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已經懂了人生如幻,仍然痴迷於追求錢 享樂?

時間 2021-06-03 17:32:49

1樓:

頓悟之後是頓迷。

原因就是你沒有真正懂得,你只不過是在邏輯推理或者是一些情感體驗裡面得到這個資訊。

一些顯而易見的邏輯推理是最容易的,最難的是讓自己的心真正的知道。

此處,樸實的努力與正確地知見是很重要的。

正如乙個口乾舌燥的人,在荒漠裡行走,他想要消除自己身上的痛苦。如果在此時他看見了遠方的泉水,那麼他必須通過自己的腳一步一步走到那裡。

而不是停留在原地抱怨,為什麼我看到了泉水,但是我還是很口渴?

樸實的努力吧。

2樓:zhifang zeng

懂的和體驗到是兩回事。

比如抑鬱,是一種體驗,是一種糟糕的心境。

抑鬱的人並不是不懂「Sunny總在風雨後」的道理。

這些積極正面的道理其實都懂,但是,就是無法擺脫抑鬱。

所以,要幫助乙個人擺脫抑鬱,不是對他說很多道理,而是改善他存在的體驗。

同理,你沒真正體會到或體會過「錢才能身外之物」的感受,所以,你懂得道理,但是未必能做到。

如何體驗到?其實這個很難(不然大家都去讀下經書就成佛了)。

主要依賴個人的悟性和經歷。

3樓:Hao Ma

看到題目,第乙個想法是,題主並沒有真懂人生如幻。看下描述,感覺也許題主確實從字面上有些懂人生如夢的意思。

那麼是什麼阻止了題主更進一步,從夢幻的痛苦中出離呢?

我覺得是題主還在執著夢中的「我」。

什麼意思呢?

題主只認為外物時虛幻的,而不認為自己的憂慮與煩惱也是虛幻的,更不認為這個因為憂慮而產生厭惡的自心是虛幻的。您只看到了外界的虛偽不實,卻還在執著夢中的主人。

夢中的自己,真的是自己嗎?

4樓:X One

懂得是好事,有些人是一輩子不懂的,他可能不會糾結這個問題,一股腦賺錢享樂就此一生了,相對而言,題主是幸福的,因為內在善性未蒙昧。

糾結也是好事,說明在思考,沒有思考,沒有脫了一層皮的感悟,是無法體悟大道的,這個過程是求道的路,正常。道,珍貴,就珍貴在這。猶如戒癮,未斷前,千苦萬苦,斷後則,不過如此,斷的剎那,是猛然倒塌。

法華經中序品即說了彌勒菩薩的宿世因緣,過去世貪求名利,多游於族姓家,所以外號為「求名」,佛陀卻第乙個授記彌勒成佛。其隱喻可深深體悟。

愛太陽,乃至為太陽西落而嘆息,為東昇而欣喜,而太陽本是太陽,不為誰公升,不為誰落。認識了太陽,就沒有了愛,沒有了愛,也就沒有悲喜。

佛言:若離於愛,何憂何懼。

5樓:野賓木客

因為你的認識是倒因為果。就好比我們做數學題,佛經是把答案告訴我們,如何解題,解題有幾個步驟,還是要靠自己。不會解題,始終不能說自己就會做題。

再比如說佛經數百卷,我們現代人看了,是不是都可以大徹大悟呢?恐怕不行吧!因為我們看佛經,知曉裡面的道理,而這些道理都是歷代的高僧大德通過不斷實證,思考,開悟得來的。

它有個不斷建立,推翻,再建立的過程,因此這些都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我們看佛經,所看到的都是人家的東西,一般很難感同身受的。並且佛經裡的道理都是現成的,中間的經歷我們也是感受不到的。

因此有時候我們理性上會覺得人生如幻,但是感性上依舊依戀著物慾。

6樓:覺悟

以下結論引自巴利經藏:

未證初果以前,所有眾生都是無明凡夫,塵垢之人。

未證三果以前,眾生都會沉迷於五欲。即使初果聖人、二果聖人仍會貪戀欲界的五欲,更何況是未聞未修正法的凡夫呢?

即使懂得了這個道理,不徹底放下最深的貪愛、不痛下改變固有的惡習氣。不花時間和精力去修行,是沒法做到捨離色慾、金錢等享樂的。

總之,知易行難。知道了就去做,這樣才能知行合一。也即佛法中的:明(明白,懂得)行(身行,口行,意行)具足。

7樓:

這很正常,你追不追求賺錢和肉體享樂,都在幻中。同理,也在實踐中。只是生活方式改變而已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是如觀!還有一條西方諺語;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都是活在當下而已。

8樓:解憂園

少年,一定是部分的【我】懂了,還有大部分的【我】沒懂。

因為所謂的【我】,是乙個組合體。

我們內在就像乙個大社會,有很多子人格,就像各種老百姓。雖然一部分老百姓覺悟了,還有很多群眾沒覺悟啊。

悟後起修,就是致力於內在的全部百姓都覺悟。

9樓:

這很正常,我們初學者只是在理論上知道這個世界如夢如幻,但事實上我們修行的力量還非常的薄弱,就好比戒菸戒酒都要有個過程。

也不要走極端,生活還是要繼續,錢還是要掙,日子還要過。抽時間可以多實修起來,不要用很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一點點多學習就好。不必給自己壓力。

慢慢通過學習發現學習的樂趣或者認識到一些物質的享樂還是有一定風險的時候,就逐漸放下對財色名利的追求,而逐漸走上對精神層面的學習。

10樓:老彭

抽菸20年,突然有一天深刻的明白了吸菸有害健康,你不一定就能夠成功的把煙戒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有一天,你下定決心,要把這冰融解,這需要乙個逐漸的鬥爭過程。過去因無明而造業,所烙下的深刻印記,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才能使之純淨。

理性的知,要轉化為悟性的知,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意志力。這就是實修,或者說知行合一。

理解了人生如幻的是智我,依然沉迷於物慾的是本我,智我對本我進行修正,重新塑造乙個智我所希望的新的本我,這就是成為自己。即儒家的修身。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已經到了正心這一關,加油。

為什麼蘇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達的是豁達的心態,但是我感覺卻很悲傷?

七琰 喜樂皆在個人,人生,逆旅,過客,這是看開了,年齡到了,心境到了,我們就是過客啊,等到一定年齡,回望曾經,逆行人生,在旅途中,會發現以前發生的一切,不就是過客嗎?曾經事情好壞,已經無妨大礙,畢竟已然了卻。了解一下詩文創作背景,當時蘇老爺子54歲,男人已經年過半百了,我感覺是對人生已經豁然了,雖有...

為什麼我才21歲,已經覺得在未來漫長的人生中不會再碰到真愛?

Siample 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生的一部分,準確的說是一小部分,不是所有人都擁有愛情的,別以為結了婚就有愛情,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結了婚就是一塊兒過日子,電視劇集電影裡的愛情是很美,可那是熒幕上的愛情,別活在夢裡姑娘 38歲老阿姨答一波。真愛是什麼?現在也不知道,也沒有看過。談過4次戀愛,第4...

為什麼他們總說長大就懂了 ?我長大了之後真的會明白嗎 ?

辛爍 小時候父母總是說 你慢點長大,孩童才會擁有無憂無慮的時光。我說 不要,我要快點長大。因為大人們都很厲害,想做什麼就可以去做什麼。父母便不再多說什麼,總是以一句 等你長大了就懂了 來結束對話。長大後。我想要考好的大學,這樣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能賺多一點錢,讓父母生活過得好一點。不想讓父母為遠方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