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下崗潮時下崗的那批人之後如何了,有沒有相關的書推薦一下?

時間 2021-05-09 21:18:41

1樓:小般般

我媽當年90年代下崗,國企倒閉,她帶著幼小的我在市場上擺攤賣蛋糕和餅乾。我永遠忘不了冬天零下15度的寒風刺骨,和城管的圍追堵截。歷盡人間冷暖,受盡苦難,但是我們活過來了。

後來種種原因我高考失敗只進了一所二本學院,但我靠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學習,本科畢業後自己申請並拿到了國外頂尖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去了歐洲留學讀博士。

2樓:lili哥

因為下崗的那波人大多數年齡實際上已經很大了,思維固化,所以適應社會非常困難,少部分能進入中產,多數人停留在社會底層,也有一直窮困潦倒......可以說充滿了血淚!

3樓:可樂豬

微博裡看到電影《下海》,裡面是下崗家庭無助的困境和乙個底層女人的掙扎,在生存面前,所有的尊嚴都毫無意義,她成了巴黎街頭的站街女,最終丈夫得知了真相後,迫於生活的壓力,還是無聲的和解了,普通人是時代的泡沫,隨便乙個家庭都是悲劇~

4樓:

大學同學,山西的,不是東北的,我下鋪,她當時給我講過她媽媽下崗,她媽媽是中專生畢業,(忘記是大專還是中專了,反正不是大學本科),她爸爸,是小學老師,她媽那會剛嫁過來時,全家供著,但是,後來,裁員了,下崗了,全家都不待見,她父母年輕那會也是矛盾頻出,她也和我哭著說過,她媽媽不容易,但是好在一切都過去了,她媽媽自己開了一家服裝店,他和她弟都已經考上大學,她爸幾十年如一日的當著在編小學老師,日子不算好也不算差,平平凡凡和大家一樣,所以,回想下崗潮,你可以把自己帶入進去,比如說你現在被辭退,(那會國家還是給著希望說可以回去,雖然回不去),然後面對就業機會比較少的時代,你會怎麼辦?沒有什麼可怕的,只不過忽然間沒了工作,可能只能種地,開餐飲,打零工,至於非農業戶口,90年那會還是比農業戶口吃香的,(我家就是,因為那會非農戶口吃香,所以集體把農業戶口遷出,現在傻眼了),衝擊肯定是有的,但是也不至於那樣尋死覓活的了。

5樓:看高山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張平的抉擇不錯,不過主人公是站在執政者一名市長的視角來描述90年代的下崗,從側面介紹了下崗工人的境遇。

6樓:

永遠不能原諒下崗潮,永遠。我爸媽是殘疾人,在福利廠裡工作,這個廠裡的工人80%都是殘疾人。廠子效益還可以,很多人都找關係進這個廠;生產味精,本地人知道這是福利廠,所以家家戶戶基本都買這個牌子的味精。

當時市裡所有的廠工人都下崗了,這個廠是最後乙個(感謝他們拖延了時間?)說是必須國有變私有?具體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人心惶惶。

我爸媽的工齡加起來一共三十年,得了五萬塊錢買斷工齡的錢。這五萬塊錢,要交社保要供我讀書要吃飯,離他們退休還有幾十年……正常人還能去走街串巷賣東西,他們能幹個啥?去打零工乙個人乙個月賺300塊錢,我媽經常胳膊肘疼的一宿一宿睡不著。

工廠的行政領導後勤分流到各處,繼續幹革命……工廠效益不好那他們是罪魁禍首,效益良好為什麼要賣廠?結果他們受的影響近乎於無。下崗了,社保醫保全部自理,後面還說要延遲退休,搞得我爸媽愁眉不展的……現在我們家終於熬出來,我上班了,但是家底單薄,最怕生病……改革改革,革的是命,那些當官的留下爛攤子,拍拍屁股就走人。

拼爹一直都是存在的

7樓:

九十年代啊,正好是我父親四十多歲趕上下崗的時候。而且巧的是,那個年代流行『農轉非』,我父親在供銷社工作,想盡辦法把我跟母親從農村帶出來,找到乙個城中村居委會做了掛戶的居民。『掛戶』就是除了乙個戶口,任何其他事都不會有我的份兒。

比如人家城中村里各種活動,各種福利,後來的各種國家政策,都與我無關。

剛辦好戶口,父親又想辦法調動了工作,到乙個商業局的商場裡做部門經理,幹了沒幾天,商場負債嚴重,我父親天天被要債的纏著,父親不堪其擾,又找人換了工作,到了供銷社下轄的乙個商業小部門做負責人,幹了沒有半年,突然有一天整個供銷社似乎瞬間垮塌了。

父親說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夜之間沒有了主的無頭蒼蠅,完全沒有反映過來。人家工人還發個『下崗證』,可能會補貼一點錢並且找別的工作都有些關照之類,甚至有的工人每個月有一定的下崗失業金可以領,而我父親連下崗證都沒有,公司就直接宣布破產。

