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廢了郭聖通的后位是否真是為了真愛陰麗華?

時間 2021-07-09 02:03:28

1樓:王伯齊

以我看到的史評來說,古人指摘劉秀廢后是私情,更有甚者將其比作周幽王(北韓古代政治家)。

而現代如《劍橋中國史》則是另闢蹊徑,說劉秀廢后是政治原因,一些人受這本書影響或者其他原因,也持劉秀政治廢后論。而劍橋史的政治廢后論是建立在劉秀和豪強鬥爭失敗這一邏輯上,即現在著名的「度田失敗論」。但史書從未說劉秀度田失敗,任何一本正經史書只會告訴大家劉秀打壓豪強,並且是成功的

既然劉秀和豪強鬥爭從未失敗,所以所謂「政治廢后論」根本站不住腳。

皇帝家事即國事,劉秀廢后核心原因很簡單,就是要換皇后、換繼承人。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秀廢后確實是政治原因,因為皇后不僅是皇帝的妻子亦是國家公職,后位的更替必然帶來儲位的變化,拔出蘿蔔帶出泥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儲君是社稷的根本,動搖儲君就是動搖社稷,所以說廢后是政治原因也沒問題,畢竟劉秀立陰麗華必然要立她兒子當太子。

劉秀的功臣大多出自河北、南陽、潁川、河西這幾個地方。所以很多人喜歡粗暴的用地域把他們分成幾派,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河北派、南陽派、潁川派、河西派」。如此一來好像這幾個地域中的人之間的關係必然是敵對的,是水火不容的。

於是在一些人的眼裡南陽派就會和河北派發生鬥爭,而出身河北的郭聖通成了河北的利益代表,出身南陽的陰麗華則成了南陽人的利益代表。然後廢郭立陰就成了這兩派互相鬥爭的結果。不得不說這套邏輯下來,真是一出好戲。

然而,任何沒有史實作為依據的邏輯都是紙老虎,一戳就破。

子虛烏有的派系鬥爭

南陽功臣就得抱團力挺出身南陽的陰麗華,河北功臣就得擰成一股繩替郭聖通鬥南陽派,這是強盜邏輯。郭聖通的確出身河北但她無法代表整個河北功臣的利益,她只能代表劉揚和郭家的利益。陰麗華也是同理,陰麗華雖然出自南陽,但是她只能代表陰家的利益。

把兩個女人當成兩派的代言人,簡直是在侮辱功臣。功臣想要榮華富貴緊跟皇帝的腳步就可以了,后妃說到底無非也是依附皇帝的存在。

如果同乙個地域就要天然團結一致排外,南陽人就要支援南陽人,河北人就要支援河北人,那當初劉秀這個南陽人帶領幾個南陽人跑河北去是怎麼得到河北部分豪族支援的?那出身河北並且和劉揚是親戚的耿純,在劉秀要他殺了劉揚的時候他怎麼會選擇向劉揚舉起屠刀的?

又如鄧禹這個南陽人,為什麼向劉秀舉薦寇恂這個河北人?為什麼吳漢身為南陽人卻能在河北發家,還縱兵劫掠南陽?為什麼出身南陽的岑彭會和出身河北的耿弇一致要求處死南陽人鄧奉?

如果真的有派系鬥爭,為什麼搶馮異功勞的時候吳漢、耿弇、蓋延、王常等人那麼「團結一致」?倘若吳漢、耿弇結合的理由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河北南陽一致打壓馮異這個潁川人,那王常可是潁川人啊,怎麼也和別人同流合汙搶老鄉功勞?

不可否認,劉秀將領的確有不合的,但那是個人恩怨造成的,絕非派系鬥爭。比如寇恂和賈復,總不能因為寇恂是河北人,賈復是南陽人就粗暴的說他兩是因為地域而造成的派系鬥爭吧。史書明確記載,這兩人的矛盾是私怨,因為寇恂依法殺了賈復的手下,賈復覺得這是打他臉,所以放話要殺寇恂而已。

馬援出事以後,南陽、河北、隴西等人不知有多團結。

既然當初河北人都能因為利益使然支援劉秀這個南陽人,南陽人未必就不能支援郭聖通這個河北人。劉強上台勢必舅家顯貴,但劉莊上臺也是舅家顯貴。很多時候人會嫉妒身邊人,未必會嫉妒距離較遠的人,所以「南陽派」未必願意看到陰家顯貴。

