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年的科研發現乙個怪現象 創新性越強的文章越難發表,而跟風之作和修修補補的文章容易發,你覺得呢?

時間 2021-09-14 08:11:45

1樓:

你真以為編輯和審稿人都是非常專業的嗎?

首先編輯,估計看你正文之前,已經八了一遍你的課題組,學校了,然後不可避免的先入為主...

然後審稿人,他大概率是看不懂你全部的文字的,只能看懂邏輯框架,和某些部分的測試表徵。沒有發現每次收到審稿人意見的時候,經常能發現某些部分他是一點問題都不會提的,可別覺得自己那裡真的無懈可擊

所以,如何讓編輯和審稿人看你的稿子時開開心心呢?

語言要通順易懂吧(易懂很重要,時不時加幾個高階詞彙裝X更佳)

漂亮,規整,耐看的圖,示意圖,流程圖,達到看圖說話的地步

邏輯要鮮明

符合大部分人的思維定勢,讓審稿人看到這個,聯想到後文,然後接著往下讀發現,嘿,跟我想的一樣,這個文章孺子可教,positive comment+1

那麼第4點,往往「真·創新性」強的文章可能與之相悖了,那很考驗審稿人的眼界和知識儲備

說完真·創新性,那接著潑點冷水

為啥現在nature或者很多大刊,禁止說for the first time這些詞彙?因為他們也明白編輯和審稿人有一定的侷限性,鬼知道你說的for the first time前面加了多少限定條件?

自詡創新的工作,以for the first time為理由的絕對佔據大多數

但是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思考一下,為啥別人不做?很有可能是倆原因

1.別人早就做了,但是效果不好,懶得發表

2.角度過於刁鑽,不屬於主流發展趨勢

所以要多搜尋文獻,甚至那些影印本

然後去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真·創新性

如果仍然覺得不錯,那恭喜你,找到乙個很好的課題

話說回來

跟風之作,縫縫補補,如果前作確實很優秀的話,為啥捨近求遠再去另闢蹊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前作背書,當然獲得認可的程度會容易一些

2樓:

我沒20年科研經驗,我做了6年科研,說說我這個領域吧。

介電模型的建立,需要從最基本的電磁學理論出發,加上後面很多數學知識的支撐。這一點已經pass絕大多數人了(最起碼95%的同領域的科研工作者)。

常見的介電模型:L-R方程,Rayleigh model, Bruggeman理論,Bottcher模型,MG理論等,目前多是考慮球形散射體嵌入背景材料(基質),顯然自然界物質不可能是標準的球體,因此計算介電常數時誤差會很大,都會進行半經驗或者經驗修正,不具有普適性。

總的來說目前模型的建立遇到了乙個瓶頸:很多物質是非線性,不均勻,各向異性的。

組成成分顆粒的大小、形狀以及分布形態的不同都會直接影響材料的介電常數。

而對於「物質顆粒的大小、形狀以及分布形態」的進行精準的數學刻畫是極難的,加上準確的微觀結構數學建模,並把以上二者同時與介質的介電性質聯絡起來,進而推出乙個能夠準確計算介質巨集觀介電常數和反映微觀介電特性的介電模型可以說極難。目前,還沒人能做的出來。

我覺得我這個方向理論性太強,需要很深的物理和數學功底。跟業內大牛,還有高引學者交流,他們都說:「這個領域需要乙個天才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我很平庸,所以我只能進行修修補補的工作。畢業混口飯吃罷了!

3樓:

首先要明確一點,這問題主要出現在中國,說白了現在寫文章就是帶著鐐銬跳舞。如果只在某些領域內造,是永遠跳不出創新這個圈子的。

因為在中國科研往往和晉公升掛鉤,而科研需要認可。有些創新的東西要麼是不敢認可,要麼是不懂認可,要麼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不受認可。我甚至有見過為了面子,不認可學生的創新能力。

(畢竟自己是老師)

無奈這種現象也是和學校好壞相關,越好的學校這種現象就會輕一點,尤其是遇到乙個比較善解人意、開發的老師,那麼你的創新能力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其次,現在的學生創新能力也確實在被打擊的情況下,即使是原本有也沒有了。而更大一部分是本身就沒什麼創新觀念的人群,畢竟以本科生教育為例,學校要求的是應用能力而不是研究能力。

4樓:

所以創新性極強的文章往往需要分成一系列的小故事來發,才能讓你的領域逐漸接受。如果你看到乙個人發出來一篇領先領域5年的文章,那那個人起碼領先了這個領域15年,才能將這個故事娓娓道來。

如果你自己感覺現在的工作領先了領域5年,那你就很難發出來,因為這種工作是最難解釋給reviewer和一眾人的,他們會覺得你的工作似有用似無用。你就要把這個故事分的更細,別人看來你就在灌水修修補補。

所以大牛能發創新性高的文章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5樓:天使節

何止20年....應該說近200年....

