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各位善知識,尊者的耐心解答,請問我這樣理解對嗎?

時間 2021-10-27 14:29:13

1樓:故事你真的在聽嗎

想的時候只標記想就行了,想想想,不要再延伸想象,然後想就滅了,自然回到四念處內觀,如果再延伸想象什麼是不是貪嗔痴,就不符合內觀方法,實際就是妄想,看聽都是這個道理,不要延伸。

馬雜湊四念處內觀方法,它是當今南傳佛教內觀傳統中歷史最悠久、傳承最穩固、影響最深廣的內觀傳統。它的禪修方法根植於巴利《念處經》,強調在行住坐臥中不間斷地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以培養正念正知的動能,它適合渴求熄滅自身煩惱的修行者,更適合當今強調入世利他的人間佛教。」

2樓:月天子

四念處觀,

一身念處,於身正知俱念精進。如何正知身,所謂此身是色聚,如諸聚末聚在一處,妄見有一實身行體相,求其體相,一性不可得,但緣塵聚,妄情不覺聚集之相,取為一想,依此一想轉,而謂我身動作,能動能轉,此中實不見一。由借理解身,起聚集眾微塵想,則一想相滅。

由一想滅,度於我想。

又觀此身俱老死性,不可愛樂,所謂此身死時相,死經過七日,乃至最後骨白散壞。由此想度此身莊嚴相想,此想成時,離此身愛著守護想。

又觀此身地水火風變異相,地大增故擁塞,風大故寒冷,火大增故熱澀,水大增故流浪。由此想成度於痛癢之情見。

此一類觀身,更觀受心法,最後合觀四處,於諸行中,觀觀芭蕉樹。諸行相空,唯假合現似有非真。

此中觀受,觀心,皆依根塵識義而轉。觀法,則以無常無我相而轉。

於受,如經說受如虛泡,根塵識觸緣受,起苦樂受。此中無有受者,所受苦樂虛妄不實。審察因緣起受,解無常義,度於樂想。

於心,根塵作意為緣起心識,或者無明行聚起心識,是無常,是苦,無我等。

於法,於非我行相如是了知,於我執行相應見謬失。

若說觀貪嗔心行,此一方面是修戒,如是警覺緣起貪嗔,而知過患,思維過患,了知貪所貪,嗔所嗔法虛妄不實,是知味。後依道思維出離貪嗔等。

經論所說很多,自己以後就會知道了。

3樓:司馬義

不要關注想出來的內容,(不管這個念頭或者想法,是真實發生過得還是自己幻想出來的)或在觀呼吸中,日常生活中(聽,看,摸,嘗,嗅到,也是這樣思考)應該關注想的時候心裡有貪念,還是嗔念

【不要關注想出來的內容】這一點,是否在打壓著心不去關注呢?如果是,那是不如法的。那麼該如何呢?我會在回答中慢慢道來,希望先能讓你知道個大概,然後你就知道該如何。

正在吸氣時,就體驗著自己正在吸氣;正在呼氣時,就體驗著自己正在呼氣。這就是觀呼吸的修法,沒有什麼複雜操作。體驗著,就是正知

如果沒有修觀呼吸,身體在呼吸,卻不知道當下時正在呼氣還是吸氣。

一直修習【體驗著】,它可以擴充套件,從呼吸的正知擴充套件到身體的行住臥坐、眼正在看時,就會正知眼在看;耳在聽時,就會正知耳在聽;身在觸時,就會正知身在觸;

要知道,【體驗著】時,是無需自己在腦海裡跟自己說【我正在】怎樣怎樣的。體驗到就是體驗到。不過切勿對體驗有所貪著。

觀呼吸一般上不會對體驗著吸氣呼氣有貪著。可是擴充套件到眼耳鼻舌身的體驗就不同了。體驗這種正知本身是正知與物件的相對關係,如果貪著就會兩者混在一起,那麼正知就會消失,念也忘失,心不得定。

如果能維持正知與物件的相對客觀的關係,就會知道對物件生起貪時,就知道這個有貪、有嗔時、知道有嗔。是無需揀選要注意貪或者嗔還是什麼的。都是如實知道有什麼,就有什麼而已。

還有應該知道心得狀態,是正在想,還是想要去想以及裡邊有沒有,貪,或者嗔或是苦 ,樂,不苦不樂(沒感覺)

當你已經確實體驗著就自然知道,沒有所謂應該不應該,或者裡邊有什麼、沒有什麼。而是體驗到苦時,知道有苦;體驗到樂時,知道有樂;正知有念到了乙個地步就會知道不苦不樂時是怎麼一回事。體驗到什麼引起這個苦或樂,就是知道什麼引起這個苦或樂;

