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部分討厭講自己家鄉方言的人?理由是什麼?

時間 2021-06-02 18:32:50

1樓:

嫌聒噪,不會用俚語,我就算說我家鄉方言也只是換個音調的普通話而已,我偏遠親戚家說的話很多詞彙我就已經聽不懂了

最大的原因,家裡老人每天反反覆覆用方言大聲自言自語,聽多了煩躁,自己也不想用

2樓:暮挽清風

我討厭過度消費我們方言的人

葫蘆島戶口,口音跟錦州差不多,都是尾音上挑,由於抖音上那些vlog人都說東北話,所以挺討厭他們的,因為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普通人已經不那麼重的口音了,然後外界反倒開始過分東北話了。

比如遼視春晚的馮鞏,比如那些海外vlog博主,清一色過分東北話,賊誇張。

還有就是當年大火的錦州口音梗。我們真沒這麼樣。

你想啊,誰會跟人交流的時候故意把最後乙個字挑的那麼高?累不累?

還有就是骨楞蓋卡馬路牙子卡秃噜皮了這類方言。

我聽的時候都反應兩秒才反應過來這句話啥意思。

我們平時交流真沒這麼多方言。

3樓:顏澤NganChak

利益相關:被家鄉人說成「說家鄉話絕對是老城城牆內的人,說普通話像是官話區的人」,懂得多門方言。

有乙個故事令我記憶猶新:高中時候,有外賓來訪,我們班承接了一部分的接待任務。班裡事先選出了一批同學與外賓一一結對,事先筆談,接待期間為外賓提供住宿。

因為家裡不喜歡招待客人,所以我並沒有參與結對接待活動。

到了外賓到來的那天早晨,我順口問了一位外賓有沒有興趣了解一下方言,被某人(老家是外地人,爺爺輩到本地當官)立馬反嗆回來,他說方言比較落後(uncivilized),外賓沒有必要了解。

當代的年輕人,從小接受國語教育,很多已經失去了方言能力。他們將普通話視為上流、正統,殊不知自己的普通話塑料至極,甚至乎到了官話母語者難以理解的地步。

或許這就是地方文化保育的悲哀吧。

4樓:

我家在杭州市蕭山區,這邊的方言大概可分成兩種,東片和紹興方言很像,蕭山市區和杭州市濱江區的方言則是另一派。剛巧,我爸媽就是分別講這兩派方言的。我小時候在外婆家住過很長時間,所以比較習慣於我媽那邊的,也就是上面說的那種和紹興方言比較像的那一派方言。

當我去我奶奶家我就很不習慣於她們說的那種方言,感覺很兇,很像罵人,尤其是女人,講起來就感覺不好接近。說實話,我和我外婆比較親,和我爺爺奶奶不太親,和這有一定關係。

5樓:

我極其討厭自己家鄉的方言,父母都是沒什麼文化的人,學校裡的老師和同學也基本說方言,所以我從小就在方言的環境中長大。

到了現在,我越來越感到說好普通話的重要性,我這邊的方言和普通話差距是很大的,方言說得越好,普通話就越差,而現在找份好點的工作,普通話說得不好是會給別人留下很差的印象的,特別是需要較好語言表達能力的工作。就是僅僅因為普通話不好,而其它能力再好,工作也不好找。

6樓:

小時候上幼兒園,說「俺」這個字,從小被小朋友排擠,然後勵志說普通話,不說家鄉方言,等我外地上學說了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結果回家鄉又受排擠,因為我不說家鄉話

7樓:

我也討厭在陌生人跟前說方言,也就是家裡人口中的老家話,其實聽起來還好,但是在家鄉本地我就是不愛說,老家是全國有名的貧困地區,當地人一聽口音猜到老家位置總免不了低看人,當然這也有可能是自己的自卑心在作怪。現在出來外地工作了,由於大小愛裝逼說普通話,且口音輕的幾乎聽不出來哪個地方的人,時間一長,幾乎就不怎麼說方言了,但,學身邊人口音說話我倒是還有兩下子,哈哈。

8樓:

十四五歲之前一直是在家說方言在學校說普通話,然後十四五歲時期忘了受了什麼刺激,開始在家也說普通話。

然後去外地上大學,發現說的普通話其實口音還挺重,就改成了更標準的普通話(本身就是北方人)。

大學後期,地域意識覺醒,開始有意識恢復方言,回家包括出門買菜什麼的會說方言。

研究生去了更外地,回家聽見方言特親切,去他碼的普通話,在家能說方言就說方言。

外地待多了,一聽見外地口音,自覺轉成普通話。

所以在南方方言被普通話侵蝕的同時,作為山東人呼籲北方官話方言也應該得到重視,很多詞已經很少用了。

包括「芫荽」「天井」「夜來後晌」,白也不讀成「bo」了,「wuzha」成了馬扎小凳,被額孩額也成了標準得被子孩子……

普通話普及是必須且必要的,但是方言文化,特別是北方官話方言,也應該得到重視。

至於喜歡說普通話的,一來可能家人是當地外來人,本身家庭方言環境很當地方言環境不契合,家庭方言根本拿不到當地去用還不如直接說普通話。

二來,地域意識還沒覺醒。沒去南邊外地前我也覺得啥都是外地好,四川火鍋多好吃江南美女多好看廣東經濟多發達粵語多洋氣西安多有風韻河南多有文化,山東又土又窮又保守落後。