事實證明劉莊上臺以後,顯貴的是陰家和馬家,未見「南陽派」撈到什麼好處。

最重要的是根本沒有「南陽派」、「河北派」參與廢后立后事件中。劉秀建武十七年廢后,但是寇恂 、馮異 、岑彭 、蓋延 、銚期 、祭遵 、任光、萬修、邳彤、劉植、耿純 、景丹 、 王梁 、 傅俊等十四位雲台功臣皆於建武十五年前逝世,廢后前功臣就死了一半,其中幾位重要的河北功臣都在其列如劉植、蓋延、耿純、邳彤。

而在建武十三年天下統一以後,以鄧禹為首功勞甚大的幾人,賈復、耿弇、朱祐、劉隆等人皆主動交出兵權。他們其中有河北人,而多數為南陽人(因為河北功臣幾乎全死光了)。

十三年,定封膠東侯,食鬱秩、壯武、下密、即墨、梃、觀陽,凡六縣。復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擁眾京師,乃與高密侯鄧禹並剽甲兵,敦儒學。帝深然之,遂罷左右將軍。

復以列侯就第,加位特進。復為人剛毅方直,多大節。既還私第,闔門養威重。

朱祐等薦復宜為宰相,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並不用。是時,列侯惟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三十一年卒,諡曰剛侯。

河北功臣幾乎死光,沒死的也主動交出兵權,南陽功臣亦都交出兵權。且功臣都沒有任職重要官職,三公除了大司馬吳漢,沒有乙個是功臣。這種局勢下,兩派用什麼鬥?

吳漢雖然是南陽人,但一直在河北起家。沒有資料顯示他對廢郭立陰表態過,反而有史料說明他一直希望劉秀能早點明親尊,以顯示劉強的尊。吳漢曾多次上書請求劉秀封皇子以明親尊,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不希望劉秀無緣無故廢后,因為廢后必然廢太子,廢太子是動搖社稷根本。

如果因為吳漢身居大司馬之位且是南陽人就認為他會支援陰麗華母子,那為何劉莊上臺,吳漢家族沒有顯貴?

「列侯惟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鄧禹、賈復、李通這幾個南陽人之所以能參議國家大事,是因為劉秀信任他們。南陽人沒有逼著劉秀任用南陽人,反而史書記載「時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

劉秀之所以愛用南陽人,是因為他本人就是南陽人,而一些南陽人他們本身和劉秀有關係或者相識,通過關係得到重用,從而建立功勞,再以功勞來換取利益,如鄧禹、朱祐。有的南陽人他們誓死追隨劉秀,為劉秀立下汗馬功勞,從而以戰功換取利益,如賈復、吳漢等。

劉秀廢后朝堂上南陽人不吭聲,是因為劉秀才是南陽大BOSS,是他們的領頭羊。他們既沒有權利也沒有立場反對,對於他們來說,想要榮華富貴,緊跟劉秀腳步就行了。

廢后廢太子事件中只有郅惲和張湛表態,他們乙個是太子老師,乙個是太子太傅。郅惲委婉的替劉強說話,最後得到了劉秀的態度就識時務的勸太子自己退位。張湛身為太子太傅,劉強退位以後他就稱病遠離朝堂。

小結:

劉秀身為乙個獨攬大權的帝王,君權的神聖,軍隊的威望,使整個建武朝根本沒有誰能和他掰手腕。他若不想廢郭聖通,大可將南陽人趕出政治中心,相信趕幾個沒有兵權的南陽功臣易如反掌。他若不想廢郭聖通,就不會拒絕讓劉強就東宮。

東宮太子,乙個沒有東宮的太子,這也是劉強無力掙扎的原因。

若是覺得「南陽派」不支援劉強母子,很簡單。聯姻啊,劉強兄弟五人,讓他們和「南陽派」聯姻。這樣南陽功臣利益不就和劉強母子連在一塊了?

如此,他們還有什麼理由力挺陰麗華母子?誰會放著自身利益不顧傻白甜的給他人做嫁衣?

