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中梁使三反,這個反字該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6-05 03:52:49

1樓:

使者完成自己的使命後,是要回去覆命的。

比如《莊子·外篇·秋水》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姑且不論這事是寓言還是現實,單純論這種事,兩位使節總要讓楚王知道這個結果吧!莊子拒絕了,楚王要有所應對,莊子答應了,楚王也要有所準備。

而像申包胥赴秦求救,他的目標明確,秦國不出兵對他對楚都是絕對不可接受的。這樣,他的使命就要圍繞秦國出兵來進行,不達成使命則不罷休。

2樓:我頂瓜瓜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魏國使者接連跑了三趟,可是孟嘗君都堅決推辭了,沒有前往魏國。

反通返,通假字,往返。是指魏國使者往返於孟嘗君和魏國

3樓:大雪滿刀弓

梁使三反,寶貝,惠王的使者多次返回。孟嘗君的封地在薛,馮門客忽悠魏國招聘孟嘗君,所以惠王派使者去招聘,帶著厚禮,儀仗去了多次,馮門客讓孟嘗君堅決推辭,因為去的次數太多,陣勢太猛,所以必然傳到齊國君的耳朵裡,所以齊國君害怕了,認為孟嘗君力量太大,不能放走,所以把孟嘗君招回來了。這個都是很通俗的文言了。

《左傳》和《戰國策》的敘事風格有何異同?

Allen 左傳對事情的經過記載得比較詳細,前因後果,人物言語都有記錄。戰國策注重記錄語言,往往一篇之中十分之九都是某個說客的言論,其他簡要交代這次談話結果。左傳語言更加簡古,國策流暢修辭手法多樣,前者就是歷史書,後者讀起來磅礴大氣 講真,我讀書都是興之所至,瞎激霸讀。左傳 沒讀過。戰國策 在讀 大...

《論語》《戰國策》之類的國學經典到底有沒有實際價值?

小瘋玖呀 首先得看你對這個價值的定義是什麼,每個人對價值的定義都不同 可以是自身精神文化素養上的提高,也可以是給你生活,物質上帶來的改變 已登出 微商們的國學大師 這要求真低。真當諸子學說是那些讀個蒙學的傢伙能懂的啊 這微博選的目標都這水平了 題主還跟他計較什麼啊。回家看看書比較好。反正又不難。我看...

大家覺得《鬼谷子》和《戰國策》這兩本書哪一本更適合反覆通讀?(如果時間不是很充分的話)?

已登出 乙個講 道 和 術 乙個是案例分析。鬼谷是教科書的話,戰國策就是習題冊。是想有限時間讀透的話,選自己更有興趣的。不過,盡信書不如無書。 久作無端客 為什麼會問出這種很奇怪的話。一輩子那麼長,難道你看書還跟選老婆一樣,選了 鬼谷子 戰國策 棄之不看?適不適合反覆通讀,難道不是跟小馬過河一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