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被捐助者有所要求的慈善是否偏離了慈善的本質?是否可以看作是對被捐助者的道德綁架呢?

時間 2021-07-03 22:38:52

1樓:花愚夢

沒有偏離,

不算綁架。

慈善的本質是希望世界更美好,

或是世界充滿愛之類的。

我在以我的方式達到這樣的目的,

當我的方式不能達到我的目的時,

那麼我放棄這種方式。

所謂道德綁架,

首先是道德,

而我資助你希望你以我的認知去努力學習,

更傾向於價值觀,

而非品德問題。

2樓:葉千山

我認為行善是有境界差別的,模仿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我也畫了乙個行善的動機圖,不一定對(之前看過文章比較系統地把行善動機分成了幾類,僅是回答問題就不再去找文獻了,也許以後可以專門就這個行善動機寫一篇文章)

說明:1、價值交換是最低層次的,做慈善僅僅是為了生存或利益的需要。

2、有些人有錢了,但是希望通過慈善獲得更好的聲譽。

3、看到別人捐款,自己隨大流吧

4、自己有能力,願意盡一點社會責任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5、只希望人類的終極救贖,沒有自我

我個人認為,行善者比較正確的態度是只問耕耘,不求收穫。如果是義務教育階段,對受益者有任何性別、年齡、成績等方面的要求,我個人認為不是乙個好的行善方式,這是行善的分別心,實際上帶有歧視,把受益人分成了不同類別。

但是只問耕耘,不求收穫這是理想狀態,是對捐贈者的公益教育。但是作為公益行業來說,至少現在不能這麼理直氣壯地要求,因為:

一、公益組織自身的公信力並不高,沒辦法讓捐贈人無條件相信自己。目前很多人捐款是捐給專案的,很少有人因為相信乙個機構而進行無限定捐款;

二、公益機構的價值理念也成問題,比如2023年的「同一天生日」的問題,某一方面說明了公益機構根本沒有公益的價值理念,就是為了錢。

三、絕大部分的公益宣傳,都是以資助人的視角出現的,受益人只是道具。尤其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公益機構跪舔大金主。

作為公益行業來說,公眾的公益意識需要教育和引導,但是公益機構首先要做好自己。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文章。

葉千山:保持敬畏,方始行善

假如有人以傷害自己來追求他人,且被追求者對追求者無感覺,被追求者應該怎麼做?

johnny zhang 基於人道立場,如果知道或者現場遭遇對方的自我傷害,撥打120就行,但是絕對不能自己送對方去醫院。如果對方是那種歇斯底里型人格,那麼絕對的中立和拒絕才是擺脫的唯一辦法。任何同情憐憫,哪怕只是語言上的,都會讓對方誤以為還有機會。對了,必須注意的是,需要短時間內暗自留意對方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