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上善若水》,解釋一下為什麼老子認為「水」代表了中華民族最高的智慧型和德行

時間 2021-05-05 19:19:32

1樓:南玄安

先說「陰陽」陽為主動力(計畫、指導的力量)陰為受動力(落實、配合的力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水為坤道;沒有水的成全就沒有萬物所呈現的一切。

2樓:文蟲

水,易卦坎,一陽平分二陰,水是世上最公平的,平常打水平儀器。所以易卦有律法 ,都是從坎卦水模擬出來的,太陽也是普照大地,如水一樣公正普惠。水是柔順內明的,可以與世上最堅硬的東西待在一起,可圓可方,有中和。

水,坎卦一陽內動,有君子自強不息之意,太靜的水死水則死寂沉層,容易臭,做人太刻板就不行了,要有一陽生生不息。水又是高下相寖的,上位者能濟度下者,養物而不把自己高高上標,而是事物各自彰顯各自的食物特點,花草爭顏,飛鳥越天。願意把自己放到很低的姿態。

3樓:餘食贅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幾千年前,先賢老子說,「上善」的人,就如同流水一樣。

水,滋養萬物,卻從來不爭奪,匯聚在人們厭惡的低窪之地,因此,近於大道。

水,就像做人一樣,居於低窪之地,思慮深邃寧靜,交接善良之人,說話遵守信用,為政精於治理,處事發揮特長,行動把握時機。

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沒有過失。

無爭,故無尤。

先賢老子,以水為喻,論述謙下不爭的「道」,重在修身。

水,柔靜溫和,滋養萬物,從不爭奪,甘於卑下,這正與天道相吻合。

因此,老子認為,最好的人應該像水一樣為人處世,才能沒有過錯。

所以,老子將謙下不爭,視為立身之本。

即上善若水。

4樓:lcfOnEarth

這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有的宗教拜火拜日,而道教,尤其是老子道德經,表達了對陰性/女性力量的崇拜,比如道德經6-「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10-「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66-「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上節選都能看出老子對陰柔力量的崇拜並認為其高於陽剛力量,這是很不同尋常的乙個觀點,為什麼老子會這樣認為?確實是個迷

5樓:將軍令

老子的出生地,當年是周朝天子分封諸侯制度下的陳國。他去為天子家當那個圖書檔案館館長時,楚國把陳國吞滅了。陳中國人會反抗嗎?

當然有反抗。不服就打,反抗必誅……這一向是征服者首先使用的手段。周朝天子出面說話了嗎?

做了有效干預嗎?

老子要退休回家養老了!原來可以夠用來養老的地呢?奴隸呢?

史書記載沒寫!只寫老子向西出關離開周朝的「管片」了。在出境口岸為那個相當於出入境移民管理局局長的人講易經。

那時候「易經」二字還沒有被大家一致認可作為提前推算之經的官方命名。那時候也沒有叫「漢字」的這個東西,那時候叫「文字」。就說「上善若水」的「善」,你必須要先把它當成「文」看,也就是說你要拆開它:

羊,丷,一,囗。注意最下面的是囗,不是口,二者大小有差別,所表達的意思也不同。看到這裡,有過「六壬」基礎或者說有河洛基礎的朋友,與只學過周易速演算法的朋友相比,前者中出現頓悟現象的比例大一些。

換你是老子,有這樣乙個切身之痛的背景,你離開周朝這片「熱土」之前,你什麼心態?你給尹喜講那個經(當代稱古易)、說那個運算方法的發展變化之處(後世稱之為簡易或周易)時,言談話語方面有兩個選項:A感性地罵別人的娘或爆粗口式抨擊渲瀉 B理性地把反思總結表達出來。