劉秀廢郭聖通就是為了改立陰麗華,不然他折騰個啥?郭聖通既沒犯法絕,還有五個兒子。如果認為是郭聖通背後勢力大,那她就不可能如此輕易被廢。

劉秀不是不知道他廢后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不知道後果,那道德規範對人類行為就不存在任何事前約束的效力。對於建武十七年的建武帝來說,經過長達十三年的統一戰爭,天下既定,四海昇平;他本人在戰爭中,憑藉自己的智慧型和手腕,在功臣乃至敵人的心目中樹立了極高的威信和良好的形象;天下平定後他又通過一系列內政措施,成功地解決了開國君主和功臣集團之間矛盾,並不斷地集中和加強自己手中的權力。其時,除了個別地方還有一些小規模武裝政權和叛亂需要鎮壓,基本上一切都是百廢俱興,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正在逐漸步入正軌。

作為乙個君主,他已經得到了一切。唯一剩下的就是修德。只要他在自己剩下的歲月裡不犯下什麼明顯的錯誤,他就真的完美了。

但是他無過廢后,意味著他要被後世批判詬病,後人說他:廢郭立陰,聖德之玷。而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廢郭聖通母子受益人是誰?顯而易見,陰麗華母子在他心中的份量抵得過郭聖通母子。陰麗華在他心裡比任何女人重要。

他沒有因為陰麗華放棄江山,但他願意把他九死一生打下的江山給她們母子。

劉秀和陰麗華的婚姻模式:【聞後美→心悅之→娶妻當得陰麗華→因征伐,遂別離→自我不見,於今三年→欲崇尊位→寵益盛→宜為天下母→見後哭,帝嘆息→如平生歡→合葬。】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劉秀對陰麗華的情感一直都是明朗且穩定的,確實做到了有始有終。

劉秀和郭聖通的婚姻模式:【後乃揚之甥,因納之(政治婚姻)→有寵→疏遠→失寵→被廢→不可供養】劉秀對郭聖通的感情也很明朗,只有在河北之時有寵,後面建武九年開始疏遠她,建武十四年徹底失寵,建武十七年被廢。讓她跟著兒子生活。

若說沒有一點感情不可能,畢竟兩人生了幾個孩子,糟糕的是兩人屬於越生孩子感情越差的。這畫風若說是真愛,估計可能走虐戀情深路線。只是劉秀是個實際的政治家,不是言情男主,畫風沒有這麼抽風。

2樓:圍爐品茗人

關於劉秀廢后一事,個人認為劉秀更愛陰麗華這個因素的確佔主要地位,但也不盡全面。畢竟劉秀這樣乙個政治人物,思考問題不可能完全不考慮政治因素。

影視劇中的劉秀

首先兩人和劉秀的婚姻形式是截然不同的。

陰麗華是劉秀的原配夫人,而且他們的結合也是劉秀自己追求的婚姻。在長安太學時期的劉秀就曾發出過:「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由此可見青年時期的劉秀就已對陰麗華非常愛慕了。

後來劉秀的哥哥劉縯被殺,劉秀返回洛陽閉門待罪,期間唯一公開做的事情就是和陰麗華成親,而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劉秀一生中最黑暗的歲月,陰麗華一直陪伴著劉秀,兩人的感情肯定非比尋常。

反觀郭聖通和劉秀的婚姻就是典型的政治婚姻了。婚前二人毫無了解,劉秀為了在和王郎爭奪河北的鬥爭中,避免腹背受敵,才派劉植去聯絡真定王劉揚,而劉揚答應支援劉秀的條件就是要把外甥女郭聖通嫁給劉秀。劉秀從政治角度出發答應了這個要求,不僅解決了後顧之憂,還獲得了鎮定王劉揚的不少軍隊。

影視劇中的陰麗華

其次陰麗華對劉秀的性格把握的比較準確,也善於迎合劉秀的性格

劉秀是歷史上少有的比較寬仁,不太誅戮功臣的開國皇帝,跟隨他的開國功臣大多得到善終。由此可以看出劉秀是比較重感情的人,對身邊都有種同情心。這一點體現在劉秀和陰麗華、郭聖通兩人的關係幾個重要節點上都有體現。

第乙個節點:劉秀定都洛陽後,馬上讓人將還在家鄉南陽的陰麗華接入洛陽。但是陰麗華的到來,就不得不面臨乙個她和郭聖通的位置問題,劉秀剛開始是將兩人都封為貴人的方式來平衡。