對於幹了一輩子供銷社,領導指哪兒他打哪兒的心性,完全沒有任何心態跟能力或者有那種自我救贖的想法。

沒有了根,整個人完全懵了。

那一代人習慣了按時上班,按時下班,領導安排好後就好好工作,自己沒有任何一技之長,沒有自我能力的人來講,是最黑暗的開始。

我父親的同事有的去海南那一帶打工,有的自己做小買賣,有的到私人廠子上班,就這樣慢慢往下熬。特別是四十多歲,上有老下有小,一夜之間沒有了主心骨的支撐,想想都可憐。

我一直覺得直到現在,我的父親還沒有從那種茫然狀態中走出來。他只是乙個懂得聽從指揮而沒有自己思想的人。比如他下崗後我母親帶他做點小買賣,母親擺攤的位置,賣的東西,就那些,就那個地方,我父親絕對不會再考慮增加什麼,或者有什麼新的想法來增加收入,不會,他只是聽從。

哪怕後來母親因病不能繼續擺攤,我父親依舊還是那個位置,那些東西。

我想,他從骨子裡習慣了聽從,聽領導的話,領導的指揮,後來有一天沒有了這一切,他再也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現在父親那一代的人剩下的不多了,仔細打聽打聽,過好的沒有幾個。

那個時代創造了新生,也毀滅了一部分人的思想,實再是一聲嘆息。

當然,相關的書我是沒有看到過,總覺得這是那一代人心中的痛,不想提起,也不願提起。

8樓:

在滬天津人,父母60年自己89年。

先說小時候,住在乙個當時相當不錯的小偏單裡,按父母說,當時能分房到這樣的雙氣(暖氣煤氣)兩室已經是很好的了。畢竟他們是當時不多的大學生,老爸說當時也評上勞模了,紡織行業,當初看起來也不差,前景相當不錯。後面,仗著爺爺奶奶戶口所在地好,自己有幸能上到和平區不錯的重點校,就是放在現在也是無數人想去的不得了的學校。

後面下崗潮來的時候,按父母回憶來看,真的很嚇人。

老媽98年,老爸99年,就這麼給了一點點小錢下崗了。

據說之前兩年的效益什麼就已經很差,並且也毫不意外的有大領導轉移資產的環節。同事那裡真有跳樓的鬧的,但似乎都這麼毫無波瀾的過去了。

此時自己小學三四年級,同學裡面有不少是遞條子進來的,稅務房管局水利局什麼的,相比於自己,真tm有錢(這部分同學中的大部分現在都在國外了,唉)

老媽在家時候考了乙個會計資格證,過了一年就算是再就業了,據說乙個月也就給六七百塊,那也要幹。老爸下崗後仗著技術可以,有點口碑,到了乙個小私營紡織廠幹,幾乎就是現在的996,每天都是自己快睡了老爸才回來。

再之後,02年,姥爺中風,救過來了但要完全用人照料的,我媽上面還乙個舅舅,但他家也不富裕,他也是頂梁柱,幾乎就是姥姥和我媽來照顧,我媽當初還想再考考證換換工作了,也只能作罷回家照顧人去了。而且那些之前的搶救開刀,花了很多錢,都掏空了家底,甚至爺爺奶奶都幫襯了不少,要不然老爸說,真就要換遠換小擠出錢了。

再後來,04年姥爺去世,姥姥卻又在08年高血壓導致腎功能障礙,又是吃藥透析什麼的,老媽好不容易找了個肯收的財務崗幹了兩三年又只能作罷,全身心照顧老人去了。仗著爺爺奶奶身體硬朗沒什麼大問題,沒怎麼花錢。老爸這小毛病不少每天藥品吃著也就只能這麼頂著,工作換了,但畢竟過氣行業到手也不怎麼樣,家底再次掏空,甚至借了一些外債,總之家裡就這麼一直硬挺過去了。

再之後,姥姥10年去世,老媽這也50了,身體也有點不太好,申請了一點政策,就這麼呆在家。老爸那裡行業也不怎麼景氣,拿個勉強還湊合的收入養和著家。

自己學業勉強說的過去,初中和平區top3,高中市top5,但高考乙個是沒考好,另乙個是根本不知道整個社會發展方向,學了個現在看來並沒什麼太多前景的專業。

後面畢業,不僅家人自己也不太敢去看上去「不靠譜」的行業,錯過了不少發展機遇,反正如今勉勉強強的混著乙個年稅前16-18的國企,就這樣了。唯一稍微好一點的就是實在不行可以長病假或停薪留職,不至於出事只能被離職(似乎有一點自我安慰的意思了)。

