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真得苦嗎?「存在過」不也是一種快樂嗎?為什麼非要去追求寂滅或者極樂?

時間 2021-06-01 14:23:34

1樓:

無常苦,無我不靜是佛陀思考的前提,佛法的目標就是擺脫無常和苦,如果只看到無常沒看到苦,那就是莊子的逍遙境界。莊子是消極厭世的虛無主義,佛陀是積極的虛無主義。人生沒有意義,意義需要被賦予。

這是西方哲學的認識論的共識,涅槃是佛陀體悟出的意義,若認可無常苦,便能更容易接受佛陀的思想。

2樓:我叫廢物弟

這用啃老來比喻下比較好. 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也可以說啃老在家不工作的人很快樂. 有錢花, 早上累的話, 那就再多睡下. 不用擔心老闆罵你, 也不用擔心業績問題, 也不用天天要擠地鐵等等.

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上班的人就辛苦了, 昨天加班到十二點多, 回到家, 一點多, 但還是要六點多起來準備上班. 每天擠那個快無法呼吸的地鐵. 老闆天天說你不行, 有做不完的專案, 跟同事相處辛苦.

累了, 還得衝咖啡逼自己醒著. 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不過這裡就有個問題, 那就是啃老生活的穩定度比上班族低很多. 可能隨時會被父母踢出去等等, 或者是父母願意讓你住在家, 可是卻不給你錢花了. 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無常就是這種不安穩的狀況. 你在家啃老舒服, 想睡就睡, 不用擔心要不要作專案, 但是搞不好哪天你就被踢出家門了. 看到沒, 大家就是因為啃老生活是無常, 所以不會貪愛啃老生活, 會想辦法去找工作養活自己.

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3樓:

無常本身不一定就是苦(指痛苦)。對無常的現象起愛著,就是苦了。

所以佛說五取蘊是苦諦,八正道卻不是。後者雖然也是無常的,但不是苦的因緣,反而會導向這種苦的止息,所以作苦想時並不把無常的道諦也視作苦。

至於所謂的「存在過」是樂,首先這種樂是建立在維持著「存在過」的這個信念之上,由你主動去想象和評價而產生的,這些信念和想象本身也是無常,是無法長久維持的。

其次,「存在過」的不只是你認同和喜歡的事物,還有你後悔和希望否認存在的事物,對後者進行這樣的想象並不會帶來快樂。

最後,你之所以需要這種造作出來的快樂,其中一層原因是你對無常的現象起貪愛執取並建構著乙個「我相」,對它進行著排他地認同,但這畢竟是建立在多重造作之上的造作,你也知道它的存在是脆弱和虛幻的。雖然對它愛著求常,但它畢竟虛幻無常,於是心有不安,想用這種想象和堅信「存在過」的做法來緩解一下這種不安。這就好像乙個人一邊努力培養著身上的瘡,一邊通過花式搔癢來獲得一點舒服一樣。

佛教的乙個重點就是教你看清自己是怎麼在痛癢難耐的同時保養著這個瘡,以及如何停下這種矛盾的迴圈。

4樓:王五

這涉及的是「苦」與「樂」的定義問題。

你覺得這樣也行,佛教那頭就覺得你這就是典型的四顛倒見解(於諸苦執樂)。

這種事情從古至今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看你信不信。

5樓:彩羽苑

無常這個概念是對現象界變動的一種認知表達,並不存在無常,恰恰是明白變動的不變性,接納變動才不會」苦」,苦是因為有執著心,「存在過」是妄念,快樂與否取決於自己的心識(儲存在自己大腦中的思想記憶判斷),寂滅或者極樂指的是明白一切法空(般若空性),從法(所有思想觀念)的纏縛中解脫出來,不受觀念(語言文字)的影響,獲得心靈的解脫,自在心無掛礙的生活

6樓:西西先生

情緒是一種二元對立,在相互的對比中你才能感受並基於過往經驗判斷它。只有快樂的存在你才會知道什麼是痛苦,各種情緒在人的一生中不斷迴圈變化。並不會有個恆定的狀態。

有人覺得那麼我如果一直過的快快樂樂豈不是無常不苦了嘛,這只是幼稚的幻想而已,所有的情緒本質上都是苦,因為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情緒存在的本身就是苦本身,唯有破執(寂滅)進入自性才能離苦得樂(極樂)。

7樓:aiyouwocao

「無常」意味著不收你的掌控,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無常」帶給你的結果,是不以你的意志而轉移的(存在著一種逼迫性)。

8樓:90後

是的,無常是苦。其實這句話不一定要放在佛教的語境中來說。可以單單來看這個「無常」,看看什麼是無常,這個無常是怎麼呈現的,怎麼被人們領納的:

昔時惰游士,任性少矜裁。

朝驅瑪瑙勒,夕銜熊耳杯。

析花步淇水,撫瑟望叢台。

繁華夙昔改,衰病一時來。

重以三冬月,愁雲聚復開。

天高日色淺,林勁鳥聲哀。

終風激簷宇,餘雪滿條枚。

遨遊昔宛洛,踟躕今草萊。

時事方去矣,撫已獨傷懷。——《冬日傷志篇》

清波收潦日,華林鳴籟初。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燕幃緗綺被,趙帶流黃裾。

相思阻音息,結夢感離居。——《秋思》

客心已百念,孤遊重千里。

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相送》

再來個壓軸的:

寒暑愈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後歌?

