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關於皇帝想給生父母名分一事,御史台和中書省爭執不休。我想問,皇帝的想法是否合乎禮儀?

時間 2021-05-11 03:48:50

1樓:公尺冬

很早就聽說了濮議之爭。其實有宋一朝,黨爭不斷,濮議之爭也非純粹的禮法鬥爭。

「濮議」並非單純的禮法之爭。司馬光等臣僚堅持濮王只能稱皇伯,是希望英宗能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維護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而韓琦、歐陽修等掌握實權的宰執們考慮的問題則更現實,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無能為力,他們要一心一意地擁戴英宗,因為畢竟英宗是皇權的現實代表。

我剛好看到有人梳理了北宋的黨爭情況。

宋朝的黨爭,最早是宋真宗時期,寇準和王欽若爭鬥,先是宋真宗支援寇準和遼國打仗,排斥王欽若。後來澶淵之盟簽訂以後,王欽若又在宋真宗面前讒言陷害寇準,把寇準排斥出去。

到宋仁宗實施慶曆新政到時候,黨爭開始變得厲害起來。以范仲淹歐陽修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夏竦為代表的保守派之間,又發生了一次很大的爭鬥。

宋仁宗先是支援范仲淹等人,可是後來,夏竦等人惡人先告狀,在宋仁宗面前說,范仲淹韓琦歐陽修他們結成朋黨。當時歐陽修年輕氣盛,還寫了一篇《朋黨論》的文章給宋仁宗,說壞人結成朋黨,就會幹壞事,如果是好人結成朋黨,那就會把事業搞得更好。我們是好人之間結成朋黨,為什麼不可以呢?

宋仁宗當然不會聽歐陽修說這個話,好人壞人又沒有標準,誰能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所以宋仁宗認為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是壞人,把他們紛紛罷免,慶曆新政也因此失敗。

黨爭在宋神宗熙寧變法的時候,達到了乙個小高潮。以王安石為代表的變法派,與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之間,掀起了驚濤駭浪。為實現變法,宋神宗把所有反對變法的人都罷免出朝。

就是在變法派內部,也有王安石和他的徒弟呂惠卿的黨爭。

可是後來,宋神宗去世以後,高太后上台,重用保守派,驅逐變法派。因為當時的年號是元祐,然後這些大臣又成了元祐黨人。當然了,元祐黨人內部,其實還有紛爭,比如洛黨和蜀黨之爭。

接著是宋哲宗親政,他不喜歡他祖母搞的那一套,又把他爹宋神宗搞的那一套撿起來,實施變法,於是驅逐保守派,黨爭又出現了乙個輪迴。

然後是宋徽宗上台。宋徽宗先用的年號是「建中靖國」 ,意思是調和各黨之間的矛盾,建中嘛。但是只用了一年時間,他就發現實際上調和不了,他也不想調和,於是改年號為「崇寧」,也就是崇尚熙寧變法的意思。

接著,宋徽宗嚴厲打擊元祐黨人,把他們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取消他們及後代的各種權力。

注意到沒有,宋英宗前一任皇帝是宋仁宗,而范仲淹、韓琦、歐陽修在這朝因為「朋黨論」是吃了虧的。也就是說在仁宗朝,朝上當權的是他們的對頭。而仁宗將大位傳給英宗,他們被啟用,自然是緊跟英宗的意願。

好些人只看到皇帝這樣做不合禮法,還沒有劇裡顧廷燁的見識。這些都是虛的,他們鬥的是自己的地位權柄。最上面是皇帝和太后鬥,下面是兩派的臣子鬥。

北宋的太后可是很有權力的。你看高太后支援了司馬光,就把王安石新政基本改回去了。

2樓:

Emmmmmmm...

