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敢問世俗生活中亦有戒定慧否?

時間 2021-05-08 03:16:52

1樓:stanleyqiu

戒定慧是針對心來說的。如果心處在戒定慧中那麼即便身體在世俗中,那麼我們還是有戒有定有慧。如果心沒有戒定慧,哪怕身體在寺廟裡打坐,那麼我們還是沒有戒定慧。

2樓:CKL gz

六祖壇經中有兩個偈子,乙個是神秀大師,乙個是六祖慧能的,兩個偈子都是對的,只看你能接住哪乙個了。

六祖壇經: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分割線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型,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見,何勞向什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3樓:平凡世界

這個問題的表述可能有點點讓人混淆或者理解偏差。 如果要說佛法的戒定慧如何修持,當然是在世俗生活中來修持的,不作惡事,算是戒, 專心於善念或正念,這算是定,在這個過程中理解、領會乃至領悟佛法的各種道理,這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慧

當然,如果要精確準確地說,還是要依照佛法經典的闡釋來理解。 我這裡說的,只是用俗話來說一下,方便理解。

但是,這個也不能理解為世俗生活中有戒定慧,因為戒定慧是【佛法特指的用詞】,是有佛法的特定含義的,不能泛化地理解。

所以這個就不太好說是世俗生活中也有戒定慧,因為這會讓人誤解為,世俗人士不信佛教不修持佛法,也能夠有佛教佛法所說的戒定慧,那就顯然不對了,不符合邏輯。

所以,比較恰當的表述應該說,佛法所說的戒定慧,也是在世俗生活中來修,也是通過我們的言語行為心念來修,即所謂的身口意來修的。

六祖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佛法修行是在世間來修,但修行的結果或者效果,則是覺悟世間,而不是跟世間世俗一樣。

4樓:Mitom

戒定慧就是在世俗中的啊。佛法不離世間覺,離覺覓菩提,猶如尋兔角。滅了貪嗔痴,就是修戒定慧。

貪嗔痴就是世間,戒定慧就是出世間。認清自己生活中的貪嗔痴,就是在修戒定慧。貪嗔痴生起之處滅去,就是戒定慧生起之時。

這個本來就是一體兩面。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

5樓:蔣夫人

只有真正把戒定慧內化,成長才能真的發生。說一聲生活裡的事,就能明白戒定慧了!

我自己單獨帶孩子,,因為疫情影響,先生目前的工作入不敷出,我跟他談,看他晚上能不能做點別的兼職,先生嘴上說著可以,半個月了,沒有一點行動!

後來我跟先生又談:如果你不想做兼職,也可以,我接了兼職文案,網上辦公,不耽誤帶孩子!因為要交稿子,每晚我都得抽出來四個小時工作,晚上你得早點回來照看一下袋袋兒!

先生嘴上答應了,還是天天晚上玩到十點才回來,無奈,我只能熬夜趕稿子,每天凌晨三點才能睡!

欠覺欠得眼睛酸澀,昨天帶兒子去打防疫針時,看見一堆人吵吵嚷嚷,突然心情就跌到谷底了,腦子裡的念頭是:家務我幹,孩子我帶,錢我掙,我要老公幹嘛。

戒掉怨氣

出了防疫站告訴自己:不行,不能把情緒帶回家,因為疫情,他事業處在低谷期,也不是他能控制的,自己要想辦法化解掉自己的怨氣!

推著小車車帶上兒子去買好吃的,先去買了三樣甜品麵包,我跟兒子各吃一樣,留一樣給先生,又去買了杯楊枝甘露飲品,我跟兒子一人一口慢悠悠喝著,最後再買仨油酥火燒,我跟兒子一人乙份,還有乙份給先生帶回去,我和兒子坐在樹蔭下,涼風習習,慢慢吃著豐盛的早餐,心情大好,回去路上還感覺:一杯楊枝甘露可以抵消我所有的不愉快了,哈哈哈!

