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長安十二時辰》的服裝造型?

時間 2021-05-08 11:27:03

1樓:打死你個早

服飾可以,但是唐朝的妝容實在不敢恭維,把中中國人臉上的缺點突出的淋漓盡致,妖醜詭怪,乙個個瞪著死魚眼,大白臉,就這麼直怪怪的瞅著你,我地個媽呀,難得的不是乙個人,是一堆這樣的瞅著你,哈哈哈哈

2樓:

探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甲冑之前,必須先弄清楚乙個問題,即唐代的甲冑究竟有哪些?都是什麼樣子的?簡單地說,《唐六典》中,一共記載了13種唐代甲冑:

明光甲、光要甲、細麟甲、山紋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合稱「唐十三鎧」。其中最為著名的非明光鎧莫屬。「明光鎧」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現。

曹操的兒子曹植在《先帝賜臣鎧表》言「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具」是最早的關於明光鎧的文字記錄,但這裡的明光與後來所言的明光是否為同一類鎧甲則無法確定。20世紀70年代,學者楊泓考證,明光鎧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時期流行的胸前有兩片板狀護胸的鎧甲,這一說法也尚未被證實。今天所說的明光鎧形象主要是古代雕像上所穿的甲冑形制之一,通常被認為因為胸前有板狀護甲,在太陽照射之下閃閃發光,故稱「明光」。

但也有新的證據表明,最早期的明光含義是指對甲片物理特徵的描述,那個時代做了強烈拋光處理的金屬甲片皆屬於明光範疇,而非對某乙個部件或形制的特別描述。也就是說,現代意義上認為這種形制的「明光鎧」和古人定義的「明光鎧」很可能並非同一回事,只是多年來約定俗成,這種形制也便被人們習慣性地稱作「明光」了。明光鎧的形象在南北朝時期首現,在孝昌元年(525)元熙墓、建義元年(528)元邵墓等墓中陪葬的陶俑,都有穿著明光鎧的形象。

到唐代初期,甲冑及軍戎服飾都保持著從南北朝至隋代形成的樣式,至貞觀以後,因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改革,加上國力強盛,海內承平,具有大唐特色的甲冑也應運而生。

圖中右一為旅賁軍,除了崔器(蔡鷺飾)穿著家傳的鎧甲,其餘軍士皆穿著最傳統的札甲 ;右二為右驍衛,他們身上的甲根據長樂公主墓壁畫中的武士甲復原,頭盔則是根據出土的渤海盔復原 ;右三為神武軍,其甲冑與前者的區別主要在於顏色皆為金色 ;右四為龍武軍,該軍甲冑基本復原了壁畫中唐代武士的甲冑

《長安十二時辰》故事背景在天寶年間,也正是甲冑最具唐代特色的時期。此時的明光鎧基本拋棄了過去的形制,胸前的兩塊鐵護甲仍然被沿革著,而有的甲冑腹部也多了一塊圓圓的護具。頭上戴的兜鍪項盾高高翹起,很像為了面對天氣酷暑,拉起來涼快涼快的。

作為「唐十三鎧」之首,明光鎧繼承了兩當鎧的優點,加以公升級,由甲片編綴而成的披膊開始大量出現,膝裙和頭盔也進行了改進,胸背以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雕像上開始出現護臂,武士俑手上也帶有護臂。「十三鎧」之中的光要甲形制如何存在較大爭議,有觀點認為光要甲是一種板甲,要同「腰」,即形制為腰部置有明亮圓滑板甲的樣式,這種說法尚無定論,可以確定的是,光要甲也是金屬甲中的一種。

至於鎖子甲、山紋甲、烏錘甲和細鱗甲,都是以甲片形狀來命名,這幾種甲與明光甲、光要甲一樣,都是唐十三鎧中的金屬甲。至於木甲、皮甲、白布甲、皂絹甲和布背甲等,皆是以甲的材質來命名,比較容易理解。剩下的步兵甲和馬甲,是以甲的穿著物件來命名,馬甲在諸多墓葬的陶俑中都能見到,那麼所謂的步兵甲應該長什麼樣呢?