這麼說吧,繼承皇位想當於簽訂合同,皇帝為甲方,太后和先皇為乙方。合同生效的必要條件是甲方過繼給乙方,從此和生身父母再無親緣關係。甲方同意了要求,簽訂了合同,順利登基。

然而在合同生效後,作為甲方的皇帝又想尊自己的父親為皇考,違背合同條款,擱誰誰能同意啊。

再者說,在宋代,禮法是很嚴謹的。如果皇帝這麼任性的做法都能通過,無人反對。那以後天下百姓紛紛效仿,這還有道理可言嗎。

另外太后垂簾聽政肯定是經過大臣與皇帝的同意的,目的估計是為了穩定朝政,等局勢穩定了,皇帝便覺得太后插手朝政了,想擺脫太后了。

齊衡也並沒有堅定的聽信太后,他也去御膳房還是什麼地方查問了太后宴請韓相公的事。

另外這場爭辯的原型是濮議之爭。

我覺得齊衡所做所為完全符合他身為言官的身份,為國為民考慮。反倒是編劇眼光狹隘,三兩句台詞便把齊衡的行為定性為和顧盛兩家鬥氣,真是low。

3樓:路過

劇我沒看了,但從照搬的歷史事件而言,嗣子可以繼承皇位是認了皇帝為父,即與親生父親脫離了父子關係成為皇帝的兒子才具有繼承的禮法性。繼承後又認回親生父親即為與先皇帝脫離了父子關係,那繼承便不再合禮法。且追封是追封乙個皇帝,就比較搞笑了,史書還不認的那種。

有情義來講,此人為成年人過繼而非幼童時被動過繼。乙個人無子為了有後代才選擇嗣子,並許之以權利地位財產,為人嗣子者得到權力地位財產後不僅翻臉不認人接觸父子關係,脫離了父子關係還欺負寡婦女兒,這算是無情無義無信。

4樓:蛋蛋

按劇版知否的劇情,根據我的理解,大概是這樣

因為皇帝是過繼來的,所以需要太后垂簾聽政來穩定朝政。

等朝廷穩定了之後,韓相公他們又想把玉璽即朝政換到皇帝手上。但一方面因為太后對他們「過河拆橋」的不滿,一方面因為太后對皇權的眷戀,另一方面因為兩個宗系的權利爭奪,導致皇太后不想交權。

但韓相公和顧廷燁用計騙走了玉璽,太后肯定不爽,禮法之爭中太后的計謀應該也是想藉機打擊皇帝一脈。

皇帝認回生父合乎人情,但不合禮法。這個問題很多答主在其他問題裡回答了,大概就是:要繼承乙份遺產就必須認自己伯父為生父,但等你繼承了遺產之後,就迫不及待的把親爹認回來,普通人這樣尚且不好,更何況是一國之主,而且那不止認回乙個爹,那也是認了一位皇帝。

也意味著父死子繼的制度被打破,侄子也可以繼承皇位,那不就亂套了。

齊衡沒有太后說什麼就信什麼,跟太后談完話之後他也去御膳房查問了,確實是一起喝了很長時間的酒,最後太后還叫了醒酒湯,韓相公是在叫醒酒湯之前不久才走的。

齊衡在朝堂上說的奸佞是指韓相公等人用陰謀詭計騙取了太后的手諭,致使太后神色惶恐;還「慫恿」(是韓相公先在朝堂上提出來的)皇帝認回生父,不顧禮法。在御史台眼裡,這確實是小人作為。

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能知道哪些道理?

熊貓 第一 要認清自己。明蘭就是明白自己所處的地位與環境,所以不奢求與小公爺在一起。第二 該扮豬時要扮豬。有時候扮豬,收起鋒芒,能避免很多矛盾。明蘭便有時是 扮豬 在與小秦氏的鬥爭中,佔了些許有利條件。第三 知道自己所求。 清竹風吟 其實看一遍書會有更適合自己的體會。1.命運是靠自己爭取來的。該忍則...

知否中為何康姨母這麼壞

一介布衣 康姨母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有乙個配享太廟的爹,有乙個誥命的娘,大家都是尊著寵著,即便是出事了,也是有父母頂著,別人看著她父親的面子也會讓著,乙個從小到大都是被慣著的人,就好比甲一直把蘋果給乙,突然有一天不給了,乙也會覺得生氣,會覺得之前給的是理所當然的,好比 乙個人的地位很低,明蘭,沒有如...

如何看待朱一龍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表現?

草原木屋 這部劇齊衡的戲份並不多,但朱一龍只憑2個多小時的戲量,硬是立住了整個角色。讓觀眾跟著小公爺一起悲喜交加。乙個演員最大的成功無非自己的角色能得到觀眾認可。所以知否中的朱一龍無疑成功了。 朱一龍的表演打動了我。當時看時傷心,為齊衡傷心,現在過兩個月再看,還是傷心。我看劇不會真情實感,人物角色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