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秦風 無衣》篇中 王於興師 的 王 指的是秦君還是周王?

時間 2021-05-29 22:17:48

1樓:頭圓

你的理解是對的。

一,《無衣》是春秋時期的作品,鄭玄把它定為秦康公時期的詩。二,詩中的「王」指的是周天子。

對《無衣》的註解歷來比較複雜,但無論是毛公和鄭玄,還是後來的朱熹對以上兩點都是基本一致的。

2樓:santa

詩經各國風裡面多處出現「王」。除秦風外,例如《邶風.北門》中「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衛風.

伯兮》中「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唐風.鴇羽》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等,這些「王」若都認為是周王,則存在難以解釋的地方,尤其是衛風中「為王前驅」,從上下文來看,很明顯指的是衛侯。西周分封制的特點是「君上之君,非我之君。

臣之臣下,非我之臣」,所以崔杼的臣子對齊莊公講「不知二命」,從這一點來講,各國風裡的「王」,除個別確指以外,多數應該理解為所在國諸侯。

王國維在《古諸侯稱王說》中曾提出:「蓋古時天澤之分未嚴,諸侯在其國,自有稱王之俗,即徐楚吳楚(越)之稱王者,亦沿周初舊俗,不得盡以僭竊目之。苟知此,則無怪乎文王受命稱王而仍服侍殷矣。

」。《古諸侯稱王說》裡面舉了很多諸侯稱王的例子,可以對照著看一下。

3樓:Vanessa Wang

王夫之誤讀左傳「為之賦《無衣》」,以為就是哀公當時創作,而不知不歌而誦謂之賦。那段歷史應該是申包胥請求秦國出兵,哀公賦無衣表達同袍的決心,而不是哀公創作。

秦風裡涉及秦君的稱謂,如《黃鳥》:誰從穆公。稱公。

有如《車轔》,稱君子。《無衣》應當產生於東遷之際,秦人為周天子作戰時期。王先謙《集疏》:

「秦民敵王所愾,故曰同仇也。」

4樓:養學

周平王東遷,秦襄公有力焉,故秦得周關中故地。是以,自秦襄公以來,受平王命以伐戎,所興之師,皆為王所往,故言「王於興師」。

《詩經秦風無衣》毛序:「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認為時人刺康公。而齊說則認為非刺。

刺,只在刺用兵,非刺其僭王。「禮樂征伐自天出」,秦國此際不至於有斯心。

《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

由此可見,哀公用其詩以勵楚人,全無刺意,齊說為是。

5樓:矢折

可能是周王號召出兵,秦君響應的意思。有觀點認為此篇形成的背景是幽王末年西戎入侵,滅亡西周,秦襄公積極擁立平王,派軍隊護送其東遷,此時與周室利益一體。

另,春秋也有稱王的先例,比如中原諸侯看不起卻又怕的不行的「蠻夷」——楚國。。。

6樓:天生吾儕

讀古人注疏,裡面是有解釋的。我不找原文了,大概複述一下。

這首秦風,現代一般認為是愛國詩歌,歌頌戰士捨身為國的。古人卻是認為這首是譏刺秦王屢興征戰不恤民力的。

古人理解的思路大概是這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同袍本是朋友親愛互助之義。王如此做,是要表示和士兵如朋友般親密友愛。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王為什麼要「與子同袍」呢,是因為王要打仗,需要將士用命。頗有些給你點小恩惠讓你去送死的意思。

這樣解釋,譏刺之意也就出來了。同樣,稱秦君為王,是因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秦君不奉天子命是無權興師打仗的,然而秦王出兵了,已經是僭行天子之權,故用「王」稱呼秦君。類似於今天我們看到某些人獨斷專行作威作福,說,你以為你是皇帝啊。

以皇帝為諷。

為什麼看完了戰國到漢初的歷史,讀秦風無衣,會忍不住淚流滿面,心中的悲傷從何而來。

雲夢睡虎地,4號墓隨葬器物,11號牘,黑夫和驚寫給大哥衷 二月辛已,黑夫 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 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黑夫寄益就書曰 遣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貴,可以為禪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其絲布貴,徒操錢來,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

詩經為什麼無楚風?

天上有天 詩經無楚風 只是表象,其中緣由是漢初腐儒 采詩說 以及司馬遷造謠孔子刪詩造成的誤解,問題的根源在於先搞清楚為何詩經有 風 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左傳 載 魯哀公二十六年,吳公子札來聘,見叔孫穆子,說之。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 周南 召南 為之歌 鄭 為之歌 齊 為之歌 秦 為之歌 唐...

《詩經 秦風 黃鳥》中「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一句所體現的價值取向在當今和未來社會是否適用,是否合理?

明月心 突然看到這個問題,正好前幾天讀了黃鳥,有所感悟,如果答非所問,就不好意思了,直接複製過來了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