然而大了才發現,你是哪兒的人就是哪的的人,你的為人風格看不慣的事兒口味審美在你成長的那十幾年就定的差不多了,大城市可能會尊重你,但是你只有真的從心裡認同了這座城市,大城市才會接納你。

所以,走過看過的地方也不少,全國各大區也都接觸過,能真正讓我認同融進去的也就重慶瀋陽大連,其他的或多或少都有點生理或心裡水土不服。

最後一點綜上,那就是真正融入別的城市,認同這座城市接納這座城市了,心理上已經貼好新城市的標籤了,所以會拒絕說方言,跟自己原生地域劃乾淨分割線,雖然嘴裡的話仍舊一股方言味兒。

9樓:[已重置]

這類人大概就這幾種:

1、曾經因為口音受到過地域攻擊,如口音嘲笑,口音歧視,久而久之對方言產生厭惡。

2、受到強制推普影響。如「說普通話,做文明人」,「說好普通話,爭做文明人」等等一些講講方言放在對立面的推普影響,認為講方言就是一種不文明行為進而抵制講方言這種「不文明」行為。

3、由於方言使用在推普小日漸式微,導致講方言的群體萎縮,方言交流能力下降,加上在一些普通話大環境下,講方言容易被視為異類,所以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10樓:撲通下水遊

大學之前,在家鄉的大多數時間說的是普通話。

學校之外,只和家裡和鄰近的長輩說話用方言。

油鹽醬醋茶就不說了,還有一些偏見和無知,爭吵,被生活瑣細事物限制的不自由,都是由方言說出來的。

因此,方言總讓我有一種很市井的感覺。

順帶也不喜歡家鄉方言的發音了。

11樓:「已登出」

我很厭惡家鄉話,是因為我的父親。

我的家鄉話是粵方言的乙個分支,但比起電視裡的廣州話,顯得很粗俗。

我父親好歹是上過大學的人,在90年代初也算文化水平比較高的人了,可說話卻跟地痞流氓似的。要不是他,我都不知道家鄉話裡有這麼多罵人的方式。我聽過對我最惡毒的話都出自他的口中。

粵方言祈使句結尾加「啦」還要拖長音的特點也讓我感到十分不適,感覺說話人非常傲慢。用於罵人就算了,比如:「吃屎啦!

」但我父親對家人說祈使句的時候總是這麼說。比如普通話「把窗戶關上吧。」聽起來就很溫柔。

可他卻要說:「快點關窗啦!」

雖然我姑姑,還有一位補習班老師,能把家鄉話說得很溫柔,但因為長期聽我父親說話,我對家鄉話的負面看法已經無法逆轉。

12樓:黑白

因為沒有任何一條原則規定,乙個人必須愛乙個物件,無論這個物件是什麼。與之相應的是,乙個人有權利依據他自己的意志,厭憎任何東西。

所有把「討厭家鄉方言」跟任何乙個諸如「逆向xx主義」、「沒文化」、「忘本」掛鉤並認為這裡面存在必然性的人,再讀讀我上面的那句話,換幾個物件你再想想。

13樓:說不過就拉黑

我很少講方言。

我家東北話,普通話,宣威話,大理話,麗江話,昆明話,建水話,楚雄話這一套都是西南官話說慢點交流,但語音差異極大。納西話,白族話這兩個交流不了。

雲南就是一城一話,甚至一城幾音,少數民族直接是外語,要不大家都別費勁了,窮地方也秀不了優越感,都普通話吧。

14樓:老白不姓白

因為有些方言確實很難聽,就是純粹感官上的難聽,蘇州話我乙個字都聽不懂,但就是能覺得清脆悅耳,有些方言聽的人渾身起雞皮疙瘩,我外公咳痰都比那好聽。

15樓:如月車站

有的,我小區有乙個老人,新疆插隊回來的。天天說普通話。剛開始我真的以為他是新疆人,因為長得也挺,異域風情的。

後來聊熟了,他開始和我開上海話,我一愣,我說你會講上海話啊。。。那你這一天天的不跟我講上海話跟我講普通話。。。

他說他覺得上海話難聽,他寧願講普通話。。。行八。。後來我個人分析了一下,因為他講話喜歡鉚足了勁兒講,而吳語軟軟的這樣講更好聽。。所以他覺得難聽吧。。

然後我現在想了一下,這也不影響呀。。。歸根到底可能就是真不喜歡八。。

16樓:

不知道理由,但是很不喜歡這樣的人。

之前高中班上幾個同學都用家鄉話說自己的名字,到乙個女生明明她媽媽來的時候說的就是放眼,我們也聽到過她和他媽媽用方言交流。結果她說,她忘了???最後大家說快說吧,他用那種很卡頓假裝不記得的與其說的時候,真的討厭死她了。

有什麼值得羞愧的啊....

