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跨學科的全才人物越來越少?

時間 2021-05-31 15:48:08

1樓:

今天剛看了 Nature 九月刊的跨學科專題。Wh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atters : Nature News & Comment

人類面對的問題如此複雜,很多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遠不是某個學科的事。從 Beckman 研究中心之先河到今天跨學科中心遍地開花已有25年。然而做跨學科的研究前提是在已經有你的學科。

就好比不會武功,會華山入門劍法,會獨孤九劍,和忘卻招式凝氣所至草木皆可為劍,是四個境界。真到巔峰,何必是劍,氣成刀槍甚至龜派氣功都是可以的嘛。引用劉亞洲的一句:

「解放思想的前提是要有思想,不然解放的都是慾望。」

現在學科內容深度遠超18、19世紀,這華山劍法尚且不暇, 他顧必然倉皇。所以現在往往是集團軍的協同作戰,而非大師的跨學科人才。如今大學的跨學科的課程設定能夠解決的是通識,還是以專業教育為主。

如同當今社會難見全方位技能的鐵匠,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在知識界也是看不見的手。

2樓:

哲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哲學,有些已經超出你的理解力了,確實已經不像過去了,對於普通人來說,過去的經典就已經夠消化了。

至於數學,這個就更可怕了,當代的數學,你知道是什麼狀況嗎?數學的抽象程度和難度,已經不是乙個業餘的人可以隨便YY的了。

其它很多領域也是類似情況,資訊量都已經非常龐大了,乙個人很難再精通多個不同的領域。如果是相關的,那或許還有機會。而像數學這樣的領域,乙個人終其一生,也許也只能在其中的乙個子領域馳騁。

當然,教育體系也是有關係的。但是,就算是美國的教育環境,也確實很難出乙個全才了。

不過就教育體系來說,還是可以說幾句的^^

乙個人在各個領域的廣度,取決於大概20歲以前(不同的人年齡會不一樣)。如果在年少的時候,沒有培養起來這種廣度,基本上就很難了。之後才是深度,深度是決定乙個人成就的東西^^

3樓:

或者看原版的

matt.might.net/articles/phd-school-in-pictures/題外話:如果你看到德語版的,還能再挖點故事出來。

4樓:張曉東

我覺得:

學科本身越來越專業,壁壘越來越高。

與此同時,人類的能力沒有大的變化。

未來有可能再次復興這種全才時代,如果復興,兩個因素會對此起關鍵作用:

各種技術(尤其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教育的革命,每個人可以非常方便的接觸近乎無限的優質教育資源。

生物學的進步,直接提公升人類的各種能力(無論智慧型還是體能)。

5樓:潘巧林

因為科學是進步的,要想成為「家」的難度越來越大,所以成為跨學科也就難上加難。另:個人覺得和現在的學術氛圍以及教育體系也有很大關係。

為什麼睫毛越來越少?

不用說,你一定是去種睫毛了吧,然後就開始發現自己的睫毛越來越少了是嗎?我是不是猜中了?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最開始的我就已經不是短睫毛星人了,而是無睫毛星人了,就一層又短又細的絨毛。出個汗眼睛都睜不開了。之前也是啥都不怕,什麼都敢用,隔夜茶水,凡士林,橄欖油什麼的都沒少折騰。然後。睫毛愣是沒有一點動靜...

為什麼跳舞更新越來越慢,越來越少?

愛煙思遠 可能是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吧 你們想啊,寫了十來年了,人家肯定不會容忍自己寫出來的東西還和開始的時候乙個尿性,以前不假思索打出來的一萬字,現在肯定要仔細斟酌斟酌了啊!情節啊,人物啊,立意啊,邏輯啊 都要越來越精彩,嚴謹,越來越有深度。所以,慢工出細活!好飯不怕晚啊 wang 這個問題不是...

為什麼好電影越來越少了?

珀小刀 人們越來越趨向於 快 和 利 於是底蘊的東西就越來越靠後了 好電影也許不一定少,也可能不一定會入圍 獲獎,畢竟評定的就那麼些人全球幾百個國家,幾十億人 不同國家,底蘊的東西不一定相同。可能 我 覺得好的東西,他 不能理解,反之亦然。 程兮 怎麼說呢,我覺得多方面原因吧 當下很大程度是因為好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