當然,老子是理性的。

阿城先生在《洛書河圖一一文明的造型探源》一書中的《概說》第二段給了我們乙個「參悟話頭」。這個話頭,簡言之就是:中國文化問題與河洛有很重要關係。

啥文化問題?狹義角度講,文化首先要碰到的是文字;廣義角度講,是一切表達形式,其中包括藝術領域。

6樓:短鼻象

首先,你的這個問題是有瑕疵的。老子並沒有用水代表最高的智慧型和德行,水只是老子的闡述其思想的喻體,所以,也就更談不上代表中華民族云云,老子只是在說他自己所認為的思想。回到《道德經》的文字,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處眾之所惡,故幾於道。

所以,老子只是說水的表現和道的特性有相似之處而已。

通過形象比喻,展現了道的有用性和不爭性。既然這兩個特性都是道的特性,那麼他們是如何統一在道當中的呢——那就是自然——因為道法自然。

自然是什麼?既然要做解釋,就不要落入故弄玄虛的俗套。自然——自然而然,自是其所是,一切都是邏輯的自我發展,不需要人的意志介入甚至是干預。

因而,道德經的本來旨趣和現代語境中的表達就是弱化人的意志在各項事務中的造作,融入自然和順從自然,本質上是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和統一性,遵循相同的規律,人的意志是多餘的。

通常,人做善事是有其自私的利益意圖的,或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或者兼而有之。老子卻指出,道之善,沒有任何意圖在內,只是自然而然,本來如此。

水滋養萬物,卻自高而下,不攀高求顯,也就是道的最佳喻體了。

7樓:我來也

第五十二章:治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踵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德道經》節選

8樓:共子

帛書道德經是「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看水的德性,得看水在哪些地方:天上地下無處不在。

何為靜水:河、湖、海。

水和萬物匯集在一起,攜帶著各種東西,此為和而不爭。

水靜下來就能分離雜質,此為清明。

不管是大還是小、都能分能合。

9樓:張麗霞(Lisa)

水,大可為川海,小可為霧霾,長可為江河,短可為溏滴,軟可為汽液,硬可為冰雪,正好達到了須彌芥子的狀態,比喻人性應可如水的性態一樣,川海江河,湖塘冰雪,相容百態。

10樓:起行

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頌》:水則源泉混混澐澐,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後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遺小間,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萬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淨,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潔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於火,而水獨勝之,既似武者;鹹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之謂也。

11樓:非得有個名嗎

水往低處流 ,把自己的姿態放最低的位置,流去人們不願意去的地方,但萬物缺離不開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只低調的付出不要求任何回報。

12樓:1391

水的特質是所有生命所必須,適應一切環境,隨方就圓而本質特性永不變,乙個靈魂格局博大的人,能人鬼圓隔共事,但心如明鏡本性靈魂永不被外境沾染。也能從高峰跌至底峪卻不會退廢掉原有的靈魂格局。

13樓:依然是你

上善若水,水善下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高至上的善象水一樣,像水一樣不擇下流,流向那些大家都不願意去的地方,去滋養萬物,所以他的品行無限接近於道了。

14樓:莫提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古人是如何描寫水的。

漢代劉安等編著的《淮南子·原道訓》在論水之特徵時則奉水為「至德」:

「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測;修極於無窮,遠淪於無涯;息耗減益,通於不訾;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而不可得窮極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擊之無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濟天下;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邅回川谷之間,而滔騰大荒之野;有餘不足,與天地取與,授萬物而無所前後。是故無所私而無所公,靡濫振盪,與天地鴻洞……與萬物始終。

是謂至德。

上文基本上把水的「德」描寫的明明白白。

同樣,《道德經》中有一句: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劉安描寫的水德和「幾於道」放一起,並非說水的德性合於道。

而是利萬物而不爭的一面,因此它幾乎近於「道」的境界。

水性至潔至柔,雖然能藏垢納汙,其實它的本質至純至淨,而不為外物所染。

儒家講究精進利生,道家所謂的謙下養生,以及佛教的聖淨,都可以說是觀水而得的性。

所以水亦表達了自照、自知、自省的性。

15樓:常道無為

「水代表中華民族最高的智慧型和德行」,這應該是你個人的理解吧。道德經中心思想講的是道。而水也只是遵循道的規則的一種物。只不過誰能夠更直觀地更容易被人理解的用來描述道的體現而已。

