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是不是指把注意力轉到自己的「聽」「看」「想」等等,並保持這種狀態?

時間 2021-05-09 13:54:05

1樓:酌影飲

觀也可以算靠智慧型想象自己看到某物的外表。 想則是再思考某物會給自己怎樣的感受,其內在如何。

注意轉到聽看想上,其實跟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和觀世音菩薩耳根法門都挺像的,就是收心並探尋讓自身感知外界的核心。

或者有空可以網上搜了了解些定慧之路的節選,比如https://

等,教你禪定是什麼,怎麼執行。

回到原題,按原文看大致就是讓你脫離十二因緣法,拼命的方向不再只是為了乙個永無止盡的物色慾望。再以此入禪定、證果。證果就是聖人了,厭離慾望是易如反掌。

我們凡夫則多看看經書和念佛修定力,慢慢能證果且也能厭離找不到滿足點的劣質慾望。

2樓:樂光明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

十二因緣中由無明乃至老死,沒有一環不是無明。六處是無明,觸是無明,受是無明,愛是無明,取是無明,有是無明,生是無明,老死是無明。

所以「注意力」是名是無明,「轉到」是行是無明,「聽、看、想」是六入是觸是受是無明,「努力保持」是愛是取是無明,「產生一種被罩住的感覺」是生是老死是無明。其中任何乙個過程都沒有厭離無明。

知「注意力如幻不可執捉」是厭離無明,知「轉到如芭蕉無有實性」是厭離無明,知「聽看想如焰不可觸控」是厭離無明,知「努力保持如握虛空不可暫住」是厭離無明,知「產生感覺是苦因生苦,自向遠離」是厭離無明。

「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觀六處無常,如毒如刺,厭離六處,厭離六處所生觸,厭離緣六處觸所生受,而能厭離無明。

住六觸入處不是保持六觸入處,是恆舍六觸入處。

3樓:普波居士

這個好像是《雜阿含經》裡的吧。

你是專修小乘法的嗎?中國沒小乘道的傳承,佛法又不能自學,你打算怎麼完善自己所修學的法門呢?

建議你最好修學大乘佛法,中國是大乘國土,無論哪個寺廟,哪個宗門,都可以得到正確的指導和幫助。

4樓:立誠潘文

仁者,我覺得是這樣。當年,我跨入修行大門的時候,師傅給了一句囑託:守護根門,執持淨戒!

心有六扇門。謂:眼、耳、鼻、舌、身、意!常有六賊出入。是為色、聲、香、味、觸、法。

六賊隨意出入,則心不得安,

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明真理,證涅槃。通過對實相的洞察,來證得智慧型。心不得安時,就不勘用了。

守,就是賊不可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是達摩祖師說的那句話: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我理解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