而且這不是怪現象,應該屬於正常現象。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反倒怪了,科學應該是嚴謹的,沒有錯啊~

6樓:ninghaoo

這並不是科研才獨有的現象。

本質就是步子跨的太大,根基沒有打牢靠就暢想太久遠的未來。

比如你在夏商朝研究皿煮,有人會理你麼?

「創新」不是唯一評價乙個工作的因素。通過創新,能為這個領域帶來什麼,也是很重要的。

「跟風」這個詞的褒貶很難評價。因為這個詞既代表"incremental",也代表人們對這個東西很感興趣。

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取決於乙個工作是否會被錄用,以及是否能有影響力。

而且,事實上搞科研的人們都挺聰明的,所謂「很創新「的文章我不認為每年能有幾篇。很多情況是讀文章讀的少罷了。

7樓:樂文

創新意味著打破現有觀念,或者是常規觀念,或者是慣性思維。我們試想一下和千年以前的人說現在的科學知識他們能輕易接受嗎?這並不是不公,而是真正地走在了前沿的道路上。

所以,問問自己孤獨嗎?孤獨就對了。

8樓:過客

大眾接受度有限,太超前的東西,超出他們的想象,所以沒法接受,還有就是每一樣新事物出現,多會引起已得利人群的壓制,所以創新難,傳新更難。

9樓:aogutu葛忠濤

西方因為文藝復興而思想自由,從而開創各種理論和學科。

在之後的發展中,科研的九成研究都是在對科學以前的觀測、資訊進行重新鑑定與科學化。

有賴於起初的歷史資料多,科研領域小,科研可以有足夠的研究物件,進而飛速的構建科研大廈。

到如今,可供科研重新鑑定的歷史資料已經匱乏了〔包括生活現象〕,而科研大廈已經足夠巨大,增加困難了,一來一去,就有了瓶頸。

這種情況,跟科研之前的社會類似。

人類從開始形上學的總結的時候,也是一開始有足夠空間和利好,最後陷入匱乏與矛盾頻發。

就是我們在科研時代,看古代各種經驗談的可笑漏洞一樣。

科研的規範操作理論,是人暫時總結出來的,可不是永恆真理。

古代的經驗談,最終陷入守舊的死胡同,新概念必須遵守舊成果,不然就撇棄、甚至政治攻擊。

現在的科研也是,最終陷入守舊的死胡同,新概念必須遵守舊成果,不然就撇棄、甚至政治攻擊。

這裡面既涉及科研難度,也涉及資源爭奪。

有的認真研究的新概念,會被攻擊為意圖造假,

有的明顯很假的新概念,反而可以掛名創新來吸引流量。

這裡面就是政治鬥爭了。

科研畢竟不是直接利益,搶奪現有利益才是最緊要的事。科研大廈足夠大,已經產出非常好了。搶不搶,眼前的事,加蓋不加蓋,吃力不討好的事。

看那些掛名科研人員的,張口閉口別人是民科,不屑於解剖科普,但熱衷於扣帽子搞擴大化。

進步必定是對舊有的推翻。

進步也必定是概率小的。

進步也必定會伴隨著大量虛假。

是那打假來扼殺進步,還是堅持進步來分離造假,是個政治才能主導的事。

10樓:

先說結論:看你水平。

跟風的永遠比創新的多,尤其是現在的炒作方式,已經養起來一大批靠水文章起家進而德高望重的人,甚至學科分支。但是這群人把著評委名單、專案審核、職稱投票,樹大根深盤根錯節,他們之前的事情、手下的動了歪心思的學生,都掩蓋在這個江湖之下,只要他們動不了,這事就會一直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另一方面,科研、創新也是個相對的概念,如果只是對著見了sci就頂禮膜拜的各個學校宣傳部和他們編出來的童話故事的主人公,那看上一段就是了。不考慮劣幣的故事,正經說也是任何一篇文章按說都應該有創新,只不過不同的作者、期刊對於創新行的要求不一樣,有的潔身自好、有的盡善盡美、有的沾邊就吹,這種參差不齊是一定的存在的,利用這種參差不齊去心安理得的也一定不少,尤其是管理不規範的國家和地區。

但純粹看科研質量,創新的程度是大家互相比較作為依據的,跟智商測試差不多,評價的指標本身是個水漲船高的問題。簡單說,就是永遠有一多半人要在平均水平以下,有一多半工作在平均難度以下。

科研的創新還是依賴於師資、平台,所以大組好發,野生學者成為大組的這個從0到1的過程比較難,一旦創新了0.1再到0.2比從0的時候要容易一些,畢竟學術圈最後還是要要臉的,可以證明的創新是要作為後面學者跟風的基礎,還是有用的。

