若月中無物,會更明亮」,而徐孺子以眼中無瞳來模擬,沒有瞳孔自然就看不見事物,月亮亦是事物的一種,看不見月亮,月亮便「不明」了。

此時,如果裁判是王陽明,徐孺子肯定贏了,因為「心外無物」,「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未看月時,月與汝心同歸於寂而不明。」

而在馬克思看來,徐孺子依然在狡辯,因為無論你看與不看,月亮總在反射太陽的光輝,都是明亮的。

如何評價電影《你眼中的世界》(In Your Eyes)?

不要害怕 我願從髒亂狼藉中走出 我願從繁華富庶中逃離 共同奔向不確定的未來 就像我們年少時的少年初戀夢 不過是期待一場沒有物質約束的私奔 她在北我在南 我來了你在等我 這就夠了 乙個詹妮弗 好迷啊.越看越迷 女主自己也說在最黑暗的時期是菲利普幫她走出來,陪伴她,是她的希望。結果因為有了個通感的第三者...

作為乙個愛喝茶的95後,在同齡人眼中有什麼不同?

清晨帶我走 90後,會計專業。因痴迷茶文化 傳統文化,大學期間常年用週末 晚上混跡於各大茶館 跑去農大蹭課 考茶藝師證 後來考技師證 評茶員。本專業會計相關證書乙個都沒考下來。畢業後運氣好進了一家上市茶企工作了好多年。現在又離開茶行業去別的行業搬磚了。主要是越是深入了解,越發現茶行業的中層以下的工作...

如何證明你眼中看到的「人」是人?

法公升 你需要先定義什麼是人。以現代科學的認知,指的是現代 智人 由直立人進化來。這個方法來區分的話,你確定是生物上的人類就行了。而在中國傳統和道家認知模式當中,人 的定義在於靈智,不在於長相。比如有靈智的動物精靈也可以認為是 人 就像乙個 人類 如果被移植了動物的基因 變種人 他也還是人。這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