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手機相機模組佔了手機那麼大的部分能不能回歸以前乙個攝像頭的時代反而用乙個很大的底?

時間 2021-06-16 20:34:48

1樓:孔咕咕

首先你要知道鏡頭

鏡頭想要做的像場大,那麼焦距就要長一些,光圈就要小一些,這樣才能覆蓋大一些的感測器

但是焦距長一些,厚度就厚了,光圈要小那暗光效能就下降了所以還得把前組做大,提高最大通光直徑

這個時候鏡頭又大了起來

所以你看只要乙個硬標準——底子大,相機模組就小不了加上你如果需要超廣角怎麼辦?

如果需要長焦咋辦?

需要AR功能是不是還得有TOF

所以說啊

誰不想把零頭模組做小啊

在物理學的角度看,這不是無能為力麼

2樓:象拔蚌

都是手機廠商的炒作,自己有索尼200-600g白炮,出了看f1和拍舞台體育比賽用過幾次,而且600焦段基本不用,沒三腳架光線不足很難出片,買回來半年用了不到10次,老蛙的廣角除了拍建築和花海還有城市空境的時候用過,平常也很少用,個人來說感覺16-50就足以勝任普通人日常的所有需求,真的的攝影永遠靠的是鏡頭後面哪個頭,手機整這麼多完全沒有必要,而且素質也確實一般,為什的不能回歸從前只能說是廠商無法從新的方面吸引消費者所做的掙扎。

3樓:劉小華

不能,手機的鏡組是固定的,沒有辦法光學切換16-200mm,除非設計乙個可以直出1億畫素 16mm的鏡頭大概可以滿足要求

4樓:haha kim

你可以把任意一部指紋在前面的手機沾到卡片機上,再用一條資料線把兩者連起來,就得到了你想要的只有乙個鏡頭而且底特別大的裝置。

5樓:

小眾,市場需求不高

成本高,技術難度高

以前有三星GALAXY S4 Zoom ,摩托羅拉摩眼模組化鏡頭,

松下cm1,

諾基亞808,

很顯然已經沒有後續機型了。

多攝像頭成本更低,厚度可以更小,還有潛望式攝像頭也是未來智慧型手機發展的方向。

6樓:澹臺紫凝

看需求了

現在一般是這樣的吧

乙個大底

乙個微距

乙個變焦

乙個超廣角

乙個虛化(真湊數)

如果不用微距,不用超廣角不用10的光學變焦,乙個大底也完全可以但最重要的是,會被噴

別人都四五個甚至五六個,你就乙個,也賣3000,自然沒人買不懂手機的是多數,他們自然覺得攝像頭越多越好,這就是為什麼一眾雙攝(虛化)都是湊數。虛化完全可以演算法解決,但是加個攝像頭,人們一看,百元機都有倆,那肯定不錯

但如果3000都只有乙個,肯定被噴,參考魅族

7樓:Hiro

理論上不好實現

不光是平面體積問題,大畫底要對應更長的法蘭距,在相同平面積的條件下使用乙個鏡頭和乙個畫底會讓手機變得奇厚無比,如果在此基礎上需要高倍率的光學變焦就更可怕了,具體參考卡片機

所以並不可取,還是裝置功能專用會比較好,當然如果光場成像技術更加成熟和普及之後就單說了

8樓:青年晚報駐梵蒂岡記者

一方面,營銷方面效果可能不如多攝;另一方面,可能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大底不僅需要占用更多面積,對手機厚度要求也很高,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歡太厚重的手機吧。

而且,合理的運用多攝,也的確對手機拍照質量和體驗的提公升有積極作用。

9樓:星空下的向日葵

入瞳大,焦距短,FNo會超過極限,我記得是0.5。即入瞳是焦距的2倍大。

通過光學像差理論是可以證明,超過這個極限,是不可能獲得較高的像質的。而且就算沒有超過該極限,越接近它,設計和製造難度會急劇上公升而變得不可行。

簡而言之,長一堆複眼,比起長一顆大眼睛,是更符合手機的輕薄化+大通光+變焦需求的。

10樓:YINGCHI.Joey

你這個讓我想到了運維過程中水平擴充套件和垂直擴充套件的問題....

以及三個臭皮匠和乙個諸葛亮的問題。別說三個臭皮匠,三百個也能給你找來,但是乙個諸葛亮是你想有就能有的嗎?