但這顯然只是權宜之計,因為劉秀貴為皇帝,皇后之位不能長期空置。史書記載,當時劉秀有意立陰麗華為皇后,但是陰麗華拒絕並將皇后之位退讓給郭聖通。其實陰麗華不是沒有競爭的本錢畢竟她是劉秀的原配,感情基礎也比郭聖通更深,同時在立皇后之前,郭聖通的舅舅真定王劉揚反叛被劉秀誅殺(當然郭家並沒有參與這次反叛)。

但是顯然這裡有文章可以做,但是陰麗華還是以郭聖通已為劉秀生子且在河北的困難時刻陪伴劉秀為由推讓了皇后之位。這次推讓顯然是非常正確的,劉秀顯然對陰麗華有虧欠之心,此後不僅經常帶陰麗華一起出征,同時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陰氏家族的官位和爵位都比郭氏家族的高。後來還想給陰家封地,當時跟隨劉秀打天下的很多功勳武將都還沒有封地,可見這種待遇的特殊。

而且陰麗華及其家族也很聰明的推辭了封地。由此可見陰麗華對劉秀的性格把握很準,不爭而爭才是最能得劉秀歡心的。

第二個節點:建武十七年,劉秀廢郭聖通的皇后之位,立陰麗華為皇后。原來一直受到劉秀壓制的郭氏家族卻突然備受恩寵,一直沒被封侯的郭氏家人(之前郭氏家族只有郭況一人被封侯,而被郭聖通被廢后,郭況也立馬換了乙個大的封地)馬上都被封侯,甚至連郭氏家族的旁親、女婿都被封侯,在官職上也火箭式上公升,郭家的主心骨郭況原來身為皇后的親弟弟也只是城門校尉(職責為掌管京師防衛的三個將官之一),直到郭聖通被廢之後才出任大鴻臚位列九卿。

同時,劉秀還多次率領群臣行幸郭家,賞賜大量財物。而且改立陰麗華為皇后時,劉秀也出人意料的沒有舉行什麼儀式,並禁止百官朝賀。由此也可看出劉秀在廢后之後也對郭聖通感到虧欠,轉而對郭聖通和郭氏家族進行彌補和安撫。

但是縱觀郭聖通的一生,她可能對劉秀的性格把握不如陰麗華,對陰麗華比自己受寵,以及對陰氏家族比郭氏家族更受寵等等可能心懷不滿,在劉秀面前時常抱怨,最終導致劉秀對她越來越冷落。爭來爭去什麼都沒爭到,反而把皇后之位丟了,但是恰恰在此之後,她的家族開始轉而備受恩寵,她本人也得到了善待。

綜上,劉秀的確更愛陰麗華,但對郭聖通也並非沒有感情,只是郭聖通畢竟和劉秀是政治結合,感情基礎要稍遜一籌,同時陰麗華更能把握劉秀的性格,善於不爭而爭使得劉秀更加寵愛自己。

劉秀起家的基本班底是南陽派和河北派,南陽是劉秀的家鄉,河北是劉秀的龍興之地。在早期河北派在劉秀集團中佔據絕對優勢,劉秀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是河北派發展起來的。所以在郭聖通被立后時,雖然她的舅舅反叛被殺,但是劉秀不僅沒有株連郭家,連真定王劉揚的兒子都被赦免並繼承父親的爵位。

在當時劉秀的敵人還很多的情況下,劉秀不敢輕易放棄和河北派有千絲萬縷關係的郭聖通和郭家。

但是建武十三年基本平定天下後,河北派的武將們大都卸去兵權,不再參與朝政,從此朝政基本上是南陽派和新進入的河西派掌控。而顯然南陽派是傾向於出身南陽的陰麗華,因此在河北派的武將們對朝政的影響力降低後,劉秀就具備了廢后的能力。

綜上,個人認為劉秀廢掉郭聖通改立陰麗華的原因確實有很大程度是因為劉秀更愛陰麗華,而且陰麗華本人也更善於迎合劉秀的心理,而郭聖通則稍遜一籌,再加上統一天下之後,河北派主要以武將居多,大多卸下軍權失去朝政的影響力,導致郭聖通的支援力量減弱。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最終使得劉秀廢郭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