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封建盛世大都在王朝初期?

時間 2021-05-08 09:15:00

1樓:小本說

其實王朝興衰與產品生命週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產品生命週期分為投入期(打天下)、成長期(王朝初立)、成熟期(停滯不前)和衰退期(衰敗直至滅亡)。整個過程更像乙個拋物線。

王朝初期更類似於成長期,它已經完成了前期投入,進入高速增長階段,而這個過程能夠持續多長時間、繁榮到何種程度取決於當權者的執政水平。

這四個階段的持續時間性不完全屬於平均分配,有的王朝快速經過成長期,根本沒有盛世(成長期),有的王朝盛世卻很長。有的王朝快速經歷四個階段,比如秦朝、隋朝。實際上,這四個階段的界限往往很難界定,但是大都是經歷了這樣乙個過程。

綜上,乙個王朝盛世的長短取決於其成長期的時間跨度,而盛世的開始階段往往是王朝初立期。

2樓:

初期如何定義?王朝的前1/2?前1/3?還是前1/4?如下幾個朝代似乎不符合題主問題,西漢享國210年,極盛在前50年左右宣帝時代,此時已過近3/4

大唐享國近300年,極盛玄宗時代,公元750年左右,接近1/2了滿清享國也近300年,極盛乾隆時代,18世紀中期,也過1/3了,若從努爾哈赤算,乾隆是第6代了,接近1/2了

還不如說對於時長200+的大一統朝代,前一百年國運一直走運對於不到100年甚至不足50年的短命朝代或許不適用,倒是元朝,從2023年大哉乾元起到2023年大明終始,極盛在1290忽必烈末期左右,1/5,屬於高開低走

3樓:

不能這麼說。

歷史上喜歡把乙個朝代盛世到衰敗再興盛稱為中興,如果算中興的話傳承三代以後的盛世其實還是很多的。比如少康中興(夏)、盤庚遷殷(商)、漢武帝時的盛世、昭宣中興(西漢)、光武中興(東西漢算乙個朝代的話),再比如唐朝的武則天的武周、唐明皇的開元盛世、宋朝的仁宗盛治、遼的景聖中興、明的仁宣之治以及清的康乾盛世等等,基本上都是三代以後出現的盛世、治世、中興。

所以說,「封建盛世大都在王朝初期」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4樓:

實際上這是一種迴圈,帝國的開創人通常文武並舉,明朝朱元璋,精力過人,大小事物一併自己處理,有豐富軍事經驗,能戰能治,後面的建文,永樂,仁宣皇帝基本是半吊子皇帝,帝國的發展,生產力進步是非常緩慢的而皇帝的政策基本朝令夕改,稅務加重就會伴隨的農民和土地流失,自然就會產生內部崩潰或迎來外部入侵也就緊接著朝代的更替,再繼續這種迴圈,自古沒有哪位皇帝的能力能超過第一代皇帝

5樓:位卑

中國歷史上是個農業大國,中國的朝代變遷大多處於這樣乙個迴圈(還有乙個外族因素):

土地(資源)分配->經濟發展-〉土地兼併-〉貧富分化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造反-〉土地(資源)重新分配

因此封建王朝的初期意味著土地被重新分配,矛盾緩和,底層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強,社會穩定,另乙個因素是開國統治者(包括部屬)能力較強(昏聵的怎能得天下), 因此-〉盛世

6樓:飛熊

主要兩點原因

建國就意味著由混亂建立了初步的規則,只要生活在一定的規則下就可以正常的活下去。但任何規則都不會一直管用,都存在增長邊界需要調整的時候,譬如土地資源瓶頸.財富生產瓶頸,糧食瓶頸等等。

皇權規則的影響力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讓位給地方豪強,一旦皇權基層的影響力喪失到一定程度,規則自然就變成了各豪強的隱性割據環境。盛世的條件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7樓:李小跳

新王朝伊始,對生產資料進行重新分配,使得大多數基層勞動人民可以掌握較多的田地,國民的積極性也能被調動,國家可以得到更多的稅收。

當皇族與權貴數量增多時,更多的生產資料被權貴擁有,新生權貴要想主張更多的利益,不然就是繼續從基層中剝奪,不然就是乾掉舊有權貴。

8樓:孫健

我覺得古代封建王朝的主要矛盾其實是關於土地的矛盾,封建就是封而建之,沒有土地,也就沒有了封建。至於封建王朝的盛世為什麼在建朝的初期,答案顯而易見:每乙個封建朝代的建立都需要通過流血和屠戮生成的,建朝初期的人口密度小,相對的人均的土地擁有量就多,社會矛盾也相對較小,所謂太平盛世也就是如此而已。

經過了建國初期的百十來年,在除了創造人類基本上沒有其他娛樂專案的古代,人口開始激增,每個人占有的土地開始銳減,社會矛盾激增,衝突加劇,幸福感降低,然後開始怨聲載道,大家開始懷念建國初期的幸福美好單純的日子。一點淺見,望採納

9樓:

「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幹部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複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於薄弱了。

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黃炎培

10樓:從不毒舌可達鴨

人少地多啊~

補充:其實題主的觀察不準確,盛世和治世是兩個概念。

王朝初期一般是治世。

治世之後才能有盛世。

人少地多雖然邊際收益高,可是總財富低,還是不滿足盛世的要求。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11樓:Arthur Wang

原因很多~

創業團隊懂得創業艱辛,更努力刻苦並且有節制;

剛剛滅掉乙個腐朽時代,全民心氣都很足;

戰亂過後人少地多事多工資高物價低,百廢待興,努力就有收穫;

有收穫就有盼頭人就有精神就會有幹勁……

為什麼有人會對封建王朝懷有偏激的好感呢?

四隻耳朵的葵 因為有倖存者偏差,自覺代入歷史角色。因為普通人不可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我們知道的人都是名人,想想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人有幾個是普通人?史書也不會記載張二狗李二蛋的生活是啥樣的,我們就算腦補也只能腦補那些留下名字的人的生活 所以就很自然的存在倖存者偏差,覺得自己在古代會是帝王將相,才子佳...

為什麼偉大的聖學沒有挽救封建王朝的滅亡?

耳東LL 額,聖學是偉大的!萬曆十五年 中提到萬曆時內閣首輔申時行這篇,他把人們 文官 口頭上公認的理想稱為 陽 而把人們不能告人的私慾稱為 陰 調和陰陽是一件複雜的工作。要消除文官中不願公開的私慾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個社會都認為做官是一種發財的機會.他們都知道施政出於仁民愛物之心.這為數兩千的京官,...

為什麼三代後的封建王朝沒有以商為國號的?

北海之泉 西夏的夏來自於夏州的夏,李思恭在黃巢之亂後被任命為夏州節度使 封夏國公,他是李元昊的遠祖 祖父的祖父是高祖父,高祖父的高祖父就是遠祖 不過夏州的夏能往前追溯到胡夏的夏,赫連勃勃確實是認為匈奴人是夏啟的後代所以建號為夏。北周的周來自於宇文覺的爵位,他被西魏恭帝封為周公 封地為岐陽,這個周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