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冷兵器時代打戰都要死成千上萬甚至幾十萬人是真的嗎?

時間 2021-05-05 13:57:34

1樓:孔光

死一兩萬不得了了。一萬人要殺好一會兒呢。咱們祖先都農民,心繫家裡的莊稼呢,所以基本都擊潰戰為主,後面的兵基本都看形勢:

「臥槽對面人好像比我們多,臥槽對面裝備好像更好,臥槽對面武藝好像也高強一些,臥槽對面大將帶人衝進來了,臥槽咱們主將被斬了,臥槽你往東邊跑我往西邊跑,到來時候小寡婦多的那個村兒匯合,正好快要上秋了,喬裝打扮晝伏夜行咱哥倆回家收麥子去也!」

2樓:飛卿

乙個是人數有水分,動不動就十萬大軍百萬大軍,曹操赤壁之戰號稱83萬有零有整的還。。。

二是古代多為擊潰戰,死亡人數並不是很多。戰役結束後再收攏殘部,或者俘虜後再自己用,所以打來打去還是那些人。不然古代人死乾淨了

3樓:羅洛萊娜

僅僅考慮軍隊編制不考慮民夫的話:

漢代全國兵力巔峰漢武帝時期四十多萬,唐代兵力巔峰李治時期五十多萬,南宋初期突破60萬,清朝中期突破100萬。

通常來講,統一的中原王朝全國野戰/衛戍兵力基本在四五十萬左右

漢匈漠北之戰18萬,唐朝李靖滅東突厥15萬,明代六掃北庭,每次十萬左右,最多一次11萬

這是頂級帝國之間戰略決戰/滅國戰的規模。至於普通的邊境摩擦,拉鋸戰,區域性戰爭規模到底啥樣就不用提了吧。

兩千多年前馬其頓與波斯帝國的戰略決戰高加公尺拉戰役也是8萬對20萬,跟中國差不多。

受制於農耕社會低下的生產力,對非農業人口的承載能力極為有限(所以古代重農抑商)。現代認為在完美社會下,純農業社會中非農業人口與農業人口的比例很難超過1比7,能維持的軍隊員額上限是總人口的5%。對比美國二戰1.

4億人口維持了1000萬以上規模的軍隊,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推動無愧於「革命」二字

受制於古代的通訊能力,軍隊組織度、紀律性,後勤保障能力,古代軍隊規模是不能無限大的,單支軍隊的規模極限是10萬,出征軍人超過這個數字就要分兵多路。比如劉邦20萬北伐匈奴,軍隊分成夏侯嬰,灌嬰,周勃,樊噲四個人分別帶領;李靖15萬軍隊擊突厥是分成六路進軍的。以幷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眾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4樓:歸還給早春的樹

差不多吧。民以食為天的古代,萬人級別的戰爭被打敗的一方意味著其所有的糧食後勤都被破壞,加上醫護水平低下和勝利者為軍功而追擊並不斷殺傷敗方後隊,意味著敗方從輸掉戰役那一刻就成為乙個不斷被放血的人。當然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等到勝方不再追擊敗方安定下來,所丟失的軍力是一併按照被殺死算的。

也就是說無論敗方的士兵是被俘虜,當逃兵,掉進沼澤,因傷掉隊,統統在統計時被算進了死亡裡。而勝方呢,當然是使勁誇大戰果啦。這兩方面就是史書中戰爭裡士兵死的那麼多的原因。

上古時候真有龍嗎?

生活的奴隸 龍是真的存在的,不過不是存在於地上的。鳳凰也是存在的,只是他是存在於天上的。天文學知識告訴我們,龍來自於星空。古人也是很聰明的,也是講科學依據的。我們用的每乙個漢字都是有由來的。農耕文明引導了中國天文學和物候學的成就。古人通過對自然對動物對天象對日月的觀察,創造了醫學,農學,天文學,物候...

冷兵器時代最好的鎧甲是什麼

楊斯文 最適合中國的防護裝備是戚繼光的車營 外面一圍,裡面有火槍硬弩佛郎機,懟上重騎兵都不虛。專剋蒙古輕騎。渾河之戰的浙軍也是在火藥用光後才全軍覆沒的,而且和滿洲八旗打出了接近一比一的交換比 甲光向日金鱗開 就我所知,又輕又堅的應該是製造於奧格斯堡這套。是我所知做過分析的古代盔甲材料效能最好做工最佳...

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有多大?

聽說雙魚愛浪漫 玩玩騎砍or鐵甲雄兵,看看被削弱平衡以後的騎兵是怎麼把步兵堵在各種營寨 高地上不敢下來的,你就懂了 前提是騎兵要會玩啊,騎兵的入門門檻是比步兵要高不少的,低端局沒有可比性,高階局騎兵有乙個算乙個,都是全場焦點 騎兵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 永遠要記住這一點。項羽八千子弟兵是騎馬的,白登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