人還是得學會自己善待自己,自己滿足自己!

定住了心神!

哥哥中午回來一邊吃著火燒,一邊跟我說:正想吃甜食呢,你就把麻薯麵包買回來了!

我說:嗯啊,覺得你白天上班辛苦呀,三伏天還得出去,得犒勞一下財神哥哥!

先生在一旁笑的時候,我跟先生說:今天喝了果茶,吃了麵包,帶著兒子一起享受生活,讓我覺得,我要努力好好掙錢,不為別的,是為了犒勞自己的付出啊!

慧根生出來

至此,我覺察到,我與金錢的鏈結變了,以前先生在家兩年沒上班,心裡總覺得,憑啥責任都讓我乙個人承擔,後來我倆都成長了,心裡想的是:我承諾過要讓兒子過上好日子,承諾過要善待自己,那麼就加油掙錢吧,有錢了可以各種滿足我自己![悠閒][悠閒][悠閒][悠閒]

八大關係裡,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才是最重要,自己要先開心,才能帶給別人開心!好好愛自己才可以抵消一堆的不良情緒!

以前與金錢沒有鏈結,其實就是小孩子心性,不想承擔責任,不承擔責任,也就無法享受到成熟承擔帶來的美好感受。

晚上把兒子背身上,圍觀我做飯,看見先生在客廳掃地,又歸置一下物品,給我驚訝得,我說:今天怎麼想起來幹家務活了??!!稀有世尊,不可思量否?(原文出自佛經,此處被我引用了)

先生說:嘻嘻,袋袋每次打針都是你乙個人帶著去,我上班也是你乙個人帶整天,辛苦啦媳婦兒!

這就是俗世的戒定慧!一念之間,兩種活法!

6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無戒之定是邪定,無定之慧是狂慧

菩薩十八重戒之十三勸舍聲聞戒學

(勸舍別解脫戒)

《集頌》:「汝今何用學小乘,別解脫戒聲聞律。

應當受持大乘典,發菩提心淨諸業。

不受當來惡果報,令捨波羅提木叉。」

此條戒主要指勸他人放棄(不持)小乘戒律。戒律也叫「毗奈耶」,也叫「波羅提木叉」,包含「止持」、「作持」雙重意義。這裡的「別解脫戒」和「聲聞律」同義。

大乘行人的「捨小向大」,「舍」的是小乘的「自度」的發心,並不是「舍」掉小乘的戒律。因小乘的戒律被大乘菩薩戒所含攝,是大乘戒律的基礎,小乘行法被大乘行法所含攝,是行持大乘的共道。

大乘菩薩戒包括:

1、攝律儀戒(別解脫戒)。

2、攝善法戒。

3、饒益有情戒。別解脫戒是指能使人了脫(解脫)生死的戒條,即持住一條戒,得乙份解脫功德,別解脫戒全持住,定能解脫生死。如:

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250條具足戒、比丘尼的348條戒都是。

對於沒受過任何別解脫戒而進入大乘(般若密乘或密乘)的行人來說,定期受持八關齋戒和十善業道則是非常必要的。

《華嚴經》:「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出家人受的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就是由此而來。

《沙彌律儀》:「放非止惡曰戒,處斷輕重、開遮持犯曰律……」

經云:「以戒生定、以定發慧」,又說:「無戒之定是邪定,無定之慧是狂慧……」

可見,戒在整個佛教行持過程的重要性,勸他人不持(小乘)戒,障礙、破壞(乃至誹謗)他人持戒,罪過極重。

——摘自仁清法師《佛教大乘正覺道之戒律、戒相疏義》之菩薩戒十八重罪

7樓:三步一顛

這些都是佛陀針對世俗生活中的指導,如五戒。戒就是限制自己不去造作不善,比如罵人傷害比你弱勢的人或動物等,要是行者作到了不去造作惡業,比如不咒罵他人等,而後培養(佛教說增益)成習慣,也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便是脫口而出都不咒罵人的話,就是定了。若行者有了這習慣自然會想到「咒罵他人是沒有任何利益的,為什麼?

