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寧願說「如果,那麼」也不願意說「若,則「?

時間 2021-05-12 05:15:42

1樓:風中的雪糕

因為乙個字很容易混淆.

若這不是殘忍, 則沒有殘忍!弱者不是殘忍, 則沒有殘忍!當寫出來自然明確, 說出來的時候, 需要額外的解釋.

最重要的是, 很多人誤解了也不說出來, 致使誤解逐漸擴大.

量小非君子, 無度不丈夫!

2樓:六華

「若」還有同音字,比如弱、婼、蒻、爇等字;「則」還有同音字,比如責、擇、澤、幘等字。當用口語表達的時候,那麼很容易造成混淆,影響理解。

「若」與「則」用於書面語言一般不影響閱讀,古代由於科學技術不高,書寫材料較貴(製作成本高、效率慢),是能節省書寫材料便會節省書寫材料,為了節省書寫材料,便會字是越簡單越好,乙個字能表達出來意思,盡量不用兩個字去表達,比如成語學富五車,這個書寫材料主要指的是竹簡,比如20厘公尺的竹簡能寫20個字就相當不錯了,一部《道德經》五千字就需要消耗250片以上的竹簡。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紙張越來越便宜,再加上電子產品(電腦、手機等)的普及,人們不擔心文字的數量,再加上書面語言口語化,更方便一般人理解,也就成了怎麼表達方便,怎麼來。

還有就是為了適應簡化漢字的普及,能用簡化漢字表達出來意思,就會盡量避免用繁體去書寫。普通人只要能認識一兩千漢字,一般就能閱讀大部分文獻資料了,這也是簡化漢字的功勞。

不過閱讀古代文獻資料則還需要在掌握現有的簡化漢字的基礎上,再掌握很多繁體字,有一些字被簡化了,就難以很好理解古人所表達的意思了。為了更好理解漢字,則還需要接觸一些類似甲骨文等更古老的文字。

3樓:Wang Michael

白話文出現的乙個原因是為了滿足準確性的需要,隨著社會日益複雜,高效的古文有時表達不夠準確。

時至今日,漢字往往一字多義,這樣就容易產生歧義。於是使用近義字組合就更明確。比如「如你說」有兩種含義,「如果你說」就只有一種含義。

同樣「那」和「則」也都是多義,而「那麼」就只有一種含義。

這種演變有些是合理的自然演變,有些只是歷史事件造成的文化習俗。

4樓:黑桃艾斯

先生聽者:今以若則論之,白話便之,文言繁之。因何便之?為甚繁之?

真所分之,在其常之。白話常之,故而便之;文言罕之,所以繁之。人皆用之,誰不知之。

汝今問之,必有心之。汝既用常,樂何如之!第既用之,不該言之。若用文言,此乃誤之。

他若聞之,豈無語之?苟如語之,事必起之。先生用之,乃自討之;你自用之,誰來管之。

但你用之,即我用之;用既類之,理應同之。汝既用之,吾不會之;你既用之,我安免之?

苟亦用之,豈非累之?既要累之,你自娛之。你不說人話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側目之。

我縱辨之,汝豈聽之?汝不聽之,勢必鬧之。倘鬧急之,我惟走之;走之,走之,看他賢怎麼了之!

5樓:趙磊

口語沒有文字,乙個單字不容易分辨出來。古代發明活字印刷是一派胡言,活字印刷根本不實用,只能用死板,死板成本太貴,所以就把兩個字節約成乙個字。沒別的意思,古代書,刻板的時候改動相當大。

把如果改成若很正常。

6樓:Seth Hsu

你對「簡潔」一詞理解沒到位。語言的「簡潔」不是體現在簡短方面,而是體現在更容易理解方面,這也是為啥自古以來的口頭語要常用一些(相對於書面語),你可以體會一下文言文。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很多時候越簡短越難精確理解,文言文就是如此。

「若,則」之所以沒有「如果,那麼」那麼容易直接理解,這個和語言環境也有關係,後者形成了共識。

為什麼寧願單身也不願結婚?

所謂人生十人九悲 因為結婚不像年齡增長,不用管,自然就大一歲啊。人最初都是單身,結婚才是乙個打破過往慣例的狀態。所以在沒有其他外力的前提下,單身才正常。 靜女其姝 但遇到我小戰士就不一樣了,他慢慢的就闖入了我的生活,同時也影響了我,我思維就發生了變化,希望從此以後可以一生一世一雙人。 Maksim ...

為什麼那麼奸商寧願賣地溝油,也不願賣假水??

傅博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題主就那麼確定這些奸商就是明明具有生產假水的能力,缺偏偏要去生產地溝油?你當他們想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 朽木 水何來真與假?拿自來水灌裝就不是真水?你認為水比地溝油乾淨?錯!就算都是真的 正規廠家生產 桶裝水的不合格率也要遠高於桶裝油。 破繭陽謀 因為買地溝油的基本都是...

為什麼你寧願單身也不願去戀愛?

因為沒意思。學生時代談戀愛很容易的,廣撒網,鍛鍊身體,注意形象,學習一些心理學和話術並加以運用,跑到網上找一些男生容易踩的雷區然後避過去,捨得花錢,還怕沒有女朋友?工作後更容易,有錢,嘴甜。談戀愛容易,找到乙個心靈契合的人難。 頭禿少女 因為沒有遇見真正喜歡的所以不願意將就。談戀愛是挺好的,可是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