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侯為什麼以侯稱不以公稱

時間 2021-05-30 16:52:49

1樓:

驪山之亂中,勤王有四支軍隊:秦、衛、晉、鄭

秦國是西垂大夫,是以王臣附庸的身份勤王的,事後獲得分封,為伯爵;

衛國是伯爵,事後晉公升為公爵;

晉國是侯爵,事後沒有晉公升,但是獲得了河內的土地;

鄭國是伯爵,事後獲得了京畿東面的大片土地,並在王室繼續擔任卿士。

公侯伯子男,這是君主的爵位,一般活著的時候,用來稱呼對方,或者記錄對方的時候使用,如:秦伯、鄭伯、晉侯等。

秦襄公、晉文侯、鄭武公,這是諡號,用於死後的的稱呼,君主死後,有個習慣就是給去世的先君晉爵。這種爵位只有死後才能享受到。

還有就是,東周以後,一種新的權力制衡出現了

原則上,周王管不了諸侯,但是霸主可以管諸侯,但是霸主需要競爭之後由周王冊封,同時諸侯非常規渠道繼位,也需要向周天子進貢,周天子昭告天下其君位的合法性。

這代表什麼?逾禮。

X去做什麼事,大臣就問X:你打算怎麼做?曰:如此這般做這件事。X乃如此做這件事。

這裡的公,原先是表示君的意思,即國君。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孔子作《春秋》,描述戰爭,就是一句話 「時間,某與某戰與某地,某勝。」《左傳》是《春秋》的注,就是內容擴充套件。有時候需要保留《春秋》裡面的稱呼,孔子比較恪守周禮,以爵位稱呼諸侯,比如秦伯、鄭伯、晉侯、齊侯等,但是左丘做注,習慣用諡號稱呼諸侯。

所以就會出現前面是秦穆公,後面是秦伯;前面是鄭莊公,後面是鄭伯;前面是齊僖公,後面是齊侯。

乙個是諡號,乙個是爵位。君主去世後,可以晉爵,也可以不選擇晉爵

翼系諡號都是侯,曲沃係自武公起,諡號為公,這個原因,主要就是區分兩系而已,僅僅如此。萬一人家翼系的君主去世後,也是稱公,但是武公奪位,或者文公稱霸後,把他們改成侯呢?

另外關於逾禮,有很多情況,比如當時沒逾禮,或者後輩幫忙逾禮,也有可以當時逾禮了,後輩又幫忙改回來。因為年代久遠,史料更迭,有些事情,只能根據歷史規律去推斷。

比如,齊太公姜子牙——呂尚,太公是諡號,史書對他的描述是,人們尊他為太公望,武王叫他尚父/師尚父。問題來了,諡號和稱號混用,在周禮嚴格的時代,這是不允許的。如果他在當時就被人叫太公望,那麼他的後人是可以以太公為姓的,無論太公是封號、尊號、諡號,因為先秦有以這三號為姓的習俗。

說明,在當時,呂尚的諡號絕對不是太公。

齊國的爵位是侯爵,在當時,周王、周禮的權利很大,不可能逾禮。因此,呂尚的諡號只能是齊某侯。但是,齊桓公稱霸後,晉爵為公,所以他就有個權利,把歷代先君的諡號全部晉爵為公,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為當時的史料到了今日是匱乏的,傳到了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的時代,也就是春秋末期,諸君皆稱公,孔子本人是推崇周禮的,就很反感這個,所以呢,就要在《春秋》裡面幫他們恢復爵位。這個可以參考大韓帝國追諡歷代先王。

結論一:無論爵位是什麼,死後諡號是允許晉爵。就算當時不允許晉爵,等子孫強大後,也可以幫他們晉爵。

結論二:孔子習慣以爵位稱呼諸侯。不過記述身後事的時候,則以諡號來稱呼。尤其先秦史,一般以《春秋》、《左傳》為準。

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

——《春秋·桓公十年》

你為什麼討厭侯明昊?

uuu 開始是喜歡他的,他的劇,怒海潛沙,寒武紀都看過。起先很吃他的顏 但是最近和楊超越的互動,讓我越看越不舒服,感覺就像是以直男的名義做著低情商的事。之前和林允的互動也是。情商低還偏偏要說是直男,別侮辱直男了好嗎直男不是你這種沒有禮貌亂cue女生長相,更不是故作驕傲地說我讓她她才會贏這種話的好嗎 ...

為什麼侯耀文被尊稱為相聲大師?他的藝術成就主要有哪些?

國樂joker 給參加表演藝術的人分一下級 藝人 專業演員,區別於業餘票友。腕 取自春典,意為 名氣 指有名氣,為觀眾所知,混臉熟。角 成為乙個演出團體的收入票房保障,有專屬觀眾群體。宗匠 對一門表演技藝掌握得爐火純青,成為業界的里程碑。藝術家 對一門表演藝術有創造性的貢獻,有以其命名的作品或風格,...

侯鶴廉為什麼突然退出德雲社了?

看得見的手 缺錢唄,說的再明確不過了。在北京這種地方一年一跳再正常不過了,離職一般只是一種利益選擇,不傷和氣的那種。德雲社反而是比較特殊的型別。 夜涼天青 目前有很多種說法 合約到期這一說我是不太認同的,他的走很倉促,下午還在說相聲,晚上就走了。而且之前的節目單也顯示後面有他的場,他的官微也發了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