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讓我們清醒還是迷茫?

時間 2021-05-09 19:10:37

1樓:

說不好。有人研究哲學瘋了比如我最想疼愛的說上帝已死的尼采;有人研究哲學變得更勇敢了,比如我也很愛並且曾經救過我的叔本華;有人研究哲學最後成為了日常習慣,比如還看不太懂的康德;有人研究哲學研究的不太出色,卻也不知道為何出名的黑格爾(比如他的美學我覺得他完全是一派胡言);有人研究的可能更多是厚黑學卻稱自己是在研究一門新的哲學,比如Max.....哈哈哈哈哈

2樓:hhh

看怎麼下操作性定義了。

如果你把實事求是、主動接受生活作為「清醒」,那學哲學的很長一段時間你都會是「迷茫」的。

但如果你把了解事物背後的關係和事物存在的意義作為「清醒」,那學哲學雖然並不是「清醒」的唯一道路,但卻是到達一定程度後不得不走的路。

3樓:

入門哲學後,別人覺得你是迷茫的,你覺得自己是清醒的。

還是多說幾句。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學的馬哲概論都不是傳統形上學(許多哲學文字中的形上學往往就是哲學)。馬哲在我看來更多是一種社會分析和社會批判的方法,它之所以變成如今這種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框架,是恩格斯和蘇聯馬克思主義者的功勞。

國內馬哲教材的體系搭建則要歸功於艾思奇先生--------他留學蘇聯,所以也繼承了蘇聯的框架。其實八十年代就早有學者(高畫質海等人)出了新的馬哲框架和體系,將馬克思富有生命力的實踐概念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和重點。但由於還不夠完善(不夠唯物),也就沒有被大規模推廣,大多數高中政治老師也對此不知情。

說到蘇菲的世界,我得提醒題主一句:這本書有濃重的懷疑主義和厭世傾向,將思考和好奇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就會導致厭世甚至對另乙個世界的嚮往,缺少生命激情。如果題主感受到了這一點,請讀讀尼采《偶像的黃昏》;如果沒有,先不要讀尼采。

4樓:

我覺得有乙個基本的哲學觀需要樹立一下

在學習哲學/進行哲學思考的時候,要避免一種尋找「正確」的線性思維,哲學大家的思想能夠流傳在於他們言之有物,給人啟發,而不是他們像布道一般揭示了某個絕對真理,我們擁有的其實是各種各樣的「說法」,羅蒂說哲學只是一種文化現象,我是很贊同的

哲學應該是讓人越來越清醒的,學習哲學帶來的理論思維的訓練在各種領域都是有裨益的,對一些玄乎的問題,有的可以多角度解答,也有的會被自然消解,從而達到乙個更清醒的狀態

在不耽誤學習的情況下,可以看看《萬物的追問》《哲學是什麼》《大問題》等導論性質的書籍,不要直接去看各種經典哲學史,它們的受眾是專業學生而不是業餘未入門愛好者

政治書這一套東西,盡量背能保證考試就可以了,不要太較真,因為較真了也沒用

猹拉圖斯特拉:哲學專業介紹

5樓:沙塵暴

我也是高中看的蘇菲的世界,在這之後看的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而使我看蘇菲的世界的緣由並不是高中政治書,要比政治書還要前一些。

當時我在想,人為什麼活著?人活了幾十年,然後就死去,在這期間總該有什麼意義吧,我想了乙個月,最後我認為人活著是為了幸福。

我把這句話和別人說的時候他們都很不解,認為這沒什麼好想的,這都理所當然,而僅僅是我為此感到驚訝。從這裡開始,一系列的問題就都開始了。

一切哲學的根基都是從懷疑和驚訝開始的。

當人自己不在習慣於別人告訴他的知識而開始自己尋找的時候,問題就會產生,從乙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越來越多,在迷茫的同時懷疑和驚奇會讓你孜孜不倦的向前探索。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最終都會踏上哲學的道路,區別只在於人們多久會明白過來,也許是踏入社會前,也許是親人死後,也許是在自己去世前。

而馬哲,馬克思的出發點是全人類幸福

6樓:

我曾經思考過這樣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問為什麼?

我得到的答案是,人本身就在尋求一切的答案。也許我們面對的本就是一片混沌,只是我們在規律化一切,尋求乙個所謂的答案罷了。

念頭一轉,為什麼我會問為什麼我們會問為什麼?