為何佛陀教導觀呼吸?就是因為呼吸一直都在,只要去體驗就會有正知,無需去構造不如實的東西,臆想體驗。所以去體驗呼吸,就是如實的。

(知道了心此刻的狀態以後,只是保持知道,不要加以干涉,也干涉不了,就只是保持知道)僅此而已

那麼到了這一刻,就只是一種操作而已,就是體驗如實。沒有什麼該願景的,成就自然會出現。只是無明喜歡讓心對無願景、對前景無知去煽動起不安的思緒而已。

如果你能安分地已有念正知,不去為無願景可預知而不踏實、對前景無知而不安,超越這一道坎,往後該做什麼的、怎樣的,在相應部與雜阿含經裡都有明確啟示。很多事情也自然而然地知道。

(痴) 的概念我不太明白(痴)只是指不明四聖諦嗎

痴,簡單來說就是將不如實當作如實,或者障礙了看見如實,是無知。其實這個概念你沒有必要明白。因為它並非明白,然後謹記就可以破除。

它是修習如實觀時,比如說修習四念處時,體驗如實、正知如實、如實知見才會層層遞見地解除。所以現階段,概念上的明白是沒有用的。

正念正知久了,看到概念時,就知道如實不如實。例如乙個人以地契來聲稱這塊地是他的。你會看到這是一種愚痴。

這塊地在人設法律來說、以地契為憑貌似是他的。可是這塊地的崩塌、突然冒出一座山、長了一棵樹都不是他能主宰的。甚至戰亂、大災難發生,劫後餘生,很可能他的地契就不被承認了。

就好像一堆鈔票,整個社會為它而瘋狂,可是它到底都只是大家愚痴地相信及認可它的價值而已。為它瘋狂、為它而貪、傷害他人、傷害自己都是愚痴。

如實觀,到了乙個地步就會如實知見地是地、水是水、火是火、風是風,萬物都由四大而成。它由人設計成什麼,然後大夥相信它是什麼、帶來什麼價值都是愚痴。如實就是有因緣而造成的。

例如寒冷時,火可以取暖,它是如實的。而非設成什麼概念,大家愚痴相信它是什麼的,然後貪著或排斥的。

所以不如實知,自然會有苦的趣向。當正知那是不如實的、心在執取的,就知道有痴心已生起。

4樓:身與心的清淨道

總是懷疑自己的對錯,這是尚未培育信心、獲得智慧型時的陋習;已經通過學習法,持守戒行,供養、親近聖者獲得了信心,生起了自己的智慧型的初果聖者則不再懷有這樣的疑惑。

相反的,聖者常常發覺自己傾向於放逸、已經散漫得過久了,或者,他們只是覺察到心的正念、擇法、精進、喜悅、安樂、安定、平舍其中的乙個或多個覺支太弱,為了獲得好的覺受、生起有力的覺支,他們捨掉之前喜歡的、琢磨的、感到困頓的,轉向法、轉向解脫者、轉向解脫。

如果你尚未獲得最初的覺悟,培育信心,堅固戒行,供養、親近聖者,這些和四念處的修習是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

正念的生起是以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為基礎的。

下面是對四念處的修習的解答:

保持知道,不被裹挾,不被什麼觸及你的沒有覺知、沒有省察地推動。

那個急切的,身心有動盪、不自然的部分,就會在覺支的培育、念處的保持裡慢慢減弱,去到不存在。

通過正念的培育克服心的不快和動盪,這就是四念處的全部。

更具體的觀察、了知,應當透過長期地實行和學習這裡的教導去獲得明晰。心對於究竟法的正確知道並不容易,它不同於認知,需要漫長的禪修、覺知、了解各個特相。

到達對四念處的徹底清楚是極為困難的,那不應當作為一種追求。

請教各位善知識, 如何看待佛教的社會觀?

智慧型女神阿庫婭 能被稱為唯心主義算不錯了,維根斯坦還被稱為唯我主義呢。畢竟中特馬是孔孟之道的傳承,不管哪派大師都要批判一番,也只有量子力學他們沒法理解就不敢亂評價而已。 釋迦摩尼佛 很簡單,佛教的社會觀,那就是 能救乙個算乙個!1 佛教的人生觀 世尊認為,有情由於無明,常造作不善業,招致苦果。又因...

韭菜有個小小的問題請各位幫忙解答,在交易中所謂的悟道,何為悟道?

交易與內耗 所謂的悟道其實就是當下那一刻你認為那就是真理,過幾天後你會覺得這個之前認為的真理已經達不到真理級別了,因為人的記憶或感覺就像照相機一樣,是靜態的,比如當初第一眼見到這個人很有禮貌,你會一直認為他很有禮貌,其實他也有大部分時間是不禮貌的。 時間交易者 個人理解,悟道就是發現乙個方法,或一句...

星際爭霸2新手遇到的幾個問題,能請各位解答一下嗎

OBELISKemmm 1 這時候必須爆叉,不出叉被對面一波捅過來就是死2 萬能的shift 3 別問,問就是炮台rush 野vs 野vd,怎麼髒怎麼來4 別問,問就是家長會 空白KongbAI 1.認為對手有一波的意圖,vr開的不朽和追獵都可以用於打蟑螂,叉子用於打狗,哨兵立場可以隔開狗和毒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