當初曾經買得起天津近郊限價房的,想著過幾年家庭條件好一點再說,結果15年畢業就趕上了個暴漲,說什麼呢,只是自己就之前就不關注整個社會與經濟大環境吧。

佛系了。

後面怎麼樣,有點愁,家人小病還好,大病直接掏空,很沒有安全感。

9樓:小棕熊

所以我才不信厲害了之類的話,厲害了是高高在上的,管我啥事。農民分了地後面又公社化,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誰領導誰。老百姓一直就是跪著

10樓:立黨

然後你就會發現,大部分「老店」基本都是開了20多年。

這基本上從乙個側面說明了一件事兒:當年下崗的那些人,相當一批都在自謀生路,有能耐的就南下闖蕩,留在東北本地的相當一部分人開始白手起家自己幹餐飲。

11樓:可惜陰晴圓缺

相關的電影和演講知道一些

王兵導演的《鐵西區》

張大磊導演的《八月》

賈樟柯導演的《二十四城記》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一席裡的《紙工廠》

12樓:麻神

可以看看「一席」郭熙志的演講《「我相信你」四個字就像乙隻手,把我將要沉到水底的身體託了起來,我得救了》

上個世紀90年代,乙個下崗家庭的20年映象。

13樓:言予松

何清漣有一本《現代化的陷阱》,觀點先不論,資料詳實,列據充分。目前大約是找不到實體書售賣了,但網路上應該有電子版,值得一讀。

巧合的很,何清漣女士還是我的老鄉。

作為原來的工廠子弟,手頭的故事實在太多,父母現在還住在當年的廠區裡,96年最後集資建造的筒子樓,60平公尺的小兩室。為此二老一直很慶幸,自覺沾了國企的最後一點餘暉。

2023年,工廠倒閉,那年父親52歲,開始出門打散工。早出晚歸,回來的時候總是一身水泥味。母親則挑擔出門賣菜。很多個無人的夜晚,我和姐姐就這麼戰戰兢兢的一直盯著電視。

當年更多的年輕工人,選擇去往沿海,父母年紀大了,也放不下兩個孩子,留守家鄉。

02年的時候,玩伴的母親投繯自盡,他家住二樓,屍體就晃晃悠悠的掛在他家洗手間的排水管上,全廠圍觀。

04年的時候,另乙個玩伴從深圳回來,廠裡原本風傳他家在那邊風聲水起,後來一問,他爸生意失敗,身陷囹圄。他母親跟乙個台灣人跑了。

同年,廠裡開始流傳有人在外面做起皮肉勾當。

06年,樓上讀初二的男生,因為打架鬥毆,被刺死在大街上。他那得了尿毒症的父親哭了整整兩天,隔牆可聞。他母親改嫁多年,回來的時候,帶著乙個精緻的小女孩,養尊處優。

08年,父親60歲,工地已經不願接受,他開始閒賦在家,做些補貼家用的小什記,母親那時在車站喊客坐車,即汽車站前常被驅趕的那一類中年婦女。

直至姐姐結婚生子,我也大學畢業。

幸福的人大體趨同,不幸的人各有心酸。我家足夠幸運了,雖然貧苦,好歹健康。有很多人,很多家庭,已經被時代悄然埋葬。

時至今日,工廠已然住戶寥寥,所存者,大多已是垂垂老人。再過些年,這些親歷者們就將成為歷史書上短小精練的一句總結:「xx年,國企改制」。

時代有他的殘酷性,論起來,父親總是不以為然,他小時候受過三年饑荒,年輕時見過文革,按他說的,人生本來就不容易。

只是偶爾,他才會在廠區的斷壁殘垣裡躕躕獨步,眼睛裡氳出些悵然。

有何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為什麼我國90年代下崗潮沒有印鈔刺激經濟?

saturnman 大量印鈔不一定總是能刺激經濟,這裡有個前提 就是要有一定的市場化程度和預期,還有相關產業配套。對於乙個剛從國企轉型為私企的企業同時又是大量的國企轉型為私企,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還沒有形成充分的摩擦過程達到市場平衡,這個時候最容易引發波動。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增加交易...

90年代下崗大潮給你的家庭造成了什麼影響?

南方欠發達中部省份的小縣城 00後,父母60年代末出生,哥哥九十年代末出生父親母親算是晚婚晚育,三十歲才有了我哥 也是三十歲,父母雙職工,下崗 後來啊,靠著不多的積蓄,加上借錢去做生意 雖做的是服裝生意,也是當時競爭小的童裝 日子慢慢的變好,我出生了 後來父親開公司,因為有能力,而且可靠 慢慢的,公...

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們都怎麼樣了?

其實自己也就乙個下崗職工的種乙個大城市裡頭的底層人家裡啥都沒有房子又小又破跟父母擠在一起還以為家裡是乙個豪宅呢都什麼年代了現在家裡連車都買不起好不容易找了乙個女朋友因為窮跟他了兩周就把他甩了每月拿著父母微薄的低保退休金過日子還要拿著錢去裝B 顯得自己好有錢的樣子自己很厲害的樣子 因為自己流著的可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