直到後來,才覺察到,我的本性,就是如此,不斷思考。

哲學其本意是什麼?無他,愛智慧型罷了,就是思考(動詞,並非名詞)。

所以,哲學到底是讓我們清醒,還是迷茫?我也不知道,或許本就不該在乎這個,我們只是成為了自身罷了。循著自己的本性,去思考,而不在乎它到底將自己引向何方。

7樓:雲悠水澈

我也有類似的經驗,然後投入哲學(愛好)很多年。到目前為止,我還是不知到世界從哪來,死後是否有靈魂,規則一定是對的嗎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也沒有看到百年內這些問題有絕對答案的可能。你想想,文明已有2023年,這些一直是核心的問題,至今沒有絕對的答案!

但是,哈,但是。雖然沒有絕對的答案,我從哲學、宗教、科學.... 的學習中(這三種給我啟示比較多),大概得知了一些:

從古至今人們對這些問題大概有哪些重要的回答,是怎樣解答的,解答的依據是什麼樣的..... 雖然沒有完美、絕對的答案,但也給出了很多的啟示和感動,有些非常美,可以作為自己人生的指導之一。

所以,哲學、科學.... 即使你更清醒,也使你更迷茫,你看清、走上了乙個山坡,卻發現後面有更多未知的草原。但這是值得的,人並不靠絕對的、完全的真理而生活。

就像旅遊,這種用心靈的真正的旅遊,見得多了,你就能感受到更多、更深的美醜,甚至驚心動魄。(現代哲學,也正在反思這種邏輯的問題,試圖找出更好的光明,或黑暗)

人不是傳說中全能的、開天闢地的神,他憑藉什麼能確定性地、完全知道世界從何而來....問題呢?人的感覺、智慧型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嗎?至少目前還遠遠不及。

所有的解答都是前人的測度,而非絕對的真理。個人來說,不但要依靠這些智慧型的測度,也要依靠自己心靈的選擇,稱之為信仰。

系統學習哲學有好處,建議重點放在古希臘、西方這條線上,這條線上少專權,多探索,才是真正的智慧型之路。

8樓:月色如水

你的感覺沒錯。zz有些地方,其實就是故意歪曲其理解,從而達到推崇的目的。

至於真理,沒有的。

意識形態需要真理,但哲學不需要。

因為:有了真理,就不需要再找了,只剩下改造。

而哲學,更傾向於反思,反思一切,懷疑一切。

迷茫也罷,清醒也好,誰知道呢?

正如笛卡爾所說:

我只能確信,懷疑本身這件事是確定無疑的。

9樓:

對真正學的精通的人來說,對於精神境界方面都會是乙個很大的提公升,對於大部分學的馬馬虎虎的人來說就很迷茫了,主要是未來規劃的迷茫

10樓:湖南嶽陽王工

哲學分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人文哲學。比如我研究的哲學物理就是自然科學哲學,而那些稱為哲學大師研究的基本上是社會人文哲學,哲學是乙個需要沉澱的科學。我在你那個年齡學習了哲學三門基本知識歸納法、演繹法,邏輯學。

然後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實踐,數十年後我才開始用哲學的方法解析物理學。社會人文哲學大師也是一樣的經歷,除非這些人在短期內經歷重大事件或自身經歷包括親情,愛情、友情方面的重大事件對社會人文方面有些感悟。至於你說的這個世界從何而來,哲學大師也解釋不清楚,所以人們寄望於玄學,投身於宗教自己麻痺自己。

哲學使人迷茫的原因是你沒有沉澱確去相信哲學大師的話,哲學使人清醒是因為你學了哲學的三門基礎知識。

11樓:lxx的lxx

如何能判斷自己清醒或迷茫?是取決於你在當下環境中的自我滿足感。哲學不能說讓你清醒或迷茫,但是它作為世間最本質的規律可以讓你判斷和做出選擇。

12樓:凱qi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的觀點很不錯,人的精神要經歷從駱駝到狼,最後到嬰兒的過程。哲學給你的感悟,永遠是在你已經經歷的事情上給你感悟,不會憑空產生。哲學短期內會讓你迷惘,負重前行,然而,當你在經歷一些事後,擁有了自由的精神,那麼你會輕鬆許多,像狼一樣可以自由馳騁,在此過程中,你會找到人生最純樸的真諦,像乙個嬰兒一樣,變得質樸!