11樓:Odysseus

現在科技上去了,廠商和大部分消費者就開始作妖了唄,攝像頭差很多人就根本不考慮了,對我來說iphone6的攝像頭就夠用了,我也想要個單攝像頭不突出的超薄手機啊

12樓:奶熊奶熊奶

法蘭距和光學素質導致,手機現有的厚度,coms的大小已經到上限了。

不過我到是希望真的會出,帶卡口的手機,不用多,能接m43的鏡頭,就很爽了。

13樓:

索尼的黑卡,1寸底2000w畫素。

不用拿單反比,就這麼個小東西,單論拍照,不比那些p圖的ai演算法,沒乙個手機比得上的。

那麼有沒有可能給手機也整乙個這樣的模組?

你倒是好好看看除了鏡頭和感測器以外,索尼重點宣傳的其他晶元啊,給手機硬塞這麼一堆平時沒用就拍照用用的晶元,電池放哪?

做厚點,想想死掉的諾基亞808,松下,三星zoom,摩托羅拉模組化手機的哈蘇模組。

說白了就是沒必要,你真弄個大底進去,這些配套的跟不上還是一樣沒用。手機拍照只是乙個功能,還有一堆別的功能要權衡呢。

你買車只買發動機麼?

14樓:南湖

我壓根衛隊拍照功能就沒多大要求,處理器,運存,續航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現在可能就是遇到技術瓶頸了吧才在拍照上搞些花裡胡哨的東西

15樓:普羅公尺修斯

單反表示,你已經乾掉我三弟卡片機、威脅我二弟微單了,現在還想威脅我用鏡頭更換割韭菜的樂趣?不行,發起反手機過分相機化聯盟,號召大家不給你們供貨了!

16樓:Teahenn Yutian

我們來看一下一英吋CMOS民用裡面的體積極限Rx0再來看一下它的厚度

30mm

把電池,螢幕的體積全都勻出去,厚度能有多薄呢?我不敢說。我只知道厚度超過15mm的手機大部分人已經開罵了,摺疊屏不算,還要減半。

17樓:木頭

最主要問題在鏡頭上,我覺得可以用乙個疊套變焦鏡頭代替,解決厚度問題,直徑就是現在多攝像頭所占用最大尺度。開啟相機鏡頭伸出,關閉相機鏡頭縮回去。就像卡片機那樣,問題全解決。

再不行就液態鏡頭

18樓:明斯克的歷史發明者

說實話,我對於手機攝像頭的要求只是能讓我掃開共享單車用用支付寶就行,前攝不存在也無所謂,異形螢幕GCK,能玩遊戲能存東西就行。可惜這種手機沒噱頭,廠家不愛做。

19樓:batsing

在天河城百貨鋪的體驗:

小公尺cc9p主攝實用畫素是2700w(1億模式畫質與其一樣),主攝直接放大和其機身長焦的畫質基本相當;

華為Mate30p,主攝比P30p有明顯畫質優質,但長焦拍出來不如主攝直接裁剪;

華為P30p,主攝一般,潛望式長焦確實有明顯畫質優勢,比主攝直接裁剪好很多,也比M30p主攝裁剪好一些;

這些手機主攝都是等效約27mm,手機超廣現在畫質都不甚理想;

所以,如果手機只有乙個大底定焦單攝,將會是這樣:

1、沒有超廣(16mm),雖然現在那些手機超廣也很差;

2、長焦只能到5x(135mm),畫素降到800萬左右,畫質與一般手機長焦畫質基本相當,比不上潛望式長焦;

3、沒有ToF加持的話,人像虛化很難做出好看的虛化,只能相當於3年前的手機水平(虛化錯位、過渡不自然等);

手機做餅乾光學變焦,三個月鏡頭全進灰。。。

20樓:打不過奧特曼

技術上當然可以但很多多攝的功能就要捨棄一顆超大底的sensor 成本不見得比普通雙攝便宜多少但最後功能會缺失很多例如人像光變等等現在多攝又多了超廣角微距等模式都是單攝無法支撐的所以廠家不會這麼做想這麼做的除非做個超大鏡頭超大模組形態參考微單那種才會一點意義不然沒有絲毫競爭力

21樓:

十五年前2023年的索尼T7做到了9.8mm(14.8mm)1/2.

4英吋,等效焦距38-114mm,F3.5-F4.4八年前,2023年,索尼TX55做到了13.

