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人工孵化繁育魚苗投放到長江裡,迅速恢復長江魚類資源,是否可行?

時間 2021-10-21 03:08:04

1樓:菜鳥互啄

人工孵化,幾代過後就沒有生育能力。還會汙染原生魚的基因。魚類的繁殖能力那麼強,只要有合適它們生存的環境,生態恢復是很快的,天天汙染環境,放再多魚苗也不頂用

2樓:文天祥

完全沒必要。

題主是沒養過魚,以為只要有水就能養魚,不知道水質對魚的意義。其實乙個水體只要水質好了,不用管它,水生物的數量很快就能達到環境所能承載的上限的。隨便一條魚,一次就能下多少小魚呀,然後是幾何倍速的增長。。。。

3樓:富大

在湖北,這個事已經做了很多年了。特別是今年嚴格禁漁後,宜昌江面已經出現了江豚群。江豚是吃魚的,有江豚的地方,說明魚資源比較豐富。

4樓:老陸和小路

投放魚苗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可不可行,關鍵看第二步!

這第二步就是在葛州壩建23座巨型電梯,讓電梯載著發情的魚兒翻越大壩到上游去啪啪啪,這樣才能可持續繁殖。

否則,你以為鯉魚能跳過2606公尺長、70公尺高的龍門?別做夢了!

5樓:超級懶的小周

愚蠢的做法

但是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

生物基因的減少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

現在的迴圈是

野外→養育池→魚塘/野外→養育池→魚塘/野外基因一直被人為選擇,追求高產、肉質與抗病,不同程度上的基因優勢與缺陷被放大

長此以往,可想而知

智慧型製造發展,機器取代簡單密集人工,大量人工去哪?

一方面看看保姆 一對一家教的從業數量 需要服務的人多了.另一方面,錄相技術和裝置都好幾十年了,老師為什麼還要一次一次講,而且不是個個都講得好,大部分都一般 有的行業不會主動消失的.最後,非洲還是很窮.他們雖然沒有機械人,但早就習慣了不怎麼幹活. 個人覺得有兩個解決方案。通過越來越高的階梯稅率,逼迫高...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大量人口失業已是不爭的事實,那這些大量的失業人口最有可能被如何安置呢?

知之為知之 首先,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然後講幾個故事,小白鼠在實驗結束後會被安樂死 給皇帝修完陵寢的工匠要被處死。再講乙個傳聞,為了測試人工智慧,某個實驗室把兩個AI聯機,讓它們自由對話。開始氛圍很好,你一言我一句,不乏調侃,內容有天文有地理。研究人員不勝歡喜!後來,這兩個機器開發出了乙個只有它倆懂的...

人工智慧在最近20年有可能大量代替老師的工作嗎?

您好科技 實事求是的說,應該不大可能。教育的本職是育人,教育是從心出發的偉大事業,而教師擁有著人工智慧所無法替代的特質,教師是富於感情和智慧型的,懂得在潛移默化中將優秀的品質融入教育。人工智慧只是替代教師的部分勞動,並不能取代教師的角色。這是因為雖然機械人也有對話 動作等交流功能,但和人類豐富細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