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表現派是基於或高於體驗派的,想看看你們有什麼觀點?

時間 2021-05-29 22:38:30

1樓:劉偉

每個演員都有侷限性,要找到和角色相近的部分,從自我出發,去貼近角色。打兵乓球要有動作還原,表演要學會鬆弛。打桌球有基本功的訓練,但打比賽時是下意識的反應。

表演也應該有基本功的訓練,但表演時還是應該強調是「臨場的反應」。

2樓:

很多人會作出這樣的總結:

體驗派--注重內在,由內而外。

表現派--注重外在,由外而內。

這其實是個誤解,斯氏表演體系有很系統的外部訓練方法。同樣布萊希特也很注重對角色的內部體驗。

兩個體系最大的不同在於『間離』

斯氏注重現實主義演法,不打破第四堵牆。強調演員『化身』角色。

布氏擅長打破牆壁,讓演員與角色『陌生化』。和觀眾建立聯絡,達成共鳴。

要說表演理論,其實還是中國的比較進步。

中國的表演理論是具有後發展優勢的,因為在起步的時候各種表演的體系已經相對成熟了,所以中國的表演教學沒有歸從那一派,而是綜合了起來,在深刻體驗的基礎上重視表現。你去看表演教材都不是只教體驗或者只教表現,它們都告訴你要綜合。

所以並不分誰上誰下,而是兩者俱之,平起平坐。

3樓:顧皚零

表演的三大流派,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之間並沒有高下之分。

或者說,沒有直接的高下之分。而且在國內這三者都有或多或少的誤讀。

題主的看法可能是覺得表現派是基於或者說高於體驗派的一種表現形式。

基於是對的,但是高於是不對的。

後半句的命題可就大了。

就好像有人說,體驗派是斯坦尼,表現派就是布萊希特。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不對。

事實上布萊希特的「間離」也不過就是通過其他手法(即導演和編劇)達成的效果,演員還是要和體驗派一樣投入「熱情」的。

不是爭的「從自我出發」還是「從角色出發」,而是指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有沒有熱情。

再來說說體驗派。

體驗派是國內被誤解最多的。從一開始的解放天性就充滿了爭議。

按照我的理解來說,體驗派的理論是「從自我出發成為角色」,而不是「從自我出發」,然後去「成為角色」。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乙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自我和角色之間聯絡是緊密的,這樣才是課本上說的「真聽真看真感覺」。後者將這兩個過程分開了,使得「角色」成為了「自我」的一部分,因為前置條件不是「自我」,所以也就談不上真聽真看真感覺。後者的理論更接近於表現派和方法派了,當然這要看是有意識的代替還是直接的設計了。

所以我認為體驗派和表現派並無直接的高下之分。

包括很多人誤解的「體驗派是由內而外」,「表現派就是由外而內」,這也是不對的。

體驗派也會拿捏角色的設計,表現派也不可能完全不投入真情實感。

真正衡量兩者之間的,還是我說的,熱情。

最後說說一些誤區。

斯坦尼晚年時發明的「形體-心理動作法」,就是讓演員能進入即興創作的表演。即調動下意識來進行表演。

這也是屬於體驗派的內容,但是從現象上被很多人誤認為表現派。

就出現了很多國內教材所謂的「斯坦尼晚年思想發生轉變,從由內而外轉向由外而內」。

事實上,從一開始很多人定義就搞錯了。衡量一切的標準不是看「自我」還是「角色」,而是演員對表演投注的「熱情」。

這樣的話,從後期的境界看,體驗派的美學追求甚至要強過表現派。

當然,我說過了,沒有高下之分。你這樣是在引戰。

以上。PS:所謂的三大流派也是偽概念,但是為了方便敘述就這麼說了。

Hr說我溝通能力不行,建議我是做文案工作或者技術類的工作,我是該聽還是不聽?

職業規劃師閆玫瑛 我身邊也有朋友做心理諮詢師,這個朋友在從業前投入比較大的財力和精力,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收入的。通過對心理諮詢行業的了解,我發現從業者最好有一定的生活閱歷,自律性和溝通能力很強,個人學習能力也要很強,才能較好的適應這個行業。一般從事心理諮詢師工作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由職業者,有...

如果,我是說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你最想回到哪個時段。?

Max盈 2005年 知乎是不是有讀心術 我最近一直好想回到2005 然後就邀我回答這個問題了 那一年我上小學一年級是全縣最好的小學 那一年 超級女聲 爆火我支援周筆暢 那一年外婆還在我放了學會去那兒吃午飯 那一年兄弟姐妹還是真正的兄弟姐妹彼此無猜 那一年父母還算恩愛 那一年我過得還算愉快 野肆 2...

經常被女生說如果我是男生我肯定追你代表著什麼?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曾經被兩個gay 都是0,而且我確定他們是gay 說過 如果我喜歡女的我肯定追你。我?不過我這個人的確一般在女孩子堆裡人緣很好但是沒法交到關係好的異性朋友。從小到大乙個跟我關係好的直男都沒有,也是很悲傷。 這題我會答因為我對乙個朋友說過同樣的話。可以肯定對方是很喜歡你的,但這個喜歡應該是朋友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