17樓:東昀藕粑

我能聽懂方言但很少講講的不順暢容易磕巴也算原因之一但主要還是不喜歡跟土無關

可能是因為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是中低層小老百姓在奶奶家長大也經常去外婆家串串方言給我先入為主的概念就是小瓦房走街串巷的叫罵老太太們喜歡聚在一起用很尖利的嗓門用各種難聽的綽號(翻譯過來禿頭傻子老賴諸如此類)說別人家的家長里短

對自己的小孩也是不客氣的比如聊天時候說自家孫子孫女不會見面叫人(按習慣見到長輩要大聲挨個喊一遍有些小孩子害羞不敢叫也是正常的)就一口乙個畜牲我家畜牲我家畜牲這樣的喊給街坊鄰居揭自家小孩的短不知是玩笑還是什麼嘴臭聽得叫人不舒服是真的

18樓:冷雨夜

第一來自於國家多年的宣傳,自我覺得家鄉話土上不了檯面,第二源於自卑,一般有這種自卑想法的基本都是農村出來的吧。我也是農村人但是我喜歡我的家鄉話

19樓:

有些可能是暴發戶,走出老家之後忘了本。還覺得和還掉他所謂的「身份」。於是乎便就把自己偽裝成乙個沒有故鄉的人。順便裝逼吹水。

20樓:苟全性命於治世

有些從貧困地區走出來的人,對家鄉的物事懷有強烈的牴觸情緒。

他們厭惡家鄉的一切,與家鄉有關的東西無不象徵著貧窮落後和愚昧無知。他們用命去努力打拼,唯一的目的就是逃離這個是非之地。

當他們使盡渾身解數,終於在「更文明」的地方扎根,終於融入「更高等」的階層,他們迫不及待地和家鄉脫開一切關係。關於家鄉的字眼,又帶給了他們往日的痛苦,自卑與掙扎,就像是揭下一塊舊傷疤。

於是他們開始厭惡,開始鄙視家鄉。開始抹黑,攻擊家鄉,他們的思想早就與成長在「文明」中的城市人一樣,而這些行為,就像是他們向現代文明交的「投名狀」。

在他們眼裡,故鄉從來就不是乙個養育他們的地方,不是他們祖宗世世代代流汗流血的土地,只是他們身上乙個洗不去的「汙點」。看到戶口本上的籍貫,像乙個六七十年代的人看到「成分」一欄寫著「地主」一樣不堪。

也許有一天他們老了,開始懷念起故鄉的一切,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人總需要歸宿感,越老越需要。

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需要。

也許等到他們老了,回憶起曾經的一切,只會感慨當年從那個該死的地方出來是有多不容易。

他們的兒女會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甚至是流利的英語;他們的兒女從小就知道「說普通話」=「做文明人」;他們的兒女問起父母故鄉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的時候,會被告知那是乙個破敗落後的地方,甚至還會被恐嚇: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和老家那些窮種地的乙個樣。

他們拋棄了落後的家鄉,他們嫌棄著家鄉的語言,他們去擁抱更高階的文明,他們的兒孫將會把城市當做故土。

有多少個這樣的「他們」啊。

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

當你看到乙個人對自己家鄉的方言表現出厭惡嫌棄的態度時,你一定要在心中對自己說:

「這是乙個連狗都不如的人,我要徹底地鄙視他。」

你為什麼討厭家鄉?

林林羽 乙個連家鄉都討厭,都不愛的人,又如何去愛自己,愛家人,愛社會呢?答主來自潮汕的乙個小鄉鎮。這裡的老一輩都沒什麼文化,說話粗俗,甚至重男輕女,逢年過節就知道拜拜拜,習俗規矩一大堆。但這並不妨礙我對家鄉的感情越來越深。每個地方都有不好的一面,但是只著眼於那些你所鄙夷的,那活著得多累。鄰居之間團結...

為什麼知道在場有人聽不懂方言仍然繼續講?

晴柔 忍不住來答。哥哥是山東人 嫂子是甘肅人,他倆工作在上海。過年哥哥帶嫂子回家,我們全家除了80多歲的奶奶不會講普通話,其他人當著嫂子的面都講普通話。但是家裡人私下裡是講山東話的。可能大家不約而同地想給嫂子更好的接納感吧。山東話應該相對粵語比較容易懂 我在重慶上班,完全聽的懂本地話。平時有的同事會...

方言為什麼有漢字?

入眠 避凶就吉精明鬼,千變萬化心不變,可以理解的動物性格是狗,因為狗很聰明,它能聽懂人說的詒,也昊最忠誠的,特別對主人更加忠誠,所以是狗。 漢字是一套表意系統,也可以用來注音。表意系統除了純粹象形的基本符號,發明起來非常繁瑣 注音系統發明起來則更為複雜。所以當周邊群體有了相對成熟的表意或注音系統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