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鳴呼哀哉!——《自祭文》

這麼多的例子都有乙個共同點,就是對生命的自覺。寫下這些詩句的人,都知道人不是活在伊甸園中,而是活在世間裡。活在世間裡,就會有佛教裡說的「人生八苦」,人生八苦都是無常的表現形態,這些苦在詩歌裡都能找到痕跡。

那要怎麼辦呢?從古至今喝酒是慰籍人生的常用方法。古詩中的酒,和憂悲苦惱有大關聯,和生離死別有大關聯,和超脫世情有大關聯。

不過靠喝酒能不能超脫,又是另一回事。無常是乙個現象,但對於生命來說,無常呈現的樣貌就是苦,需要撫慰,借酒撫慰,靠親友撫慰,靠宗族的情感撫慰。哲學家、神學家,包括悉達多太子,都得呼叫智慧型去探索,找出乙個解決無常之苦的方法。

「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這絕對是個真諦。

9樓:秋沛

凡夫的本能是在無常的現象中產生常的認知,而隨著緣起變遷,認知中的常都將顯現為無常,在生命裡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

認知和現象相違的體驗,我們命名為苦。

如理作意,停止乃至脫離無常計常的本能,苦的感受無從生起,無常只是現象而已。這就是佛法中聖者的解脫之道。

這個過程並不排斥,也不阻斷感知上的樂,也不排斥和阻斷感知上的苦。

認知和現象一致,我們命名為寂滅,或者極樂。

10樓:普波居士

財富、家庭、父母、妻兒、權勢、地位、住房、健康等等,對你來說都是「存在過」,是一種快樂嗎?真的嗎?

如果你這都認為是快樂,那還真不用追求寂滅或者極樂了,因為你已經達到寂滅了,四大皆空啊。

11樓:嗣翰

對啊,如果你真能坦然接受它只是存在過而不妄求它恆常存在,那你就已經是安住當下,已經有禪的種子了。然而很難呀,而且明白道理和證到又是另外一回事,知行合一真的難

12樓:齊天大聖

這個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了,我之前和一位沒接觸過佛教的同事解釋佛法,我講釋迦牟尼佛認為無常是苦,所以他主張寂滅的無餘涅槃,我的同事就很不解,問我為什麼無常就是苦?我說因為快樂不能是永恆的,一切事物都存在壞滅的隱患,所以你永遠不能真正的擁有快樂,而且你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這就是無常是苦的原因,她直接反問說,那麼痛苦也不能永恆啊,總有一天也會苦盡甘來,為什麼一定說快樂是無常的而不看看痛苦也無常呢?其實我覺得她說的很有道理,無常是苦,寂滅為樂是釋迦牟尼佛的一種價值觀,但是這種價值觀並不一定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而且你也沒有權利說佛陀一定是對的,只要不認同他的價值的人都是邪見,所以這個問題,只能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佛說佛有理,你說你有理

13樓:David Chiang

如果自己能夠做到「淺嚐即止」,那也可以。問題是:你既然嘗到了那個快樂的感覺,你會不繼續追求嗎?

如果快樂與痛苦,對於你來說,都是可有可無,那麼「無常」就真的沒你什麼事了。你也不會覺得那是苦的。

問題就在於:人們只要一嚐過甜頭,必定還會再求,那就是「陷」,就會開啟痛苦的旅程了。

苦不也是一種受嗎,受即是空。為啥佛教還說要離苦得樂?

佛法是和上學一樣層層深入的,對初學者說淺法,屬於不了義經,之後說深法了義經。心經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諸比丘答言 世尊,如我意者,若有人言我能知苦,是不知苦相而言我知 我能斷集證滅修道,是不知集滅道相乃至而言我能修道,應知此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苦相者即無生相,集滅道...

男生愛笑是一種錯,一種幼稚的表現嗎,為什麼總被人說傻?

無限 首先看你多大,如果是進入工作之前的青少年,愛笑一點最多會被當做比較Sunny,單純沒心機,如果你已經工作了,動不動就笑會讓人覺得你沒城府,靠不住,威嚴度不夠,不適合當管理者。其次看你為什麼愛笑,如果是不由自主的動不動就笑,沒什麼合理原因的隨便笑,別人只是微笑而你爆笑,那就會讓人覺得你的笑很廉價...

讀書是一種天賦的能力嗎?為什麼大部分人讀不下去書呢?

微信使用者老爺子 讀書有職業讀書,也有興趣讀書。前者要主觀努力,多時還要強迫自己去讀久而久之,成其自然,並非什麼天賦 後者讀得輕鬆,無特殊任務,其當然能讀下去。讀不下去的大都是前一種。 Dreamer 讀書是完善自己的一種方式。這種完善包括但不限於完善自己的見識 認知 能力和情感。當你在生活中感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