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舌根音顎化之際時人有沒有發表出困惑,議論或者看法呢?

時間 2021-06-01 06:39:19

1樓:萱叔寶

明代陸容(1436-1494)《菽園雜記》提到:「又如去字,山西人為庫,山東人為趣,陝西人為氣,南京人為可(去聲),湖廣人為處。」 去》處》趣,演變的軌跡很清晰,並同時體現在不同方言裡。

2樓:蘓北電鑽殺人狂

樓主可能想要找漢語語音史上見系顎化的歷史文獻證據,喬全生(2006)《從晉方言看古見系字在細音前顎化的歷史》一文中舉過相關例證。

原文 從晉方言看古見系字在細音前顎化的歷史 pdf

這篇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段舉了明代陸容(1436—1497)筆記中的例子,這個例子顯示了15世紀中葉「去」字在進行見系顎化音變時呈現出的地域不平衡性。各地的讀音大致可作如下構擬:

山西脫去-i-介音:*khu

南京脫去-i-介音,且魚虞有別:*kh

陜西人不顎化,且魚虞有別:*khi

山東人顎化:*hy

湖廣人顎化,且混同於章組:*hy

陸容提到各地方言而唯獨沒說官話,那麼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官話是不顎化*khy。在同時期的韻書《韻略易通》(1442)音系裡, 溪母細音就是不顎化的kh-。這可以相互印證。

我目前就想到這一條當時人記錄的共時音變例證...如果我想到了其他例子再補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