13樓:一塵

最終的最終是清醒

不過過程中確實可能會迷茫,迷茫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學習的內容碎片化,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整合,就會越學越混亂;

二是不同的哲學家是在不同文化下長大的,攜帶著當地的文化屬性和地域特性,以及語言體系,這是需要突破的。只有不著文字相,才能突破;

三是哲學探尋的是有深度的,不同時期不同深度,沒有學透之前,會把不同深度的內容混為一談,理不清。

但,就我個人而已,這是個過程,都會突破的。一旦突破,就不在迷。

突破的很重要的關鍵點是邏輯思維能力和梳理的能力。

14樓:

首先要明確一點:

萬物都有好壞的一面,學問也是如此

哲學既可以讓你習得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對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又可以扭曲你原有的世界觀,使你走火入魔(比如踏入虛無主義的泥潭)。

可以說,哲學確實是一門有危險的科目。而取決於自己變得清晰還是迷茫的終究是你自己。

如果你想學習哲學而不被它威脅到,這裡有個建議:永遠不要停止你的理性思考。

15樓:公尺楠

關於你的每一位哲學家都有自己的觀點,到底誰是對的?

可以說沒有絕對對的。但是如果你要繼續問,沒有對的我學啥呢?你不是學結論,你是學思考過程。

就像小朋友玩積木。最終的目的不在於堆出來的城堡而在於堆城堡的技術。學會了思考才是目的。

關於哲學到底是讓你迷茫還是清醒的這個問題。

有很多沒思考過的人都自己覺得自己可清醒呢,但是那是真的清醒麼?我看未必。大部分人都是未經思考的『不迷茫』,然後經歷思考的迷茫,慢慢的過度到真清醒!

而這清醒和迷茫之間是要走很多個來回的。

入門的書可以看看《哲學家都做了些什麼》

16樓:羅馬最慘的火車

哲學其實就是乙個思考的過程,迷茫是此岸,清醒是彼岸,但彼岸不可及,全部意義建立在思考的過程中,或許這個過程,也可以稱為清醒。

17樓:唐慈悲

作為乙個哲學系準研究生,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所有人,對生命都迷茫。有的人通過哲學來尋找方向,有的人通過宗教信仰,有的人通過科學。不管哪樣,其目的都是去尋求世界的真善美。

給人類存在尋找乙個安身立命之本,使生活值得過。

不去尋找的人自以為清醒,卻是一種未覺醒的蒙昧狀態。放棄尋找,也就浪費了生命。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

柏拉圖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現代西方哲學之父克爾凱郭爾在20歲的日記裡寫道:「我真正缺乏的是心裡清楚地知道我想要幹什麼。」

哲學使人智慧型且痛苦。

18樓:「已登出」

個人之見,粗糙地說,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事物的發展要經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個階段,題主一開始對哲學各派的一些觀點感到興趣,這是第一階段,深入閱讀之後感到困惑,這是題主現在的感受也是第二階段,我相信若題主繼續擇一領域深究下去,那麼便會是柳暗花明。

至於zz書上,和中國的政治制度有關,當然zz書上肯定要說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啦。

不過希望題主明白的就是,其實哲學沒有哪一派是對的哪一派是錯的。只是大家都站在各自的領域看事物罷了。假如我們拋棄「我」的角度,而站在道的角度看問題,那麼你會發現其實各家觀點都指向道,都歸於乙個道。

讓我們生活艱難的是剛需還是慾望?

安逸生 慾望,如果是剛需就不會有人有閒情來問這個問題了。剛需是達不到就活不下去才能稱之為剛需,都活不下去了生活怎麼會艱難呢。只有活著的人才能感覺到艱難。當然慾望並不是貶義詞,沒有慾望的人我們通常稱為聖人。我們都是凡人,想要生活不艱難就調整自己的慾望嘛,慾望比較容易達到生活就美好,慾望難達到生活就艱難...

是我太挑剔太作了,還是他的幼稚讓我們走分開了?女孩子有時候作了任性了真的沒有道理可講嗎?

kaka2008 沒有公主命就別搞公主病。你肯定是錯的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他不幼稚 但也不見得再喜歡你了。也許你長的漂亮身邊一堆舔狗 但他對你,卻只剩下又驕傲又不愛的感覺。舉個直白點的例子可能你更容易懂。乙個一年級的小學生路上撿到乙個i11手機。小夥伴們看到了都說哇你家真有錢什麼什麼的。其實這小男...

迷茫到底對我們有益還是有害呢?

劉水清 有很多問題需要理性思辨。伽利略的 關於托勒密與哥白尼兩大世界的對話 和柏拉圖的 理想國 都是用對話的形式去行文,充分體現了理論理性思辨。埃及文明,巴比倫人的文明,印度文明都缺乏這個!阿拉伯數學也是缺乏這個,只有古希臘人才真正做到了這個。其實,在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歐洲人也沒有重視這個。奇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