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到底是怎麼了?

時間 2021-05-07 07:14:14

1樓:曉一

在調結構、控風險,還得忍耐

為了打破下面的鏈條,嘗試梳理下:

——地方財政賣地創收,發行城投債融資,然後做了很多低效投資,後來負債越來越多,拖欠結算款拖累一系列相關企業資金鏈緊張,企業各種高息發債(非標)用於周轉

——地產商向銀行貸款,拿地蓋房,最後很多空置沒賣出去,還不上銀行貸款,各種高息發債(非標)用來周轉(地產信託),此外同樣拖欠結算款拖累一系列相關企業資金鏈緊張,高息發債求生

——非標借貸層層巢狀,通道業務盛行,市場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國家常規貨幣手段調控利率下不來

——銀行發行理財產品規模飆公升,背後投了不少非標以提高收益賺取差價——非標若暴雷,理財產品銀行兜底,銀行風險國家兜底

2樓:笑談天下

經濟小白,個人看法。

經濟的發展根基在於製造業,其生產貨真價值的財富,而非左手倒右手的金融業(當然其存在有著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但根本還是在促進製造業發展)。基於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出現了全球化分工協作的局面,亞洲四小龍的崛起恰逢西方產業轉移,而中國同樣借助產業轉移的東風(可以檢視中國最早引入的港資、台資、韓資企業),看看造船業的轉移就知道了,先是西方而後日本,接著南韓直到最近的中國,這種重工業低附加值的產業不斷尋找著價值窪地而轉移。而中國在80年代就是承接世界產業轉移的最佳窪地,80年-10年也是中國發展最迅速的年份。

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力成本的上公升,首先是諸如人力成本佔比較大的輕工業如紡織類代加工企業率先被擠出,參見2023年左右青島的韓資紡織企業非法撤離中國,東莞的製鞋企業轉戰東南亞,溫州製鞋企業倒閉潮等。而後隨著房價的飛速攀公升,生活壓力大房租難以承受,諸如華為這樣的大企業也搬離深圳。

在這期間出現了上市公司1年利潤不如炒房轉的多的怪事。中國走上了金融擴張的道路,人們紛紛加槓桿借貸買房,怕趕不上最後一班車。諸如聯想、海爾之類的企業也加入房地產開發,因為-來錢快啊。

「從3%到54%,20年間,中國居民槓桿率,增長了18倍。2023年,居民槓桿率僅為18%,2023年就達到了44.4%,2023年已經超過54%。

善林金融提醒,雖然這一資料在主要經濟體中屬於中等水平,但是這一數值僅是尚未考慮住房公積金貸款和其他貸款專案的保守資料。」

簡言之,中國生產成本上公升導致的產業轉移已經在進行中,其次國內各種因素導致實業融資成本高難度大,國內消費能力有限而外部出口受限,能不難嘛?

3樓:6587

正常降速。 南韓、台灣經過四十年高速發展,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後,GDP增速就從9%以上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驟降至五點幾。

4樓:Louis

資本會流向高利率的地方。

只要我們的房地產和金融還是那麼賺錢,實體經濟就可以洗洗睡了。

至於說做實體的一天不如一天,可能是因為沒有技術吧。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技術壁壘。

金融目前還是有著壟斷租這種東西的,所以會吸引大家擠破了頭想進去。

再者就是,市場化的地方會吸引人。

這就是給一點點淺薄的建議。

5樓:

籠統地講:

出口下滑(主要是關稅)財富轉移減緩。

金融業利潤受阻(主要是增長不足預期)破產,直接導致生產部門持續性融不到救命錢(沒錯就是那些玩命借債的大企業乾掉了借不到錢的小企業。)

消費市場啊萎縮不振:這和基本國策有關係,中國人習慣國外消費。

投資?嗯,我們在投非洲和一帶一路國家,國內基建比較小。外投金額沒那麼大,而且落地沒那麼快。

嗷嗷嗷,還有一些泡泡,不方便講,講了大家一起完蛋。

6樓:星羽鶴

因為金融泡沫的破裂,防腐反貪的進行,有錢的不敢高消費,沒錢的沒條件高消費,從而造成了全民"低消費"時代。

不怕,過幾年有人開始"高消費"的頭還不被抓,就好了。

我想問下大家我到底是怎麼了?

1.首先建議你不要太多的關注其他人案例和恐怖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沒有什麼事情是相同的 2.如果題主比較糾結自己是不是患上了抑鬱症,我建議去正規的醫院做一次徹底的檢查 3.其實每個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會面臨自己不理解的變化,我們成長的過程有一部分就是接受自己的變化,然後讓自己變向更好的...

我到底是怎麼了?這是抑鬱還是抑鬱情緒?

borisxian 雖然你的情況如何糟糕,你是如何能夠考上高中的?我想在你初中班上一定不是所有人都能上高中。你是如何獲得女朋友的?你是如何選擇聽了女友的話? 顯胖的瘦子 要確證乙個精神疾病確實要符合一些條件。比如發生頻率和發生時長,比如說抑鬱症,主要症狀是 注意力不集中,對生活失去希望,睡眠不足或過...

盲盒經濟是怎麼火起來的?

時傑 首先就沒有盲盒經濟,應該叫做盲盒的商業模式。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盲盒怎麼有相應的消費群體。而且咱們在短期內把市場份額做大。擴大銷售。也就是進入所謂的燒錢模式。但作為盲盒經濟的領跑泡泡瑪特,明顯是在準備打通資本市場。這和共享單車,或者是分眾傳媒等等著一二十年以來大多數的模式是一樣的。但現在運氣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