11樓:小肥皂

三季人不說四季話,因為四季話完全超出了三季人的認知範圍。理解創新性這個事情,是需要很多積澱的,編審也並不都具備強大的積澱來理解「胡謅八扯」的創新。

12樓:Funny Moments

是這樣的,但這不是問題的本質,研究的方向才是這個現象背後的本質

創新型強,說明研究的人少,說明方向可能有問題,或者起碼不被重視。所以難發

修修補補,說明大家都在扎堆努力,起碼說明你在光明的賽道上

13樓:肆惜

大概是因為每個行業都有所謂的規則,每一種遊戲規則都有制定者和參與者。遊戲規則制定者決定怎樣玩這個遊戲,參與者要麼遵守遊戲規則要麼滾出局。有些東西的腐臭味從根發出來的,大家都聞到了,但都假裝沒聞到。

還記得皇帝的新裝嗎?

荒謬吧?

但生活中就沒這種「新裝」麼?世人追名逐利,

無非就是想制定規則,

而不是被迫遵守規則。

14樓:呂小蒙

很正常啊,也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

相對論也經歷過這個階段,量子力學更是被愛神打壓過。

就連微積分也遇到過啊,萊布尼茨直到死去的那天也沒爭到微積分的發明人,現在大家也是說牛頓和萊布尼茨共同發展了微積分。雖然牛頓的符號體系已經沒人用了。

年輕人一定要相信自己,你的思路很有可能是正確的。

但是,不要跟別人交流,自己默默發展,直到有鐵的證據,或者邏輯上無懈可擊的時候,再公布出來。

保護好自己的成果。

15樓:榮景

今天大學課堂上有哪個教授還在講實物量的產出?

那你就out了,你就不是乙個合格的教授了,你也發表不了文章,你也不能當教授。

你只有講這個所謂的新的方法,你才能夠發表文章,才能保住你的教授職位。

所以這就會導致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會認為這個東西就是經濟規律,沒有人有能力再去質疑:這難道真的是經濟規律嗎?

於是乎人們不能再質疑的時候,我們就會說貧富兩極分化,是因為一部分人就是不行,下層社會人素質低或者沒有調整產業結構,於是人們拿著這種最不合理的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當成了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是乙個現代化經濟的內在規律。

我說我們講到災難性的很多問題時候需要反思,但假如這些東西大行其道,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我們能反思嗎?我們誰有反思能力呢?你會迅速撞到這個學科設定的學科壁壘上。

不懂GDP,不懂資料,你看我第一次來講課的時候上的全是資料,因為我也在主流的大學的課堂裡啊,如果我不玩兒這些東西,我能當教授嗎?恐怕也不能對吧。

我還得爭取往上,當然我已經是最高端的教授了沒必要再上了,沒必要再上了我才能反思,才告訴你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我還得被人家決定我能不能提級,我恐怕也只能沿著這個話語體系一步一步的往上爬。這個東西利益使然嘛,沒爬到最高層次上你怎麼敢反思。

今天各位聽到的,我好像帶有一點笑容,其實是一種很苦惱的笑。假如你們誰在高校,你們想不按這套遊戲規則玩,他們就會玩死你的,你就會被封頂,你根本不可能爬出來。——以上取自《溫鐵軍踐聞錄》

發現乙個很神奇的現象,高個子的男生喜歡嬌小的女生,而稍高的女生反而吸引矮個子男生,這是什麼原因

高個子的男生喜歡嬌小的女生明顯是個假命題。沒哪個男的不喜歡大長腿。大部分是自卑,因為除了身高沒有其他優勢,高個女生,尤其170左右的,氣質好的,也不是一般人拿的住的 鄙人大表哥 個子高的男生呢因為自身公升高達到理想標準,所以喜歡比自己小一點的女孩子,男生往往有征服欲,所以就喜歡小個子的 而各自相對矮...

如果乙個人20年了還沒有過戀愛經歷,是不是情感不健全的表現

adonis情感智慧型 只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現。可能你會喜歡乙個人,但TA可能不喜歡你。為什麼?也許你不知如何做,內心也害怕去做。為什麼害怕呢?內心不敢。就像孩子害怕黑暗一樣,是因為不知道黑暗是怎麼回事。但成年人卻很少害怕黑暗,因為都經歷很多次了。也許,曾經有人喜歡你,但是你不喜歡,你的內心可能是關閉...

乙個單身了20年的男生如何才能尋到乙個對的女生?

竹馬走天涯 我個人對於另一半一直是秉持 寧缺毋濫 的原則,相信緣分到了水到渠成的。不過看題主應該是比較迫切想找到女朋友的,這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畢竟這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個人的建議是首先要改變自己,一是外觀,多學學怎麼穿著打扮,健身嘍。二是內在,多做點積極有意義的事,在學習工作中更加投入專注 還有是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