16樓:李星儒

「善」是德的一種,上善即是高德的一種體現,因其無有好噁,長養萬物,周流不止,處下而化育萬物,聚小為大,積少成多,匯涓流而成江海,這是道的大致體現,因此其「故幾於道」。

17樓:東方巨浪

第一: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的乙個章節,這個章節說的是水和水的特性,以水喻「道」。

第二:老子那個時候並沒有中華民族,老子推行的是「道「。對追求道的過程中的特點,分了幾個層次,依次遞減,「道」「德」「仁」「義」「禮」。

如何提公升自己的維度?「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以萬物為芻狗」,「道生一」。

更有條理和邏輯的道德經解讀自己去關注@墨子連山

18樓:偉大的愛斯基摩人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說話也要像潮水一樣「潮信」,講信用,要言善信;政治清明像水一樣公平公正清廉,要政善治,政清如水;為人做事要像水一樣有多種多樣的本事卻又做事專一,奔流向海;處事智慧型也像水一樣,懂得尋找時機,該動則動,該靜則靜,該隱則隱,該繞行則繞行。所以像水一樣有善利不爭的品性,也就沒有憂愁煩惱。

19樓:塔塔木

水千變萬化,隨遇而安,遇山成溪,遇江成海,如蛇般伸屈,如龍般變化,滋潤萬物卻從不邀功,隨處底窪,卻匯集成海,以萬物形體為狀態,懂得知行合一,與萬物為一體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20樓:鳳凰吟

老子要你不要爭,所以舉了個水的例子。結果你又開始爭水代表了最高。老子要在也不會給你臉上來一鞋底子,他早知道有下士,中士,上士。

21樓:挑燈讀書

誰說老子人為「水」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最高智慧型和德行?

這句話全句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說,地球上最善良的東西貌似就是水了,他滋養眾生,為眾生行善,但卻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處眾人之所惡(wu,厭惡)。所以水的品性跟道的品性差不多。

22樓:

上善若水:萬物皆無貴賤,謙下方為智者。

一、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個平等不是指「階級」,而是品性和智謀。

人性最大的問題就是自以為是,人與人之間的許多矛盾也都是從自以為是的狀態中延伸出來的。

比如說因為自以為是而看不清自己,就會意識不到自身的缺點,犯了錯也不知改正,但是別人有錯的時候,自己卻會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要求別人。

當乙個人把自己抬到道德制高點去裹挾別人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許多矛盾便由此而生。

就好像在生活中,當乙個人總是站在乙個莫名優越感的位置去和別人相處的時候,那麼不僅會因為他的高傲傷害別人,從而帶來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也會給自身帶來諸多遺憾。

《道德經》中有乙個智慧型狀態,叫做「上善若水」。

這句話為:上善若水,水善萬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高的德行就是如水一樣的品質,水滋潤養育萬物而不和萬物爭搶,居身於萬物所厭惡的卑下位置,所以它的姿態最接近於「道」。

乙個人最清醒的狀態,就是能夠將自己放在比眾人稍微居下的位置,明白自己所擁有的優勢和劣勢,而不是總以莫名的自信,居功自傲的站在別人面前。

在《淮南子》之中有一句話:由此觀之,物無貴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也;因其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也。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從這裡可以看出,萬物之中沒有貴賤之分,按照它的長處而珍視它,萬物沒有不是可貴的;依據它的短處而認為它卑賤,萬物之中沒有不卑賤的。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哪怕你認為乙個低到塵埃裡面的人都是如此,他身上的長處是你所不能及的,他身上的缺點或許也是你自身存在的。

以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別人,以謙下的姿態處理人生,用這樣的姿態與德行來修養自己,不僅對別人是一種仁慈,也是對自己最好的厚待。