因為…等等」就是這樣。

8樓:秦皇

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戒就是專心,定不一定是不動,而是堅定不移,最後當然是水滴石穿。智慧型就是能解決問題,問題小可以用技巧,問題大,就是必須一點一滴堅持到底,因為所有的選擇和技巧都是走彎路,大智若愚也就是這個意思。

9樓:菩提心

剛開始學佛,最讓我反感的是戒律,後來不知不覺愛上了戒律,其實有戒律才好,才懂得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戒律好比是交通規則,每個人都自覺遵守規則,就不會出問題,交通規則讓人更安全更自由更有規律去安排自巳的行程。戒律也一樣,戒律充滿著佛的智慧型佛的慈悲和佛對我們的愛護,我們為什麼不盡力去持戒呢。

說實在,在世俗生活中,持戒不是象想象那麼難,我以前也羨慕師兄們吃素、持八關齋戒等,後來自己竟然也可做到,並沒有象想象那麼難,持八關齋戒那一年多會感覺很容易遇上與自巳相應的法、善知識與師兄,這段時間沒有繼續持是因為貪吃的習氣犯了,雖然仍吃素但有好吃的還是想吃一些,其實最難斷的是心淫,因為還有貪嗔痴習氣還有對精神靈性層面的欲求,斷捨這些習氣與欲求需要不斷修禪定,還需不斷圓滿佛智才行。

以上供參考。

10樓:一滴之雨

不搞複雜化,複雜的事簡單說。

不說高大上,要的是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截斷貪嗔痴有很多種方法,比方說吃飯的時候,給自己加兩個意識。

一、多食即貪,吃的不好會生嗔,特別愛吃什麼即痴,吃飯慢即慢。

二、多吃會胖,胖會生病。

以此類推。

想賺錢是貪,賺不到會嗔,喜歡錢是痴。

橫向展開,可以用到很多地方。

供參考。

11樓:順勢而為

所謂戒者依楞嚴經雲:攝心為戒。比如學習的時候,不要思想跑馬。

吃飯就吃飯莫想去邀雞。定是指專注一處。不受外界影響。

慧是當有戒有定的情況下把所遇問題解決了,所得的結果。

12樓:渺小如微塵

比如乙個人確定了乙個目標,不論是工作上取得成果,學習上有什麼成績,還是事業上取得什麼成就。此人為了此目標,不再去酒吧花天酒地,不再沉迷於網路遊戲,將所有可利用的時間都專心的用在此目標的達成上,想盡一切辦法,不惜犧牲自己吃飯睡覺的時間,一心要完成此目標。當他初步確定了達成目標的步驟,並付諸實際行動後,便有了一定的經驗,可以為後續的步驟作參考,最後終於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下完成目標。

如此他便有了指導他人也完成相同目標的能力。這就是戒定慧。

因苦生佛,佛苦共生,無苦無佛,滅苦既滅佛,何解?

護法居士 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佛身幾種。佛言。善丈夫。略說有三。何等為三。一者報。二者應。三者真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何者名為如來報身。佛言。善丈夫。若欲身彼佛報者。汝今當知。如汝今日見我現諸如來清淨佛剎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報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

「因言廢人」和「因人廢言」有沒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有,哪個更嚴謹?

因人廢言和因言廢人都不合理。而且危害都不小。正確的做法難道不是 因人廢人,因言廢言 麼,丁歸丁,卯歸卯。聽人的話,要 聞其言而觀其行 不僅僅要看他怎麼說,更要看他怎麼做,即使那個整天撒謊 狼來了 的孩子,他不也是說對了一次並且是最重要的一次麼?即使是萬人敬仰的導師,哪怕他曾經說對過一千次一萬次,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