2mm(包含鏡頭蓋)1/2.33英吋,等效27-130mm,F3.5-4.8

22樓:

最關鍵的限制因素,最高贊已經說了:光學透鏡需要一定的厚度。所以,在現有手機形態上,確實幾乎不可能做得到。

但是換乙個思路,如果放棄手機的超薄形態,也是完全可能放的下的。例如說我以前用過索尼的T系列卡片機,厚度也就20mm左右。而且它還是帶了個滑蓋的,省掉的話,我估計15mm以內能搞定。

現在在用的TG系列三防機,看著不薄,但是它的鏡頭是內凹的,從鏡頭算的話,我估計也是1xmm的厚度。

23樓:pansz

鏡頭伸縮,就是為了能夠具有更大的對焦距離(鏡片與感測器之間的距離,也就是所謂的像距)。

有關焦距,物距,像距三者的關係,請諮詢你的中學物理老師。

——現在攝影界的所謂等效焦距,是根據視角,感測器大小,實際焦距來計算出來的,感測器尺寸越大,獲得同樣等效焦距所需要的實際焦距就越大,大底意味著實際焦距大,也就意味著像距更大,對焦距離更大,需要的手機厚度更大

為了實現這一點,在保證機身厚度不爆表的前提下,只有把鏡頭用機械結構伸出去,才能獲得足夠大的對焦距離。

手機之所以要使用多攝像頭,因為最大像距不能超過手機厚度,也就限制了對焦距離。所以需要使用不同的攝像頭配備不同的感測器尺寸來實現不同的等效視角。

因此,除非把手機的後攝做成乙個伸縮式鏡頭,否則不能實現單一的大底,而伸縮式鏡頭本身占用的機械空間同樣不可忽略。

24樓:

用傳統的光學技術比較難實現,但是最近幾年超材料和計算光學的發展讓你的想法有了實現的可能。

在實驗室裡,得益於超材料和計算光學的結合,五年之內也許就能實現公釐級厚度的相機模組。

而VR和AR對輕薄的需求,也許十年內基於超材料的透鏡就可能在消費級頭顯中得到應用。

25樓:夢羽靈泉

歷史上,有通訊功能的手機上最大的底的前三

松下CM1,1吋

諾基亞808 1/1.2吋

小公尺cc9pro 1/1.3吋

小嗎?小怎麼了,小就不能滿足你了嗎?

其實現在的手機整合度更高,可以做到背面空間塞進相對來說,只是相對來說更厚的元器件,但,隨著底片的增大, 實際孔徑的增大,厚度提高總是難免的,所以其實手機大底最大的問題不是效能和ISP,而是厚度

厚度在前智慧型手機時代並不致命,我們還記得的當年第乙個拍照機皇小鋼炮K750,以兩厘公尺的厚度容納了200w畫素的自動對焦攝像頭,但這個的前提是它的寬度沒有超過5cm,仍然保持了抓握的舒適

而上文提到的大底機皇cm1長這樣

好在只是定焦

而諾基亞808和它的高階影像旗艦夥伴機型長這樣

N8\808\1020

你再看看現在的這些平板智慧型手機,6寸都算小屏,哪個手機厚度超過15mm後你能遭得住?

所以多攝像頭不同焦段其實是個折中的方案,即使如此,已經比諾基亞1020底大的小公尺cc9pro,長這樣

還要啥自行車

26樓:全黑色亞達

13年4100萬畫素的諾基亞1020

反正我覺得死因不只是因為wp8系統

作為乙個外行來看

電子器件的發展已經遠超過光學器件的發展了所以說用電子部件彌補光學系統的不足就是乙個顯而易見的選項

畢竟大部分人需要的是能拍照的手機

不是帶安卓的單反

攝像效能的微弱優勢在諸如價效比重量厚度這些資料面前不值一提

未來光學玻璃鏡片會在手機相機模組中出現嗎?

OverDrive Chris Kung 可能性不大 1.成本,光學玻璃比光學樹脂成本要高得多 2.樹脂光學效能已經接近光學玻璃,在不需要十幾片片鏡片組合的手機鏡頭上,使用光學玻璃不會有明顯的畫質提公升 3.手機提公升cmos的工藝和面積還有軟體演算法在畫質收益上遠比採用光學玻璃鏡頭來的大,成本收益...

在如今手機相機水平飛漲的年代入門單反或者微單還有買的必要嗎?

伊瓜瓜 手機的相機雖然進步很大,但是和單反微單還是有本質上的差距,手機攝像呈現出來的效果更多是軟體上的優化和後期合成的結果,單反和微單在硬體上秒殺手機 xyt223 攝影小白一枚,入手相機時間不長,想就這點經驗談談我的感想 我覺得手機攝影和相機攝影感覺還是很不一樣的。首先從畫質上講,在光線充足的情況...

如今的手機攝像是否超越十年前主流相機?

定義一下主流相機的話,我仔細想了想,想打贏是可以的。十年前,松下剛剛推出了第一台可換鏡頭無反相機gx1,佳能發布了一代神機5d2,當時可換鏡市場雖然廝殺仍是火熱,但是說實話根本不是主流。當時索尼的潛望式三倍變焦卡片機非常常見,高階品類如T700是1 2.3英吋的底再加四倍變焦,不過等效焦距最廣也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