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一些書法評論,說書品既人品,我理解不透,事實如此嗎?

時間 2021-05-08 05:25:55

1樓:黃鋒

這種說法沒道理,可歸為玄學一類。

不說書品,日常生活中最被推崇的是「酒品即人品」。我自己就很愛喝酒,白酒一斤左右,酒桌上見的人多了,酒品和人品有什麼關係?

有的人像蕭峰那樣大碗喝酒,來者不拒,先乾為敬,從不養魚,從不計較杯滿杯淺,算是酒品好了吧?其實他背地裡和慕容復差不多。

董其昌的字在當朝數百年間可以排進前三,是當之無愧的大家,可壞事真沒少幹。

2樓:有酒且高歌

沒有必然聯絡。古代重視的是人品。

字不好,可能會被說心不正,可人足夠好,也就沒啥了。

但如果人不好,就得全面否定了。可以推崇壞人的書法嗎?會不會把學的人也帶壞?

所以那些傳說中書法好的奸臣,也沒什麼著名作品傳世,也不會在書法史上留名,頂多有幾則逸事,但態度是不一樣的。

舉例的話。古代比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手稿。以我來看,是真不覺得好。但因為他是名人,是個好人。所以還是很多人吹。

現代的話,舉個康生吧。傳說是書法造詣很高,但因為那啥吧,所以只是有個傳說,作品不怎麼見得到,也不太可能出字帖。

高不高也不重要,反正好的人多了去了,不差他乙個,以我看,怎麼也高不過沈尹默他們去。

3樓:石斛

筆跡會反映出人的性格,包括與他人的關係處理模式等等,所以說書品即人品。至於書寫所用的方法、基本功水平等等則與性格這些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因此書品即人品說的不是書寫水平(書寫水平可以按照正確的方法練習得到提高)高低,而是作品反映出來的書寫者的性格、自他關係處理模式等等的高下與否。因此:

人品高、書寫水平高

人品高、書寫水平低

人品低、書寫水平高

人品低、書寫水平低

四種型別在推理上都有存在的可能,而且(注意而且兩字)人品高低和書寫水平高低不衝突。

您在問題上所說的「字的好壞」中的「好壞」,要明確所指物件,是書法作品反映出來的書寫者內心狀態好壞還是書寫者的書寫水平好壞。顯然書品即人品這個論點中所說的書品,在正確的推理中應該是指書法作品反映出來的書寫者內心狀態,而不是書寫者的書寫水平。

如果您實在覺得不好理解,那把手執毛筆寫一幅書法作品換成手握方向盤開車就容易理解了——人品的高下與駕駛水平高低之間,不存在一方決定另一方的情況,但開車風格也能體現駕駛者的性格,比如平時性格、做事都小心翼翼的人,開車時不用別人囑咐,往往也小心翼翼,寧等90秒大紅燈也不搶行。而性格、心態好與不好,並不能決定駕駛水平。駕品即人品,從合理推理中來說,也是指駕駛中體現出來的心態性格等等而不是駕駛技術。

因此,對書法作品水平的判斷,需要把書寫者心態性格、書寫水平、審美型別、不變法則、可變數量等等一系列的許多問題在思想認識上劃分得清清楚楚,逐一而論,最後再概括總結,才好準確全面。

4樓:張小克談字畫

書品即人品,這是中國文人的價值取向,是文人的一種追求,只能說古代的大部分書畫家會在作人方法嚴格要求自己。但要書法好壞與人品有直接關係,卻是沒有的。

5樓:一杯茯茶

也有,也沒有。

這個分人。

比方說小孩,沒有受到書法訓練的,那他寫出來的一筆一劃,大概都能反映出他的內心。而乙個受到書法訓練的人,訓練越久,就越是原離自己的本心。他寫的字更加符合「書法」的要求,而不是他自己的感受。

當然也有純粹的人,心思單一,其心性情操,都能反映到其人品上。

比如顏真卿,其人和其字一樣,端莊渾厚,大氣凜然。

至於書法了得,人品崩塌的,一樣也有不少。

說的有點亂。我的意思是,說字如其人,得分人來看。

6樓:大鬆

以人品論書品的路數大約是從宋代開始的。

宋代因黨派之爭引發了「君子小人」之辯,所以也就導致了做君子還是做小人這一問題成為了社會的焦點所在。至宋神宗時候,又有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和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黨派之爭日趨激烈,以至互相攻訐,「君子小人」之辯也就成了爭鬥各方的口實。宋代書法理論中重視人格問題的現象便與此有關。

「君子小人」之辯的核心仍然是儒家傳統思想,自儒家思想誕生之日起,便會有君子與小人的區分,這也就是人格或者叫人品的劃分。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籠罩下而發展的,必然逃不出被儒家思想所支配的命運,這也就直接的牽扯到了以書品論人品,或著以人品論書品的問題。在宋代之前也有一些以儒家角度來關照書法的情況,比如漢代的趙壹《非草書》,李世民《王羲之傳論》,孫過庭《書譜》等都是站在儒家角度來品評書法,大都主要談論書法風格問題,未涉及書寫者的人品問題,直到宋代才有了所謂的以人品論書品或以書品論人品的觀點。

再至後來,理學出現,在「存天理,滅人欲」的指導思想下,以人品論書品的觀點更加直接。比如朱熹評價黃庭堅說:「但自家既是寫得如此好,何不教他方正?