如果你不能改正自以為是以及莫名優越感所帶來的問題,那麼這些內心的卑劣性所產生的問題,總有一天會反噬自身,所以對別人最好的仁慈,也是對自己最好的優待。

二、劉備和曹操就是最好的證明,兩個人論才智不分高下,但是論品性與態度,劉備能以低姿態用人,而曹操雖然在某些事情上能做到寬懷大度,但是他心中存在著心高氣傲的問題。

比如劉備,表面看上去甚至有一些窩囊,但是他心高氣不傲,足夠有忍耐力,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證明。

劉備為了乙個沒有任何成就的後生諸葛亮,竟然三次登門求見,不管是年齡,身份,還是名位,劉備都可以算上長輩,但是他仍然願意在吃了多次閉門羹的情況下,還放低自己的姿態。

又比如禮遇張松,張松本來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但是曹操自從破了張超之後,志得意滿,很多天都不去面見張松,見面就要問罪,差點把他處死。

而劉備態度大不相同,甚至還派趙雲,關雲長於境外迎接,自己則在境內迎接,還哭哭啼啼的淚別長亭,牽馬相送!

兩種態度,兩種結局,劉備用自己的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而曹操雖然為一代梟雄,有勇有謀,但是卻因為有些心高氣傲,逐漸耽誤了自己的統一大計。

又如劉邦和項羽也是兩個典型,論智謀,項羽的才能完全在劉邦之上,但是項羽最大的缺點就是因為優秀過於自傲。

這也應了莊子的那句話: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

能夠顛覆乙個人的原因不僅僅是他的缺點,反而是他的優點,因為太優秀,沒想到卻因優秀養成了自傲的習慣。

所以,最後項羽在烏江自刎,如果項羽將自己的姿態放低一點,能容忍一些,那麼結局可能會完全不同。

愚笨的人有他不擅長的地方,聰明的人有他所不足的地方,就好像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他擅長的功能一樣。

比如說鏡子是用來照人的,但是不能用它來煮飯,在古代,毛色純一的牛可以用來做宗廟祭祀,但是卻不能用它來求雨。

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要把別人看得太低。

人這一生,有許多因素是冥冥中注定,我們主導不了,也談不上改變的,但是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修正自己的品性,由自己有良好的品行所塑造的結局,一定會讓自身因此受益。

解釋一下,為什麼第六感會這麼強?

軟軟 我也是啊,就在今天晚上,我爸爸媽媽在姥姥家,這麼晚了還不回家,讓我我上廁所預感我爸爸可能在那邊跟別人打架,然後沒過多長時間,我媽媽說我爸爸在姥姥家跟別人打架,為什麼我得第六感這麼強 Gerry Cai 人的第六感覺是相當神奇的。因為人自己感覺不到或感覺不太明顯。但它會時時提醒你。很多次,我就有...

哪位學機械的大佬能幫我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能這麼標註(打了紅色的叉的地方)?

侯弘基 本來是老問題不想回答的。但是我看了一圈下來,並沒有發現簡單易懂的答案。本人作為乙個萌新,來提供乙個萌新友好的答案吧。我先畫個示意圖 如圖 主要的問題是,紅叉那樣標註,我怎麼知道你的意思是A還是B?還是都不是?還是都是?考慮工藝是另乙個問題,不再贅述。如屮也所說,薛丁格的基準,要不得,要不得。...

誰能以生物或者心理的方面解釋一下,為什麼自殘會有快感?

自殘並非尋死,而是一種求生。自殘是為了活下去。人求生的慾望的體現。人都盡力的想活下去。可能是一種攻擊性的釋放,必須攻擊包括自己在內的某種東西,但又不願意傷害任何東西,連摔乙個杯子都做不到,只能攻擊自己。可以讓自己興奮有一種刺激快感思維會活躍就像一種大腦的應急機制吧會讓你更活躍地解決當下的問題 不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