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裡降水量的直觀感受與實際積水為什麼有出入?

時間 2021-05-05 19:32:56

1樓:天琊z7fbe

降水量是衡量乙個地區在某段時間內降水多少的資料。  降水量就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和固態(經融化後)降水,沒有經過蒸發、滲透和流失而在單位面積(每平方公尺面積)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它的單位是公釐。

  降水根據其不同的物理特徵可分為液態降水和固態降水。液態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陣雨、凍雨、陣雨等,固態降水有雪、雹、霰等,還有液態固態混合型降水:如雨夾雪等。

  在氣象上用降水量來區分降水的強度。可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 雨點清晰可見, 沒漂浮現象;下地不四濺;窪地積水很慢;屋上雨聲微弱,屋簷只有滴水;12小時內降水量小於 5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小於10mm的降雨過程。  中雨:

雨落如線,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濺;窪地積水較快;屋頂有沙沙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25mm的降雨過程。  大雨 :雨降如傾盆,模糊成片;窪地積水極快;屋頂有嘩嘩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15~3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25~50mm的降雨過程。

  暴雨: 凡24小時內降水量超過50mm的降雨過程統稱為暴雨。 根據暴雨的強度可分為: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種。暴雨:12小時內降水量30~7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過程。

大暴雨: 12小時內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過程。 特大暴雨:

12小時內降水量大於140 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大於250mm的降雨過程。  小雪:12小時內降雪量小於1.

0mm(折合為融化後的雨水量, 下同)或24小時內降雪量小於2.5mm的降雪過程。  中雪:

12小時內降雪量1.0~3.0mm或24小時內降雪量 2.

5 ~5.0mm或積雪深度達3CM的降雪過程。  大雪:

12小時內降雪量3.0~6.0mm或24小時內降雪量 5.

0 ~10.0mm或積雪深度達5CM的降雪過程。  暴雪:

12小時內降雪量大於6.0 mm或24小時內降雪量大於 10.0mm或積雪深度達8CM的降雪過程。

  降水量測量是一般是用口徑20厘公尺的漏斗收集,用專門的雨量計測出降水的公釐數。如果測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則一般將其溶化成水再進行測量。

2樓:

這其實就是水文上的產匯流理論,通俗地講就是,雨水在扣除出損、下滲後形成地表徑流,由於水往低處流,所以地勢低的地方更容易匯集雨水,再加上低窪地帶的管道排水能力有限,所以短時間內會容易造成內澇現象。

3樓:繁星的冬水

地面又不是平的......下在山地上的雨也會流到低窪地帶啊……

地面有積水沒錯,但房頂積水了麼?樹上會積水麼?全流到地面上了呀!

再說幾十公釐一般也不會造成水災吧,也就一場雷陣雨的水平,頂多造成路兩旁會有一點積水,也馬上就退了。要形成厲害一點的積水,一般降水量都是上百的。

為什麼天山垂直自然帶差異是降水量導致的?

崑崙之巔 垂直自然帶分布受緯度 海拔高度 山體相對高度 陰陽坡 海陸分布 大氣環流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大自然之所以豐富多彩,就是因為不同的山體會受某乙個或幾個因素的影響更大,表現出獨特的垂直自然帶分布特點。天山深居內陸,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水汽很難到達,北冰洋來的極地氣團又較乾燥,也只有盛行西風從大西洋帶...

為什麼在不同的地區,天氣預報裡顯示同樣的氣溫,但是感受到的溫度不一樣?

空氣濕度影響空氣比熱容變化,濕度越大比熱容越高。通俗的理解為,辦公室大三批空調開到25度,關掉後,哪怕掉到十幾度,感覺到冷也沒那麼快,這時候空氣濕度極低。但是家裡開個小太陽之類的小取暖器,熱的慢冷的快。南方多濕天氣 溼比熱容,用cH表示,單位為kJ kg幹空氣.K cH ca cvH 式中,ca 幹...

《天氣預報》這個節目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亂世無為 都是小老百姓思維,天氣預報這個節目最重要的功能是炫富,最直接的作用是彙總資訊,它是播給國家領導人看的,也是播給全世界看的。想想什麼人需要每天知道全國各地的天氣資訊,那只有一種人,就是治理全國的人,那炫的什麼富呢,炫的是廣域疆土 多樣風物,你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一天之內天氣千差萬別,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