在神像類的雕塑上,很難找到普通士兵的形象。不過在陝西西安長樂公主墓中,有一幅壁畫《武士出行圖》,畫中就有與傳統印象裡有很大差別的武士形象。巧合的是,在敦煌130窟的唐代壁畫中,也有類似裝束的武士。

與唐代最具代表的明光鎧相比,這種武士甲形制差別較大,為前開襟,左襟壓於右襟之上,前後左右連在一起形成一件完整的甲衣,肩上有相同的披膊,頭盔覆蓋面積也較大,僅露出臉部。僅從視覺上判斷,就可知這是一套著重於實戰而非禮儀的甲冑,與後來的鐵浮屠有些相似,唯有胸前兩片圓護具有唐甲特色。這種甲應該就是步兵甲中的一種,但可以肯定,它絕不是唐代步兵唯一的甲冑。

陝西西安長樂公主墓中壁畫《武士出行圖》中的唐軍武士形象

在缺乏出土實物,而參考的壁畫及雕像有限的情況下,要完全精準復原出「唐十三鎧」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唐代甲冑的復原之困難,在於沒有一件完整的唐代鎧甲存世,故而只能盡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資料去還原已知的甲冑。但儘管如此,《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唐代甲冑依然廣受好評,被認為是唐代題材古裝劇中「最認真的復原甲」。

觀眾之所以如此驚喜,也的確因為長期以來,中國古裝劇在甲冑方面衣箱化現象嚴重,即使是歷史正劇,也極少有劇組願意對劇本講述時代的衣冠、甲冑、習俗等進行嚴謹考據。以央視版《三國演義》為例,該劇各方面都堪稱經典,唯有在服化道上有諸多瑕疵,其中又以鎧甲為甚。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武將鎧甲有大量模仿日本鎧甲的痕跡,繼而又對之後的古裝產生影響,以訛傳訛。

同樣堪稱經典的歷史正劇《大明王朝1566》,在服化道方面同樣做得一塌糊塗,服飾幾乎全錯,戚繼光等人穿的甲冑也都是塑料感十足的四不像。從甲冑復原這方面來說,近20年來能做到的影視作品屈指可數。這裡也不妨列上一些做得不錯的作品:

由陸川導演,2023年底上映的電影《王的盛宴》中,對軍士的甲冑進行了一定的復原工作,可惜當時幾乎無人發現這一亮點;2023年2月播出的《女醫明妃傳》中,對皇帝甲冑及部分軍士甲冑進行了復原,劇中朱祁鎮所穿之甲冑是以《出警入蹕圖》中萬曆皇帝的甲冑為原型來製作;2023年5月播出的電影《蕩寇風雲》中,士兵的衣甲也走了考據路線,形象根據明代仇英所繪《倭寇圖卷》中的明軍來進行復原,配合鴛鴦陣的覆盤,效果非常好;2023年3月,由央視出品,石姝麗執導的歷史型別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也復原了大量明代布面甲。不難看出,影視劇對古代甲冑進行考據和復原的歷史還非常短,不到十年。而這一切也與近十幾年來,出現大量甲冑愛好者、冷兵器愛好者相關。

在這些愛好者中,不乏能夠親手對古代甲冑進行復原製作的甲師、甲匠,尤其在傳統復原甲匱乏的時期,甲匠們每一件作品完成,幾乎都會在圈內引起轟動,大家爭相傳播,繼而出現各種周邊產品,如繪畫、遊戲貼圖、模型兵人等等。筆者自己也是甲冑愛好者,收藏過數套復原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甲冑,除了劇組自己製作了一部分甲冑之外,其他的復原甲則是由甲師組成的「函人堂」工作室和甲師温陳華及其團隊提供。

「函人堂」甲冑復原團隊根據《武士出行圖》等壁畫,復原出的唐代武士甲冑。這款甲冑在《長安十二時辰》中被作為龍武軍的甲冑

溫成華以復原明光鎧等唐代甲冑而聞名於甲冑愛好者中,此次他負責劇中所有軍官甲冑的製作和提供。而著重於復原歷代實戰甲冑的「函人堂」團隊,則在此次承擔了劇中士兵甲冑的製作和提供。據「函人堂」團隊的統籌人陳斐孺介紹,他們這次為該劇一共製作了197套士兵甲冑,其中包括旅賁軍全套、聖人禁軍全套、龍武軍全套士兵甲、右驍衛全套士兵甲、烽燧堡之戰全套士兵甲以及馬甲十幾匹。

其他部件還包括崔器出場時所帶的翻耳盔,王宗汜將軍的胸甲,所有士兵和張小敬腰間的跨帶,唐軍所穿的六合靴等等。

劇中出現的第一套甲冑,是第一集剛開場的長鏡頭中,西市閣樓下站崗的軍士所穿的一身銀色甲冑。從形制上看,與前文所介紹的步兵甲相似。不過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這套甲被定為右驍衛所穿的軍戎服飾。

當然,這只是在劇中的設定,歷史上唐代的右驍衛應該穿什麼樣的甲冑已無從考證。後來劇中又出現更為華麗的龍武軍甲冑,形制上更接近唐代壁畫上的武士形象。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烽燧堡守軍。軍士們身上穿著傳統札甲,札甲在中國古代正確稱呼為「甲札」,現代人為了理解記憶方便口頭稱呼為札甲。可以說札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華甲冑,從先秦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可以說是代代傳承