須要得恁欹斜則甚?又他也非不知端楷為是,但自如此寫,亦非不知做人誠實端愨為是,但自要恁地放縱。」這裡他認為黃庭堅的書法之所以不符合標準,並不是才能的問題,而是思想不端正、一味放任自己的結果。

朱熹還說王安石的字跡潦草,感覺時刻都在忙碌,實則是由涵養不夠所導致的。韓琦雖然給親戚晚輩寫信,都是端嚴謹重,絕無潦草,顯示其內心安靜祥密、雍容和豫,這種內在修養正是朱熹所倡導的持敬、克已之道。蘇軾曾稱美王安石書作「得無法之法」,可見其符合蘇軾的藝術旨趣,以其有新意,不落窠白。

朱熹等人由王安石字的草率想到其人不可為世範,他的關注點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格修養,並強調「書札細事」也關乎「人之德性」。朱熹批評蘇軾、黃庭堅、公尺芾的書法及其價值取向,根本在於儒者人格理想與文人生命情調之間存在對立。朱熹心目中的書法內涵不是書法家的個性、才情,也不是自然物象,而是儒者的人格品行之顯現。

宋代之後程朱理學成為了元明清三朝的政治指導思想,書法方面以人品論書品的觀念就越來越深入人心。

直到清代中後期碑學的興起,才破壞了幾千年來對於向經典取法的書法學習思路,尤其是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所論及的觀點。簡單來說,就是將六朝的不知名書寫者的石刻作品作為取法物件來學習,這些作者可能是不識字的刻石工,也有可能是殺人縱火的惡徒,這些人的文化涵養遠遠不如宋代人所標榜的文人,或著儒者。這也就無法談及人品的問題。

清代碑學取法六朝碑版,他們只看到這件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直觀風貌,而不去關注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容,說明此時書家更注重書法藝術形態的表達。這也就脫離的以人品論書品的視野了。

我認為,不管是透過書法作品去看作者人品,還是只關注作品的美,都是可以的。但我比較傾向於後者,因為單從藝術手法上來看,蔡京的字比朱熹的字要好,我可以只關注藝術表達,而無關人品好壞,這也才可以汲取更多的藝術元素,來為自己的作品服務。當然,我的角度是以後要成為乙個藝術家。

成為藝術家必然要廣取法,莫論作者人品好壞。

(朱熹明面上在批評蘇東坡和黃庭堅等人,實際上自己背地裡還偷摸著學著蘇軾的書法 )

北宋蔡京行書《跋趙佶雪江歸棹圖卷》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 紙本,手捲 31.5×275.5厘公尺。

(圖源網路;內容主要參考甘中流先生的《中國書法批評史》)

請教一些書法學習的疑惑?

六橋煙雨 懸臂練字,不僅僅是為了寫大字時有個相應的 較大的活動範圍。同時也是為了練出提得住筆的那股子勁。不過,寫較小的字的作品,不一定要懸臂,但是通過懸臂練字獲得的那股子提得住的勁,在寫較小的字的時候也是很有用的。要做到提按自如,那股子勁很重要。這裡講的 提 是指筆法中 提按 的 提 不是懸臂意思上...

請教一些書法方面的問題!

1 什麼毫的問題根本不重要,喜歡什麼用什麼。2 墊專門的氈子。3 寫多大字就用對應的筆,大字用大筆當然了。4 直接臨帖即可,應該注意的是筆法。懸肘等等,隨意即可。字想寫得大了,肘不懸也不行啊。5 都難練。還是建議從楷書練起,因為更能讓你注意到不足。6 結字就是結體,就是字的筆畫的長短大小位置等怎麼擺...

怎麼評價一些家長評論老師年輕沒經驗?

藝海拾貝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三者非並列,傳道為最上,受業次之,解惑最次。年輕教師專業不專 教書育人不是簡單學了師範就能教的 經歷不深,自己還沒發展全面就教別人,多數年輕老師只能對學生維持在受業解惑這個層面,有的可能連受業都達不到,更不可能談傳道了。隨著時間慢慢積累逐步提公升就好了 本人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