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是否要經常變換課程?

時間 2021-06-01 03:42:20

1樓:

笨人和聰明人乙個很大的區別就是笨人不懂得變通。

比如你在開車的時候,前面有一塊大石頭阻礙你前進。聰明人嘗試了兩下以後,就決定繞道走了。

而笨人就會盯著這塊石頭,想盡辦法從石頭上開過去,開不過去就會憋死在這。

我就是這樣乙個笨人,不管學習還是工作,經常一件事情沒有搞定,就導致後面的程序無法繼續,從而陷入僵局,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收穫了滿滿的挫敗感。

因此,如果你一門課程感到無法繼續的時候,最好是先放下,換一科目學,學習一定要靈活變通。

2樓:

學校的課表,其實是比較科學合理的。

一般是上午四節課,下午兩節到三節課,其餘的嚴格來說都算是自習。

可見留給學生自學的時間還是算充足的。

依照個人相關自學經驗來看,偏向多元化,幾個課程同步進行較好。

有時候數學學煩了就學學物理,以此類推其它科目。

當然最基本的每個科目時間段還是要保證的,具體到我來說,早中晚三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四個小時,乙個科目平均下來也是兩個小時以上。

一般學四個就夠了,兩天為一週期(所有科目),一天學六個腦袋要炸裂,誇張了點,不過的確是太分散了。

特別對於數學來說,有時候我一鼓作氣,一次性直接搞定乙個數學章節,剛好下乙個章節跟這個章節關聯性很強,我就學的很快,有時候有特麼十分抽象,學的煩躁,我就放一放學學別的,直到隔天再學,就突然發現其實很簡單,可能這就是靈感?

這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對於乙個難點來說,那種打死也學不會的感覺,就只能靠時間擺平。

學得快,我有時候幾個小時之內,就能掌握兩個數學章節的知識點,有時候乙個坑我需要乙個月來擺平,有時候這東西真不是靠時間堆出來的,我說的時間擺平是指,冷靜下來等待「靈感」。不是企圖用什麼熬夜透支來惡補。

說到底還是效率至上,與其坐在那看天書,還不如冷靜冷靜等等靈感。

經常切換也不至於。

如果是自學的話,遵循學校的原則,一天不超過四個科目,且英語數學,每天都要學。

不是的話,那隨便咯,那門缺補那門。

不要傻傻的拿著一些浪費時間的試卷和題目找存在感。

一些自己敢確信答案的題目,就不用寫了,那些不會的,不確定的多做做。

3樓:逆戟鯨

這種屬於學習規劃、學習策略類問題,應該結合你當前的學習水平、狀態、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綜合去考慮。

「切換課程」、「一鼓作氣」等都只是漫長學習過程中的其中一種戰術選項而已,既然是戰術,就必然是侷限的,必然有其優點和缺點

經常「切換課程」,更容易有新鮮感,讓你更能坐得住。缺點是持續思考時間短,不容易形成知識框架體系。

「一鼓作氣」類方法優缺點也較為明顯, 有時戰略性的暫時放棄,爭取更多時間去「一鼓作氣」攻克某個關鍵難點,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難點的攻破而勢如破竹。

但這類方法需要較好的身體狀態支撐,在長時間專攻一門的過程中,對心理抗焦躁能力也是一種挑戰。很多人在「專攻」的過程中,往往陷進去出不來了,不僅難點沒攻破,最後心態還崩潰了。因此在選擇專攻時也要有針對身體和心態的應對方案。

國際課程 IB,Alevel,AP 是否要上課外班補習?

考而思教育 很多同學從小就有預習的習慣,在學校學到乙個新的知識點的之前,提前對他了解掌握,在學校再次學到的時候經常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出現。這一點其實也是目前國內很多同學們欠缺的一點,就是去正視預習的重要性。尤其對於準留學生或者國際學校的同學來說,將來面臨出國後,新的大語言環境 學習環境等挑戰的時候,如...

經常聽其他家長提起幼兒思維課程,孩子學習了真的有用麼?

行寂靜行 思維課程還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小孩子思維發展的敏感期,學會去說,去想,能表達清楚的能力很重要。不過還是要甄別一下市場上純屬噱頭的思維課和真正有用的思維課,光用好看的動畫去刺激孩子感官的那種不建議報。 關韋 這裡的託怎麼這麼多。思維訓練是概念炒作沒錯,但是與其讓孩子看熊大熊二的動畫片,不如讓...

學習深度學習是否要先學習機器學習?

作為乙個在數學系學統計做過機器學習,工作後搞深度學習的人,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不需要 理論上來說,深度學習確實是機器學習的一部分。十年前,深度學習其實還叫 ANN,是存活在機器學習裡的一小部分 別噴,我知道現在主流是 CNN,跟ANN不同 但是實際上,深度學習是乙個用計算機算力暴力求解問題的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