這些頗具唐代特色的甲冑是怎樣被復原的呢?「函人堂」的甲冑設計師郝嶺接受《國家人文歷史》採訪時介紹道:「這是一套經典的唐代初期甲冑,因為有清晰的長樂公主墓壁畫參考,我們和甲冑愛好者都希望複製一套,原本是在電視劇集開拍以前我們就做好的樣品,後來被劇組看上就光榮地『轉正』了。

」有觀眾會好奇,劇中這些質感十足的甲冑,究竟是真正的金屬甲,還是用其他材質做成,只是把外觀製成金屬甲的模樣?郝嶺對此問題很坦誠地說,劇中的甲冑與壁畫中還是有些微小區別,在製作過程中做過優化處理,「壁畫中的頭盔部分是由十幾片拼接的,我們為了生產方便做成了4瓣4筋,護喉部分我們也做了優化,有點像宋金時代的鐵浮屠雛形,身甲應該是左右甲片有疊壓的,我們做了對襟式,但是保留了胸部最明顯的隋唐特徵——明光胸片。」或許有人難以理解,為什麼不能完全按照壁畫復原,而非要以「優化」為名去做改動。

實際上這也是影視劇拍攝需要,要知道這套甲屬於上下一體直身甲,如果全部由鋼鐵製作有40多斤,普通人穿一天還是相當困難的。

劇中崔器身上這套魚鱗甲大有來頭,這套甲與旅賁軍其他軍官的甲冑都不相同,因為這是崔家祖傳的鎧甲。頭上戴著一頂很特別的翻耳盔。有觀點認為,當時的頭盔在頓項處有吊掛裝置,平時可以將頓項拉起,讓穿戴甲冑的武士可以免受悶熱之苦,而作戰時又能放下頓項,作為防護之用

由於歷史久遠,中國目前沒有出土過任何唐代札甲片,倒是南韓有出土過,我們只能參考大量的唐代壁畫雕塑,從中選擇了這款通用性較高的札片作為組成甲冑的最基本元素,選定了甲片基本組成元素後,考慮到是給士兵穿,盡量偏於實戰。所以除了一些壁畫或雕塑裡高階將領裝飾性過強的元素,再通過一些甲冑以及武備裝飾紋路特徵,盡量讓他靠近這一歷史時期。甲冑武備是有歷史延續性的,畢竟拍電視劇集不是為了做考古工作,在條件允許下我們也結合了一些相似朝代的特徵,例如旅賁軍中肩膀披膊靠繩帶左右交叉固定的方式參考了遼宋時期畫卷,因為從907年唐朝滅亡到宋建立僅僅隔了幾十年,甲冑的樣式也不會出現巨大變化。

」劇中身著札甲的旅賁軍將士。其肩膀披膊靠繩帶左右交叉固定的方式參考了遼宋時期畫卷,因為從907年唐朝滅亡到宋建立僅僅隔了幾十年,甲冑的樣式也不會出現巨大變化

如何評價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

crazykook 乙個很美劇的劇本,乙個很美劇的結局。看 長安十二時辰 有點像當初看 越獄 的感覺。以順時發展為主線,以各個人物的回憶為輔,逐集敘述整個故事背景和發展,保持緊張的節奏,每集發掘疑點,集尾又保留住疑點,讓集與集之間保持一定的連貫,又在每一集能完成特定的事件和劇情,疑點一點點解開。全劇...

如何評價《長安十二時辰》44 46集?

山東大白菜 追 長安十二時辰 有感 張小敬 拳拳赤膽忠義心,滿腔愛國護民志。事了深藏功與名,國難再臨歸有期。龍波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蚍蜉撼樹亦未可知。為親為友九死不退,拼盡全力終一漣漪。聖人 久居高位不解民之疾苦,上層一念灰飛士兵與黎民 大智大慧難免偏信則暗,夜遊長安可識禍患於忽微?徐賓 雖說學會文...

如何評價《長安十二時辰》的元載?

小水 長安既有英雄,也有狗熊。長安有吞墨吐字的謫仙,也有殺人於無形的守捉郎,更有挑著扁擔走街串巷的西域貨郎和奶聲奶氣跟著阿爺走的孩提。將元載放在浩瀚歷史中,他只是史冊中用筆墨記載的眾數宰相中的一位。可將元載放在 長安十二時辰 裡,他的形象便不只停留在一張紙上,黑黑白白且形單影隻。他的背景是長安,是唐...