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畫質旗艦相機配廉價狗頭對畫質損傷有多嚴重

時間 2021-05-31 00:35:46

1樓:Ashen Zhu

給畫質旗艦相機配廉價狗頭,對畫質損傷有多嚴重?

狗頭,再怎麼狗,不要全開,收到f/8,又不是不能用(手動狗頭)。

還是能拍出來東西的呀。

如果還不行,那麼推到f/11唄。

比如這種操作:

Leica M9 + Canon EF-S 18-55mm (2023年)

這樣做應該只有感測器的色彩科學~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有乙個情況例外,現代微單配對稱式超廣角。

一般是較厚的感測器保護玻璃遇上了斜射的光線。這樣會導致額外的像散、畸變、彗差、色差和炫光(比如Sony A7第一代無鍍膜的2mm厚保護鏡導致的綠帽子)。

看乙個好玩的例子,Lomography的Holga(60mm f/8),配備Phase One P25+。

(by Mike Martens)

通過改裝Holga閃光燈觸發裝置,來觸發後背工作

Phase One P25+ and Holga 60/8

顏色~還是後背的顏色,但是塑料玩具鏡頭的問題頗多,低保真髮色,失光的邊緣,濃烈的暗角,四周的模糊。解析力和當前的鏡頭比起來~也是差得夠遠。

所以,這叫做Lo-Fi,也叫做「低保真」。

那麼問題來了,哪些因素會影響你所關心的畫質呢?

那就是:場曲~色差~暗角~像散~畸變~光譜透射率。

只聽別人說這個鏡頭那個鏡頭喂不飽r4,但是評價這個的標準怎麼看?

誰說的,你問誰去。

100%~400%看解析力,這個情況只有全解析度輸出看細節的時候,比較有用。

我個人的體驗就是,場曲的影響會更大,原來f/5.6即可滿足的全畫面均勻,在更高解析力的感測器上會發現中心和邊緣有差別。

以下這張,可以看出球差導致的問題:

Canon M10 + Opton Sonnar 50/1.5 at f/4

然後比較明顯的,是色差。

十幾年前標記為APO的鏡頭,說不定拍金屬高反差的時候,能看到一些綠色或者洋紅?(不是在說Sigma)

就比如我看這鏡頭銳度夠不夠,應該放大多少倍,怎麼看?

你缺少乙個標桿鏡頭。

找乙個工業放大頭,上皮腔的幹活,比如Linos 60/4這樣的。

示意圖然後同樣的內容,兩個鏡頭AB對比,就清楚了。以上

2樓:此圓

銳度是一眼可見的,解析度理論上你不掏出2023年的鏡頭基本問題不大。畫質這個東西還是要錢包來說話。有錢就上最新GM頭,差點錢就買新出的副廠頭比如適馬騰龍

3樓:芸薈

結論:前期的話,鏡頭是畫質的重要影響因素。

PS:在同等相機,同等攝影技術,同等後期的情況下。

可以看看MTF圖,中國產的鏡頭很多喂不跑3500萬以上的畫素的。

但是平常用,其實2000萬以上都行了。

芸薈:鏡頭庫&場景選擇合適的焦段鏡頭&鏡頭字母含義&分辨鏡頭好壞

4樓:昨天的雨

測試畫質一般用這種東西,不是簡單地「放大多少倍」就一句能說清的,有一套標準流程的。另外,建議去解讀一下MTF曲線,這樣你只要看到該鏡頭的MTF圖,就能大概知道這個鏡頭的素質有幾何,本乎也有介紹的,如「如何看懂MTF曲線圖」。

5樓:智慧型未來

銳度得拍室內棚拍版子才比較準。

可以去油管看Christopher Frost Photography這個人的測評,比較簡潔地看清鏡頭的素質。聽不懂英語跳到後面看銳度測試就行了。

他有些測評被搬運到B站,可以搜搜看。

看過很多測評,這個是最好的。廢話少,標準化流程。

為什麼膠片相機畫質這麼好也被淘汰,數位相機反而發展的很好?

SeaYu 如果外賣們又好吃又便宜又方便,你還會頓頓下廚做飯麼?特別是你又不怎麼會做飯的情況下。照材這事也一樣。從消費主體來講,民用級別的相機加膠卷,畫質並不好,趕不上當下的手機直接出片,各種成本又高,自然不想用了。 場工小王 數碼攝影發展到今天,可能你所說的畫質好是比較主觀還有相對的。可能有部分人...

相機用三塊感測器提公升畫質可行嗎?

攝像機有過不少,照相機也有過。1996年的美能達RD175就使用了3片CCD。https zh.wikipedia.org wiki 美能達RD 175 RD 175的機身基於 505si 在歐洲市場被稱作 Dynax 505si Super 在北美市場被稱作 Maxxum HTsi plus 開發...

同是2400多萬畫素的單鏡反光機,畫質差別有多大?

三分鐘過來 看你需求吧,拍建築星空之類的攝影選d610。d610全幅是好,但有些引數比不上d7200,是最入門的全幅。d7200是不錯的殘幅,算是以前尼康殘幅機裡排第二的,第一是d500。記錄用,或是隨便拍拍就選d7200。 ROW9907 樓主列出的這些相機的最大的共同點並不是24mp畫素,而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